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上放着一本喷着油墨芳香的书《楚辞与神话》,使我想起作者萧兵对我说过的他所私淑的闻一多先生的《神话与诗》。《楚辞与神话》的精神面貌颇肖《神话与诗》,但“专”则过之。面对“奇文郁起”(刘勰语)的楚辞,萧兵犹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新见迭出,论证踏实,以“理”服人,从不架空立论。从细微处见功夫。纵然是一个小问题,萧兵也绝不轻易放过,必摆出材料,加以论述。资料之宏富,论证之深入,足使浅尝辄止者膛目结舌。读  相似文献   

2.
“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钟年“混沌”作为神话世界的起点,茅盾、袁坷及冯天瑜,何新、叶舒宽、萧兵等都有论述。但是,他们似乎对“混沌”与“洪水神话”的干连注意得不够。混沌的本象应该到神话对“遂古之初”的描写中去找。海是我国某些少数民族神话对混沌状态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萧兵的《楚辞与神话》企图对神话学界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的一些问题做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引证之广博,论述之翔密,行文之流利,都让我们年轻人瞠目结舌。但由于他着力以神话学为楚辞学服务,又多以楚辞反证神话,考据未免不周,而失于牵强附会和主观臆断。试举数则就正于萧兵先生。萧兵认为:‘汤谷’很可能是我国东方的某个大活火山,原始人认为太阳每天早上在这里洗澡,并汲取足够的热量,然后升起”。(第114页)我国古代典籍里从无关于东方火山的  相似文献   

4.
萧兵所著《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书,是作者近十年来关于楚辞及中国古神话系列研究的集大成式的论著。这部著作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剖析楚辞文本,阐释出其间的史学、美学及文化学内涵,颇见理论功力。  相似文献   

5.
港台教授评说《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老子的文化解读》:老学史的里程碑王煜(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1994年,中国老学史出现一块庞硕的里程碑:萧兵、叶舒宪合著《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它优胜在视野广阔,摄握近现代崭新的...  相似文献   

6.
也许人们会迷眩在它时历今古、地涉西东的海阔天空论述之中;也许多种学科(如神话学、民俗学、古典文学、上古史、人类学等等)都会把它引为同道;但是无论从它的引论还是从它的具体篇什来看,我们都可以看出萧兵首先是把《楚辞与神话》当作比较文学论著的。尽管这门古老而又新鲜的学科,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还在余音绕梁,中国学派也在大声疾呼,力图引人注目,然而萧兵全然不顾各派的门阈,在实践中寻出自已的路。他有自己的纲领,这就是他在引论中提出的“整体对应、多重平行、细节密合”的三原则。己经跳出了“平行”、“交叉”之争的羁绊但又不摒弃平行、交叉的考察,特别是二者的综合。它  相似文献   

7.
我在代云红的博士论文《中国文学人类学基本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里读到萧兵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提出学术研究,特别是传统考据学(或他所谓“古典考释学”)的“多重证据法”。2014年,又看到他在《中国早期艺术的文化释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里极力提倡“有证据的假说”。近年学术界很重视证据问题。我在南京、上海等地多次就此采访了萧兵。现将记录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想得很多,很多……周建忠中国现在有三个自学成名的文史学者。“何新现象”,辽宁巳出了专书;“何光岳现象”,北方正在组织团体进行专门研究;“萧兵现象”,却刚刚提了出来供人思索。面对巨册的《楚辞的文化破译》,我想得很多,很久,好像还没有想通。萧兵究竟研究什么  相似文献   

9.
耳目一新     
当代的中国神话研究和中国民俗研究,都还在创业奠基阶段。袁珂堪称神话学大师,钟敬文自是民俗学巨擘,但前者专精于《山海经》,而后者专精于民间文学。就学科的成长来说,还没有达到建成中国的比较神话学和中国的比较民俗学的阶段。唯萧兵能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
《楚辞新探》是萧兵《玄鸟之羽》——民俗神话与楚辞研究系列的奠基之作。书里的《天问新解》则是他最得意的精华部分。而《天问》“《启棘宾商》,《九辩》、《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的解读又是本书最见功力、最具创见的章节(它同样是萧兵另一本巨著《楚辞的文化破译》有关原始《九歌》性质的核心性论述)。可是,意犹未足,尚有可商,讨论如下。学者们一般以为,其中的“商”为“帝”之讹或“当作天,以篆文相似而误也”(朱熹)。“棘”字,王闿运《楚锌释》为“戟也”,而“宾”  相似文献   

