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做为现存最早的明刊元人杂剧集,其重要的文献价值自不待言。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1957)虽曾涉及此书,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多以为其独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所以不能不望洋兴叹。孙楷第、徐朔方等学者都细致比勘过现存各种元刊及明抄、明刊本元人杂剧,但因不能亲见《改定元贤传奇》,终引为憾事。而令人不解的是,多年以来尚未见有台湾学者论及《改定元贤传奇》,《改定元贤传奇》藏于台湾或竟仅仅属于  相似文献   

2.
何兆瀛《仙合曲谱》杂剧为稀见的古典戏曲之一。作者创作该剧旨在纪念其两位亡妻蔡耆和管鞠。该剧本事源自现实生活,显示中国古代戏曲题材处理的新动向;其艺术形式的创新体现古典戏曲体制的变异与交融,代表文人南杂剧发展的新形式;而其凸显的自娱功能与去舞台化现象,则表明古典戏曲从艺术层面向文学层面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蔡毅先生编著的四巨册《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以下简称《序跋汇编》),正式问世大约是在1990或1991年(版权页署1989年10月),笔者在大洋彼岸辗转读到,则已是1994年的早春2月了。读后深感这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书,作者付出了巨大的心力,齐鲁书社也为读者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清代的现存戏曲作品,数量远过于元明。但我们现在较易读到的,只是已收入《古本戏曲丛刊》三集、五集中的部分清初传奇,以及《清人杂剧》初集、二集中的八十种杂剧等,形成了年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人多以能创作剧本为雅事,剧目文献资料在清人文集中时有发现。笔者把阅读清初文集所见的几位曲家及其创作剧目略加考订,供研究者参考。一、宋徵璧《寄愁轩杂剧》清初宋徵舆的《秋屋文稿》卷二有《寄愁轩杂剧小序》一文。据小序,《寄  相似文献   

5.
孙楷第先生将《西游记》杂剧的作者归为杨景贤,因证据链上的缺陷,并没有成为定谳。《西游记》杂剧中存在的出发前求雨活动,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沙和尚早于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的描写,也为元代及其以前的取经故事所特有。此外,就文本内容而言,《西游记》杂剧可以拆成多个单元故事,且这些故事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元前来源。而通过对《西游记》杂剧命名及文献载录的考察,可以确定吴昌龄并非《西游记》杂剧的作者,杨景贤之说也值得怀疑。《西游记》杂剧可能是拼凑前人作品的产物,属于集体智慧,它的时代和作者问题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著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吉的诗集称《杜审言集》。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曲江集》。以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作集名,如杜牧有别墅在樊川,集名即为《樊川文集》。以作者的官衔作集名,有的是用作者曾任官职中最高的官衔作集名,有的则以作者诗文创作较多或成名时的官衔作集名,也有一些是以作者做官时所在的地名作集名的。如杜甫一生最高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相似文献   

7.
《月明和尚度柳翠》(以下简称《度柳翠》)杂剧是一部特色鲜明的作品。它的情节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净瓶内的杨柳枝因偶污微尘,被罚往人间,在杭州作风尘妓女,名为柳翠。三十年后罗汉月明尊者化成风魔和尚,经过三次说法,使柳翠醒悟,同时坐化升天。金院本有《月明法曲》、《净瓶儿》二本,内容应与此剧有关。《度柳翠》杂剧现存的息机子本、《元曲选》本和《柳枝集》本均未录作者姓名,至清李调元在《剧话》卷下始提出其作者为李寿卿,后姚文《今乐考证》亦主此说,并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到王国维《曲律》卷二把《度柳翠》杂剧列在李寿卿…  相似文献   

8.
明末李雯《破梦鹃》杂剧未刊稿的发现,引起治戏曲史学者的重视。徐立《古杂剧〈破梦鹃〉初探》一文,对该剧撰者李雯、序作者徐芳等未加以考订,对近人题跋中的某些失误,也未予以辨析订正,就轻易将所谓杨慎的《太和记》,当成最早的川剧作品,"这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断档","《破梦鹃》杂剧的发现,为我们弥补了这个断档的缺陷"。本文则认为《太和记》非杨慎所撰,而是明代许潮的杂剧作品;李雯根本就不是四川文士,而是明末清初江西南城县的戏曲作家。明代川籍作家的剧作,与川剧是两个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9.
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曲作家徐燧(1732—1807年)及其戏曲创作向未引起足够重视。徐燧,字鼎和,号榆村,别署镜缘子、镜缘主人、种缘子等,江苏震泽(今吴江市)人。所著杂剧、传奇多种,除已佚之《双环记》、《联芳楼》传奇外,今存《镜光缘》传奇和《写心杂剧》。《写心杂剧》又称《写心剧》,由近20折  相似文献   

