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作为一种"文化他者"存在于西方现代性的叙事体系之中。它将一种基于想象的、似是而非的关系强行地置换为一种话语模态、一种经验常识,继而试图将中国形象本质化,遏制其发展与变革。为此,亟需在研判"西方之中国"多重诉求的基础上,着力建构和确立"传统中国""当(现)代中国"与"未来中国"三种形象,使中国形象尽快回归到"看与被看"同构共生的展演程式中来。  相似文献   

2.
<正>"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主席近年来多次提到的命题。当今中国,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需要主动塑造与国际影响力相匹配的正面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自己;世界渴望了解中国,希望通过了解和研究中国的"何来""何去""何从"来借鉴成功经验、破除疑惑与误解。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无论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立人"也是鲁迅作品的核心思想,"立儿童"可以说是"立人"的起点。鲁迅的儿童观对中国现代儿童观的确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中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众多儿童形象也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儿童观。  相似文献   

4.
《人世间》在广阔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下展开叙述。作者塑造了"革命女性""贤妻良母""知识女性"三类经典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构成小说文本的独特风景。其中,以曲秀贞、金月姬为代表的"红一代"革命女性的"不悔"与"忏悔"显示了女性与革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郑娟为代表的"贤妻良母"的"自觉"与"自足"体现出作者对"民间的天使"一类女性的审美偏好,对女性恪守"美德"的期许;以周蓉、周玥母女为代表的追逐"自由"的"知识女性",则显示出作者对女性叛逆精神和独立品格的认同。总体而言,《人世间》中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寄托了作家对"永恒的女性"的赞美,体现了作家朴素的现实主义叙事方式背后高度的"理想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5.
正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接受研究的新时代背景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和平崛起、造福世界的新时代大国角色做出了准确定位,对中国作为新时代强国的大国文化姿态做出了准确指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十九大报告中蕴含的世界性高度和国际担当精神,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大格局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叙述,是中国梦宏伟蓝图的现实书写。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工匠伦理,集中表现在"以义制利""公义胜私欲"的道德原则和"功致为上、毋作淫巧、尊师重道、道寓于技,进乎技"的道德规范。这些工匠伦理体现了古人"精益求精、切磋琢磨""淡泊名利、尚俭戒奢""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和"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工匠精神,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从传播学角度,以"今日俄罗斯"传媒集团(RT)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大众传播战略,探索对外传播中构建国家形象的关键因素。一、西方媒体构建的俄罗斯刻板印象通过分析西方媒体报道俄罗斯时使用的关键词发现,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受众对俄罗斯的认知更偏负面,与俄罗斯国家形象相关的高频词是"严寒""熊""套娃""监狱""无法无天""贪污""专制"等。有一些媒体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杂文是他一生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上海时期的杂文通过塑造女性形象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后期杂文中的女性形象,浅谈其女性形象创作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11(3):150-157
本文通过对《野草》封面图像语言符码的考释,探寻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文章认为:最早阐释《野草》意义内涵的是与这本书共时存在的书面图像,颜色和构图成为文本精神的象征表达和形象展示。在启蒙事业中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广泛的历史联系。经由鲁迅参与制作的书籍图像传播广远,是建构现代中国思想和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天下为公""以民为本""讲求谋略""礼法并重"等优秀传统的体现;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和而不同""修齐治平"等中国传统价值追求的体现。以正确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能够使传统文化在发展完善新型政党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的"现代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界很多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总是高大完美的,现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是西方异质文化冲击的产物,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负面父亲形象.这些文本蕴涵着"审父"以及"丑父"、"诋父"、"渎父"等颇具"现代性"的思想意识,极端者甚至完成了历史性的"弑父"之举.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断裂,"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与变异,"传统"中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顾彬是世界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作家,德国翻译家协会及德国作家协会会员,2011年从德国波恩大学荣休后,到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顾彬教授著作等身,其作品涵盖汉学、翻译、诗歌、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等诸多领域。2015年12月17日,在他迎来七十岁生日这一天,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了顾彬教授七十华诞庆祝会系列学术活动。北外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教授在主持开幕式中盛赞道,"顾彬先生的学问,囊括了汉学、翻译、诗歌、散文、文学史、中西思想汇通、美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等诸多  相似文献   

