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海南文化的发展与大陆中原文化的第一次碰撞发生于中原政权从遥领海南向委托冼夫人为代言人治理海南的政治格局的转变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海南文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实用主义思想与民本思想的有机整合,从而奠定了此后海南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本文先介绍了隋唐之前国家的遥领与海南文化的缓慢发展,然后分析冼夫人作为代理人的政治新格局与中原文化向海南的快速传播,最后阐述海南文化特征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2.
辽河作为中国境内一条重要的河流,对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辽河流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妇女,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丰富强化了辽河流域文化特点,并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对中原文化有所影响。尤其是近代以后,生活在辽河流域的各族妇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进取,反抗奴役,为辽河流域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属边疆,多民族聚居之地。自秦汉以降,这一地区的各民族十分活跃,不断显示出巨大的民族活力。诸如高句丽、扶余、靺鞨、勿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直至满洲,或建地方政权,或建半壁江山,或一统天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胜记的记录。就是建立过统一王朝的元、清及进入中原建政权的鲜卑、契丹、女真等,都起步于东北,在这里首先建立地方政权,再走向全国。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即中原王朝与东北地方政权的关系,如何解读。首先,应确认地方政权是中原中央王朝管辖的一部份,东北地方政权隶属于中央王朝。这是无疑议的。也许,这一基本观念还不牢固,一些著作往往淡忘这一关系,在阐述东北某一地方政权时,往往把中原王朝搁一边去了,只顾及叙述地方政权的兴亡过程,几乎完全不顾及中央王朝的存在,也就忽略了两者的关系。比如,中央王朝对东北的边疆政策,有何具体措施?东北地方政权对中央王朝持何种态度?是否如期朝贡?  相似文献   

4.
"真实再现"的应用产生的效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它的出现,弥补了创作过程中历史影像资料不足的遗憾,丰富了电视画面,提高了观赏性。"真实再现"作为一种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一直是存在争议的,其争议的核心在于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的理解。本文简要梳理了"真实再现"的发展,并且针对"真实再现"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墓志铭是丧葬礼仪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是维系族群对历史与现实认同的有效手段。以族群为基点生发的家族文学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贵州散文家黎庶昌撰写的墓志铭即揭示了他所在的遵义"沙滩文化"的形成原因,对研究贵州文化发展具有一定裨益作用。  相似文献   