10.
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1725—1785),于有清一代,独以诗、曲成就双标第一,是清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一生创作宏富,著有《忠雅堂诗文集》四十二卷和传奇、杂剧十六种等存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的邵海青、李梦生《忠雅堂集校笺》(四册)在对蒋氏诗(词)文的整理方面用力甚勤,校笺也很精当,成为迄今为止研究蒋士铨最完整最丰富的本子。然而,蒋氏一生所作文多有散佚,惜《忠雅堂集校笺》本未加辑佚。笔者近读一些清人诗文集,陆续收辑到蒋氏序文四篇,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蒋士铨的生平与交游活动,而且对探讨蒋士铨的诗学观亦颇有价值。现标点抄录于下,且略作必要的考辨,以供同赏。  相似文献   

11.
《吊红》《野祭》《歼倭记》《不如归》《下南唐》《北邙山》《访贤轺》等七种杂剧,均诞生于民国时期,且出于学人之手。学界此前曾提供了其中四种剧作的部分线索,但受材料或著述体例所限,均未作详述。鉴于上述剧作稀见,兹就作者和作品等相关问题进行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并在总结民国时期学人杂剧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上述剧作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芳 《中国编辑》2018,(9):93-96
《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与《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是近期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与张元济相关的两种文献。其中,《涵芬楼烬余书录》(稿本)是张元济为"一·二八"事变后幸存的涵芬楼珍本古籍所编撰的版本目录底稿;《校订元明杂剧事往来信札》则收入了张元济等围绕《孤本元明杂剧》与相关人士的往来信札470件,完整地记录了堪称"战时出版奇迹"的《孤本元明杂剧》整理、校订、编印、发行的全过程。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种文献文本的分析,试图还原以张元济为代表的老一辈编辑家的诸多工作细节,及渗透于其间的理想信念、文化担当与工匠精神,这对当代的编辑而言不啻一笔来自先贤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3.
在北杂剧戏班中,主要是有一个能唱套曲的"正旦"或"正末",与"正旦"、"正末"相对的净角则专以插科打诨调笑(有时可兼有邪恶、刚烈的特征),此外便是几个能做戏的"外旦"、"外末"。"正旦"、"正末"标以"正",是因为对北杂剧的表演而言,唱套曲最重要,唱曲属正戏,而其他诸色(包括净角)的表演皆为次。元夏庭芝《青楼集》对这一点说得很明白,他在《青楼集·志)中说:  相似文献   

14.
宋文繁冗,南宋尤甚。为编《全宋文》,又不得不读,味同嚼蜡,苦不堪言。但披沙拣金,偶有所获,夜读南宋周南(1159—1213)《山房集》至《刘先生传》,就不禁拍案叫绝,乐不可支。 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说,南宋杂剧只在一些文人笔记里有零星片断材料,“所记全是宫廷中的演出,没有一条是瓦舍中的演出”。而《刘先生传》却为我们提供了市井演出杂剧的生动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文苑导游录》中曾刊载九种近代传奇杂剧,这一事实为以往学界所不知,本文对这些剧本的作者生平、故事梗概、版本流传等进行了考辨评述,指出这些新见近代传奇杂剧具有重要的戏曲史价值和戏曲文献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元代有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清代有小说《七侠五义》,现今有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狸猫换太子传奇》,加上历代传说绵延不绝,故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的《龙舟会》杂剧鲜为人知。本文从《龙舟会》对谢小娥故事的继承与创造、时代背景与《龙舟会》创作、王夫之的文艺观与《龙舟会》创作等三个方面加以考述,认为王夫之的时代经历、学识修养、文艺观念是形成该剧强烈时代主题和独特艺术品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徐永明 《文化遗产》2015,(2):30-42,157
邹式金和邹兑金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各有曲作传世。尤其是邹式金编的《杂剧三集》,是继明沈泰所编《盛明杂剧》的重要杂剧总集,向来为学界所重视。然而,对于邹氏兄弟,我们对他们的生平和家世所知甚少。2007年至2008年间,前后出现了两篇研究《杂剧三集》的同题硕士论文,考证了编纂者邹式金及其儿子邹漪的家世和生平行实,有筚路蓝缕之功,但疏漏尚多,且叙述过于简略。本文在两篇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材料对邹氏家世作了进一步考证和梳理,从而使邹氏从宋元以来一直到明清的七百余年的家世得到了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展现。邹氏作为无锡望族,其爵禄科第之联蝉奕叶,诗礼文艺之相传久远,算得上是封建时代江南的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19.
《青楼集》[花旦]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夏庭芝《青楼集》主要记载的是元代一百多女歌舞艺人(作者所谓“伶人”)的生平事迹。《青楼集》为后世看重,主要在于它为我们研究元代社会,特别是元代的戏剧表演提供了形象的资料。夏庭芝在精楼集冲数次提到“花旦”,如在《青楼集·志》中说:杂剧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泥。其余供观者,悉为之外脚,有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常里短之类。他也曾特意解释过“花旦”,精楼集/李定奴”条谓:“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据此,王国维先生哈剧脚色考》作…  相似文献   

20.
唐鑫 《兰台世界》2015,(6):146-147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创作了众多经典的脍炙人口的杂剧。本文介绍了郑光祖的生平,结合其创作成就对他于元代杂剧发展的贡献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研究郑光祖和元代杂剧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