13.
<正>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设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一个高峰论坛,以及"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大数据与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城市形象与国家品牌传播""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五个专题论坛。六个论坛分别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中联部新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和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  相似文献   

14.
长征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新形势下,以长征精神引领大学生走好"新长征路",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求实创新教育。同时要处理好"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时代特征""数据思维"的统一、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曾肯定和赞美苏联,但鲁迅对苏联也有所犹疑,以婉曲的形式对苏联进行批评。理智上对社会变革的认同与感情上对社会变革以恶的形式来实现的的抵拒,酿成了鲁迅苏联观的复杂,从而呈现出坚信与犹疑的的纠结。鲁迅作为一位世界级的大知识分子,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同任何权力保持着距离,他对社会和历史的观察与审视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可谓变视角。他认为沙皇专制制度被革命推翻而为新的苏维埃政权所取代不可避免,而这个政权使穷人得了好处,所以鲁迅欢迎它;但它在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血"("使用方式")和"污秽"("道德后果")使得鲁迅对其颇有微词。鲁迅意识到革命手段与革命目的之间存在着悖论,而手段的暴烈会导致结果的暴烈,所以他更属意于"较有秩序"的"改革"。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力促"较有秩序"的"改革";而当暴烈的革命不可避免地发生时,要用尽浑身解数,使得在"恶"的形式进行的社会变革尽量付出最小的代价。这就是今天研究鲁迅的苏联观的现实意义:不独是对中国的,也是对世界的。  相似文献   

17.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中国语言发展的一个关节点,它具有语言的历史性和当下性。晚清以白话报为主要阵营的白话文写作作为语文改革运动,在推动言文合一、扩大白话的使用范围方面,为"五四"新文学提供了语言基础。在白话文作为一种新的语言规则崛起的背后,蕴含了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对中国语言现代性进程所作的一系列理论建构和规范表述。白话文作为文学书写工具和文学表述方式,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捶打和磨砺,最终代替古文,最终取得了公认的官方地位。  相似文献   

18.
《吴宓日记续编》真实记录了吴宓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间对鲁迅的接受历程,作者在政治化语境中所坚持的个人化阅读方式,形成了对时代流行"鲁迅接受"观念的理性审视,他的鲁迅阅读成为中国鲁迅接受史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为鲁迅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增长点。吴宓的"鲁迅接受"现象彰显了现代知识分子反思批判的精神特质,蕴含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关系,吴宓与鲁迅的文化理想在民族精神建构方面所表现出的异质同构性,对新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4,(2):114-121
中国当下文学评奖乱象多多,而中国作协主办的鲁迅文学奖尤最,事实上亵渎了鲁迅。乱象首先表现在不重视受奖者的质量,而是刻意追求面的宽泛,有时受奖者竟有百人之多。这与外国的文学评奖大都只评一人恰成反调。导致奖项的文化含金量与文学影响力严重不足。另外一个乱象是许多奖项不能严格遵守既定规范。至于评奖过程中的不透明、不公正,乃至权奖交易、钱奖交易更是时有发生。这样的评奖活动不会促进文学的良性发展,只会加重当下文学的混乱与堕落。中国鲁迅研究会应独立举办民间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活动,以捍卫鲁迅的形象和声誉,为救正中国当下文学评奖的乱象略尽绵薄。其名称可定为"中国鲁迅研究会鲁迅文学奖",每届只评一人,可不发奖金或如龚古尔文学奖那样只发象征性的奖金,将其打造成中国最崇高的精神奖励,并进而成为世界性奖项。  相似文献   

20.
李春林是兼鲁迅学与比较文学于一身的学者。他的论文集《跋涉于文学高地》收入了有关鲁迅与外国文学(主要是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论文19篇。这些论文遵循比较文学的根本原则,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昭示出鲁迅受惠于时代,是与西方现代主义大师几乎同时起步的伟大作家一一"鲁迅属于全世界"的。李春林的学术研究具有世界性眼光,摆脱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桎梏,否弃了韦勒克的"内外割裂"论,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的比较文学方法论——"内外兼融的文本细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