6.
长城地带地处农、牧业两种生产方式和文化属性相互交错、碰撞的敏感地区.考古发现揭示了内蒙古中南部长城地带春秋战国以来文化特征的演进和变化过程,反映出典型的汉式城邑及墓葬葬俗从无到有、由少到多,证明先秦两汉时期长城地带经历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汉化过程,奠定了该地区统一于中原政权这一政治格局的基础.长城地带经济开发的动态过程生动阐述了因中原政府行政介入而实行强制汉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正、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司金初 《职业圈》2013,(3):18-18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一把手倡导的。广大职工认同的并不作为强迫意志主动践行的行为规范。它作为全体员工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每位员工都愿意接受这种模式并大力践行。这就是笔者对企业文化的见解,它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的多宝佛塔,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昊天塔"。这一俗名的产生,与杨家将骨殖的传说有关。史籍中记载的昊天塔在今北京市石景山区昊天寺旧址,与杨家并无渊源。民间将昊天塔想象成忠烈杨家骨殖安放之所,多因元杂剧及《杨家府演义》等文学创作的影响,而后又将"昊天塔"这一称谓附会给良乡多宝佛塔。在历史流传中,传说与史实的错位不断被强化,并在不断的历史书写中,成为民间认同的文化信仰,而真实的历史却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学者对于孔子在《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理解是:"民众,可以让他们怎么做,但是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不仅是错误的,也与孔子思想格格不入。现从传世文献以及新出土的古籍中,可知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对于民众,可以引导他们,但是,不可以强制他们。作者认为,对于这句话的误解始自汉代,由于专制政权现实政治需要孔子"为汉立制",是其主要原因,其次,在古代,当政者向来蔑视民众,认同"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借助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将正史记载与民间文献、口述史相结合,重构并解读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寨卜昌村王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以及围绕这一家族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事件.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首先由松散的"地缘"组织衍生至严格的"血缘"组织,继而由整合地方社会资源到进入国家权威体系的过程.这一发展历程反映了明清怀庆乃至华北移民社会"人口重建"与"认同重构"的特质性、华北地方社会与国家之间相互倚靠与制约的关系,乃至可能存在于更大范围内的国家与地方之间或合作或冲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海南社会存在一种"女劳男逸"现象,即在一些传统的海南家庭中,妇女承担着一个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务,而男人却相对过得悠闲。"女劳男逸"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海南独特的历史文化、全面把握海南社会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海南海洋文化缘于南海而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海南人民的生产、生活、节日、信仰等民俗方面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海南海洋文化与原生海岛农业文化、迁入农业文化等多种文化特质相互融合,具有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流变整合的缓慢性和表现形式的朴拙性等基本特征。当前,要大力拓展海南海洋文化,首先要做好海洋民俗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宣传工作;其次要推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开发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最后还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丰富海洋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3.
广州粥文化流传至今,经过不断的发展,成为人们寄托情感和联系感情的重要载体。粥文化载体记录的经历和典故,加深了人们的情感记忆和对地域文化的认同。以伍湛记状元及第粥为代表的广州粥文化发挥着对人的调节、维系功能,以及对地域身份的认同作用。广州人对粥文化载体在情感或信念上达成了一致,这种认同感是群体的共同心理感受及对社会行为的共同认识,并逐渐形成一种饮食文化群体影响和改变其成员的社会助长和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崖州地名自宋代迁移至海南岛南端形成,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由于其为我国最南端边陲州郡治所,是各种文化南迁的洄游之地,也是海外文化及海上丝路文明交汇之处,所以逐渐发展成为琼南地区的文化中心。宋元时期,朝廷加强了对崖州的治理,明清之后,崖州文化逐渐成型,形成了中外文化交汇,中原与边陲少数民族共存的多元文化同存的边疆文化。  相似文献   

15.
莒文化即莒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是古老的东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莒文化的包容性及其形成原因,莒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很有研究价值。莒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莒文化体现了最早的"和合"精神。这种特点的形成是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地位及民族地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医院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上,在医院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文化.优秀的医院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辐射等多种功能,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提高员工素质与竞争力的内在驱动力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闲暇是主体在个人化时空中的自在性居留及其自我快适感。诗歌中的闲暇书写,即指诗人在作品中较充分地表现了这种生活状态场景和思想情感认同。闲暇对士人实现自我、完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但它成为士人某种群体化的积极认同却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反映到诗歌等文学艺术创作上,闲暇书写也有一个由微至著的过程。《诗经》中已出现一些初步的类型。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等叙志型文学的繁荣则体现了"闲居以养志"逐渐得到了士人的认同。从汉魏之际直到陈隋,闲暇书写在诗歌史中的表现愈益丰富,在仕隐关系、身份认同、空间场域与景观、风格与类型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传统,这对文学史、思想史而言都是有意义的话题。  相似文献   

18.
王明珂先生在其著作《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中,从边缘视角建构了别具一格的民族史边缘研究理论,以勾勒华夏边缘形成的方式来研究华夏概念和华夏民族认同形成的历史,同时以"结构性失忆""集体记忆"为理论基础来研究民族认同,这种批判、解构历史实体论,却又超越近代建构论的理论体系,是区别于传统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彭定安 《文化学刊》2010,(2):98-103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草原民族曾经战胜汉族,拥有广阔地域、半壁江山甚至全国政权,但最后均以与汉族交融汇合结局。这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纵然作为统治者的草原民族坚守"胡汉分治",但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文明,却不得不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先进文化;而由"习"到"化",最后不得不"倒"在了先进文化的门前,一方面作贡献于先进文化的总体;一方面则自身消融于先进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在与外来文化不断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获得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与动因。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存在着密切的关联,而佛教传入和佛经汉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过程。本文考察了以"净"和"妙"为代表的构词语素在汉译佛经文献中呈现的新用法,这种新用法是受到佛教文化和以梵文为主的原典语言的影响而产生的,并逐步渗透到中土文献中。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语言现象的变迁在时间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汉译佛经构词语素的演变为视角,不仅呈现了外来语与汉语的接触过程,也透视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