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PM2.5,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PM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的首字母缩写,PM2.5的准确定义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又被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但与PM10等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对人体健康和  相似文献   

2.
冬雪 《课外阅读》2013,(11):53-55
悬浮颗粒物是指分散在大气中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形成的气溶胶,其粒径范围为0.1~100微米。粒径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粒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称PM10。悬浮颗粒物中的PM10和PM2.5是造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那么,雾霾对人有什么危害呢?雾霾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期,被称为"灰霾元凶"的空气污染物PM2.5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包括上海、南京等许多城市均开始尝试发布PM2.5监测数据.何为PM2.5呢?它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寿命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PM2.5知多少     
正近年来我国PM2.5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我国部分地区多次出现雾霾天气,能见度不足1 km,致多个省份之间的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延误或取消,严重影响了交通安全;同时呼吸道疾病患者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应了解PM2.5,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什么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2013年2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将PM2.5的中文名称命名为细颗粒物。虽然  相似文献   

5.
<正>一提到霾,你也许想到霾的"元凶"——PM2.5,但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比PM2.5更加小的颗粒物——PM0.5,对人体的危害也许更大。而且,由于PM0.5非常微小,论质量,它微乎其微;但如果论数量,在被污染的空气中,它们的颗粒数占了将近90%。看来,这PM0.5也不容忽视,甚至可能是霾的新"元凶"呢。对PM0.5危害的研究最近,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课题组发现,PM0.5以下的颗粒物会沉积在肺泡深处,进入血液,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造成伤害。相比较  相似文献   

6.
2014年3月份期间,采集上海市闵行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和PM1.0样品,计算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检测细颗粒物9种水溶性离子SO2-4、NO-3、NH+4、F-、Cl-、Na+、Mg2+、Ca2+和K+的含量,分析两种细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特征并根据阴阳离子的含量比评价细颗粒物的酸碱性。采集期间PM2.5和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2.2±35.3)μg/m3和(50.9±28.9)μg/m3,PM1.0占PM2.5的质量比为(69.4±11.1)%;PM2.5中水溶性离子逐日分析结果表明,二次离子SO2-4、NO-3和NH+4是最主要的水溶性离子,其质量浓度随着颗粒物污染的加剧而升高;对比水溶性离子在PM2.5和PM1.0中质量占比发现,NH+4、SO2-4、NO-3、K+、Na+和Cl-更易富集在PM1.0中;颗粒物的酸性值AE/CE计算表明,上海地区春季细颗粒物呈酸性。  相似文献   

7.
解读PM2.5     
近来,PM2.5成为中国民众关注的一个“热词”.我国在2011年11月16日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在监控项目中增设了PM2.5年均、日均浓度限值,这是我国首次制定PM2.5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1.阅读下列材料,慨括出内容要点。(不超过30字)在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10微米)组成中,PM2.5(即可入肺颗粒物,粒径≤2.5微米)平均占到50%~80%。PM2.5主要来自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13,(7)
2013年1月底2月初,全国多地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雾霾天气.造成雾霾的罪魁祸首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人肺颗粒物)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上,口罩甚至因此热销,还引发了"何种神口罩能阻挡PM2.5"的讨论.1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说:如果连空气都不能自由呼吸,人们的幸福何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设计的PM2.5检测仪由STC12C5A60S单片机控制系统、PLANTOWER激光PM2.5传感器、LCD液晶显示电路以及相关的报警电路组成.传感器检测采用激光散射原理进行悬浮颗粒物,进而微处理器利用MIE理论的算法,得出颗粒物的等效粒径以及单位体积颗粒物数量.  相似文献   

12.
在2013年4月25日至5月13日期间,采集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化学室办公室、仪器室和预处理室气体中的降尘样品和气体中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采集预处理室内外气体颗粒物中PM10和PM2.5样品,采用ICP和ICP-MS检测分析样品中无机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降尘样品和TSP颗粒物中主要含有Ca、K、Fe、Si、Zn和Al等30余种无机元素;各采样点中,仪器室的TSP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颗粒物中污染元素含量最低;污染元素Pb、Zn和As等更易富集在细颗粒物PM10和PM2.5中,地壳元素Mn、Ca和Mg等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分布一致,与富集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结论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以大气细颗粒物PM2.5为代表的空气污染成为我国最严重的区域环境问题之一,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时开展涵盖PM2.5、气态前体物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在内的雾霾实时观测,对于深入探讨雾霾成因从而为控制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对于高校大气污染控制领域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雾霾综合观测平台的搭建包括观测点选取、仪器配置和维护与管理等环节。平台已成功应用于清华大学"环境监测"及"校园环境监测"等实验课程,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PM2.5不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可吸入细小颗粒物,而且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河北省邢台市今年多次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全国倒数。针对此现状,本文主要围绕PM2.5的成分、特征、来源及其对邢台市污染现状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控制PM2.5排放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利用TE-20-800型8级分级采样器采集焦作市燃煤电厂区、文教生活区、商业区和交通区大气颗粒物,通过重量法求出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研究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和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发现:焦作市各功能区中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分布呈现"两边凸中间凹"的趋势,峰值位置出现在5.8μm~10.0μm和2.1~0.43μm处;研究区空气中PM10浓度均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10浓度的日平均值为0.15 mg/m3),与我国新制定的PM2.5日均浓度限值相比(0.075mg/m3),文教生活区、交通区、商业区PM2.5浓度分别为其2.22、1.02、1.66倍,燃煤电厂区低于此标准。  相似文献   

16.
《父母必读》2013,(1):40-4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合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老人、小孩及心肺疾病患者是污染的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17.
PM2.5     
《课外阅读》2014,(10):56-57
<正>PM2.5的来源PM2.5指的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的微粒)。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很大。PM2.5的直径还不到人类头发丝的1/20,是阴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  相似文献   

18.
《中学科技》2012,(5):8-9
体积小 危害大 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一直径还不到人头发丝的1/20。  相似文献   

19.
2011岁末,伴随着全国多地的持续大雾天气,"PM2.5"成为大众科普最热的词汇。在看到口罩热销的同时,投资者也可将目光聚焦到涉及PM2.5空气质量标准的上市公司。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目前已结束征求意见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将PM2.5、臭氧(8小时浓度)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并且收紧了PM10、氮氧化  相似文献   

20.
正必须坚决改变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前置到国家发展目标的前位,纠正"GDP主义",以"科学发展指数"考核各地的发展,变粗放发展为科学发展,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首先让数据说明问题。关于PM2.5的成分和来源,虽然各研究组发表的结果有些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最重要的:源于煤炭和石油燃烧的颗粒物(包括一次和二次颗粒物)占pM2.5总量的2/3以上。这个宏观的结论很清楚,很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