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陈序经从独特的文化观视角阐释近代疍民的社会史,叙述了疍民的起源、形成、发展的情况,并对疍民的社会变迁模式进行阐述,呼吁政府关注疍民的生活。陈序经在研究中受到的国外社会学理论影响以及包含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其疍民研究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2.
疍民作为传统水上居民,因其熟悉水性、善于操舟弄潮,历来是官府关注的重要水上力量,较早被纳入封建王朝军队体系。南汉刘鋹时期设"媚川都",招募疍兵从事深海采珠。宋元时期,随着我国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疍兵无论是在运输漕粮、解决民生问题还是保家卫国、维护统治秩序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以后,海防形势日益严峻,征召疍民加入水军已成常态,所以在历次海战中均可见疍民的身影。"海阔疍家强",疍民因其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而成为封建王朝水师的重要依靠力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海水污染给养殖业带来了困境,海南疍民的传统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本文将问卷和访谈相结合,调查了解海南疍民的生计、收入、生活和消费等生存现状,揭示生境变迁中他们的生计延续和生活适应情况。调查表明:目前一半以上的海南疍民家庭生计依然靠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维持;海洋生存技能跟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年龄越大,掌握程度越好,反之则越差;收入随着生计困境呈相对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菇民戏是浙西南龙庆景一带菇民们所喜爱的地方剧种。自形成至今,菇民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考察其传统剧目,发掘其传统剧目的形态特征,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剧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受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自然历史过程;二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改变的过程。城镇化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城镇化在草原文化区的推进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引发了草原制度习俗文化的传承与革新的问题。当代能够代表草原文化的主体民族主要是保持着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族,他们所代表的草原文化是生态文化,因而,即使是在现代城镇化的进程中也具有传承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他们所具有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各方面所具有的内在价值上。以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镇的巴音塔拉嘎查为例,可以观察到城镇化进程中草原文化的制度习俗文化是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的,即传承和革新的。  相似文献   

6.
《人民中国》创刊45年了,在500多期杂志中,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和世界中的中国的面貌,就像一幅幅画卷一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了祝贺《人民中国》45岁诞辰,本文作者采撷薪中国发展进程的主脉,与读者一起回顾《人民中国》所记录的历史。本文载于《人民中国》今年第五期,在本刊发表时由编辑部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05,(4):62-63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目前客家人的聚居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一个具有显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不仅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全世界客家华侨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  相似文献   

8.
学界名流     
宁可先生湖南浏阳人,1928年12月生。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史学家,治学领域广泛,在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史、敦煌学等方面造诣精深,成果丰硕,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具有贯通性史识。其所做研究注重史实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深层关系,注重阐述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  相似文献   

9.
李长茂 《文化学刊》2012,(3):169-172
本文分析了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轨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因子,不仅具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更具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也存在着丰富的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衔接的活力因素,这些活力因素促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并转型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如何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在城市扩展建设中破坏文化遗产,在城市大型工程中毁坏地下文物,在旧城改造中破坏历史文化街区,在整修历史遗址中破坏历史原貌,造成对于历史文物文化遗址的破坏甚至毁灭。其原因在于:有关地方政府缺乏文化意识,有关施工人员缺乏文物意识,缺乏具有法律规范和效应的严厉惩处,必须从根本上根治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物文化遗址的破坏的境况。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后,"文化先行"的理念随即产生并受到广泛认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蔡武曾撰文写道:"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  相似文献   

12.
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源自陆元鼎先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民系、民居与现代村镇居住模式研究”,是中华民族形成时代背景下构建的一种以中华民族支系(民系)为文化牵引的关注民居建筑本体的建筑学文化研究方法。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具有自主知识体系形构的方法根基,是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与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表达,呈现出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的新时代诉求。不仅如此,以民系民居文化理论形成的现代语境为基础,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学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民族主义建构下的文化规范确立,到实证主义统摄下的系统规律探索,再到当今极具后现代性的对人居环境意义的探寻三大历史阶段,从价值论的角度探寻其范式变革则呈现出从“民族主义中心论”到“实证主义中心论”再到“人本主义延伸论”的范式转移。研究最后从中国历史建筑研究中的民族文化规范确立、中国实证建筑学研究中的科学文化观主导、中国当代建筑史学研究中的“后现代性”呈现3个阶段,解读中国现代建筑史学框架下民系民居文化理论从建筑的文化规范到聚居的文化意义之范式变迁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温州设郡建城1600多年来,"东庙、南市、北埠、西居、中子城"的城区格局基本未变,是中国南方山环水抱、小桥流水的自然环境与传统工商业紧密结合的缩影。现存的四大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完整、特色鲜明,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些街区的空间结构、空间肌理、人文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急需进行有机更新,以便既保护好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地景和历史风貌,又有利于维持城市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实施后将近两周年工作的回顾,简要分析了目前的名城保护工作形势、面临的问题以及所采取的对策,确保认真贯彻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正客家本是一个因迁徙而生成的民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移居始终未间断。宋元后,客家人又开始向海外迁移,现分布于世界各地,东南亚、北美、欧洲、非洲等均有较大规模的客家族群。关于客家的书写早已有之,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传播介质也由语言文字转向音频影像,客家文化的传播也进入了影像表达时代。在媒介化社会,影像似已取代文字文本而成为元媒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化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相对集聚的地方。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突出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城市又是人类明的结晶,是世界明进程最重要的物化形式。历史化名城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见证,体现着社会发展的脉络,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明水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蕴育的城市精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保护名城,发展名城,是继承和发展民族化事业,推动国家明进步的重要任务和必然选择,是每个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近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将名城保护与开发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引经据典 《论语》为政第二: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做百姓才会拥护你?"孔子回答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拥护;把邪恶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拥护." 大概公元前480年前后,在列国周游的孔子在弟子们的运作下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鲁国.这时,已经七十岁左右的孔子,已成为各国君主所尊崇的"国老",可谓功成名就.  相似文献   

18.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焯 《文化学刊》2008,(6):27-35
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历史留给了人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工业、交通、媒体的迅猛发展,加快了文化趋同性的脚步,人们创造新文化的同时也消解着历史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为了避免文化生态平衡遭到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事实表明,虽然1883-1885年中法之间冲突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但法国企图侵略全越,打开中国西南门户,确立在远东的地位却是自19世纪下半叶法国金融资本逐步干预国家政治生活后,法国政府或隐或显一贯推行的战略意图。这与法国的国情、文化历史传统、欧洲其他国家的制衡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都有密切关系。法国对越南和中国的战略目的既有相关性,又有区别。中法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双面影响,使得中国西南地区的半殖民地化进程和近代化进程同时展开。  相似文献   

20.
于波  赫亚红 《文化学刊》2016,(4):108-110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满族的祖先为后人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满族文化以其特有的发展轨迹、绚烂的历史文化遗产、杰出的历史文化贡献成为我国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满族"祖宗肇兴之所"的四平市,充分挖掘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无论是对弘扬本地区地域特色文化还是发展本地区的旅游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