11.
整合的必要     
“把《楚辞》、楚文化放在(东夷、南苗、西夏、北狄)四大集群、乃至太平洋文化广阔背景面前来研究”,乃是《楚辞与神话》一书的总体框架和精髓,也是书中我最重视的一篇《女娲考》的理论基础。这篇论文把女娲“七十化”与盘古“身化宇宙”传说,直到海内外大量的同型传说做综合性的研究。这样,萧兵比一般论者更深一层地看出:“在创世神话、推源神话方面,太平洋文化区和南亚次大陆特富盘古式巨人(或巨兽)‘身化宇宙’之图式,与之相应的有巨龟载地和洪水遗民故事。”  相似文献   

12.
从已出的萧兵著作看,我最强烈的印象是材料的渊博令人惊叹。这令我想到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弗雷泽是素以渊博著称的。而这种渊博一定程度上是由他们的研究方法决定的。萧兵倡导在广阔背景之下进行微观分析的所谓“新还原论”或文化破译,在材料上“竭泽而渔”,除了以《楚辞》为中心的汉族古典文献以外,广泛涉及中国周边民族和环太平洋民族的人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神话里的世界中心──兼论周人“世界中心”之转移萧兵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世界中心”,这种中心以山、树、星、海、柱、脐等形式出现。甚至村落的测时竿、旗杆、图腾柱,屋宇的天窗、火塘、中柱等都曾被视为“宇宙轴”或世界中心点。一些文明古国还自名为“中...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从叙事形态来看,中国神话的确具有记录文字零散、缺乏叙事情节要素、原始神格变异莫测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存在,曾经使中国神话与世界其它民族神话的“可比性”受到一些中外学者的怀疑。与此相应的是,有学者主张“以一种更为中国化的方式去对待中国神话”,具体而言,就是承认中国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获解的“天书”,对其保持“审慎的”存而不论的态度。也在一些中外学者基于这种“不可比性”而得出中国没有创世神话,中国文化是一种“无性文化”等结论,仿佛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一个“例外”。事实上,如果我们变…  相似文献   

15.
萧兵的《楚辞与神话》说,“中国没有在冥河或黄泉为阴魂摆渡的古老记载”,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却有这方面的事实。云南的独龙族、彝族等都有象古希腊的“塔耳塔洛斯”,印度的“泥犁”那样的地狱,也有灵魂必需“舟渡”的冥河,分隔着“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这条河大约相当于华夏一汉族的“弱水”。周明的《论上古冥界神话》说楚人等的冥府“幽都”在西北的昆仑——这里也是楚人的归乡,《离骚》、《涉江》诗人的神魂正是要飞向昆仑。那么,楚人灵魂之所归也必在此处,险象横生的“弱水”或“赤水”对于鬼魂来说  相似文献   

16.
"共工"、"女娲"、"大壑"神话与战国时期的宇宙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女娲”、“大壑”三则神话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完整系统,它是战国秦汉之际人们用神话思维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的不断解释。这些神话都是前赋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综合下的产物,不能一概解释为原始人类的创作。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应该摒弃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另辟蹊径,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用中国文化解释中国神话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7.
神话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历来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精神特质的代表。本文从神话的历史进程、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几个角度展开中希神话比较。来说明中国注重伦理,崇尚“德”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希腊注重探索求知、崇尚“力”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萧兵大著《楚辞文化》在其著作中可谓别具一格。他的作品,大多只重砖瓦,不太重视整体框架。有的人写书,重视“体系”,先设计一个框架,然后开始造砖建房。萧兵却不顾“体系”,坚持先有砖,后有房。应该说,这种办法有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的某些研究往往有浮光掠影之弊,症结所在,就是缺乏基础建设,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人把“神话”称为远古历史,因此,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立场上,即可发现中国古代并非只有神话而没有神话概念,只不过直接把神话当做历史,用“历史”的概念包括了“神话”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神话描写大神女娲在宇宙发生大变动,天崩地裂的时候,为了拯救人类于水火,毅然运用神力与大自然作斗争,终于将灾祸平息,使沉溺在痛苦深渊中的人类得到更生。这个神话确实象萧兵老师在“楚辞与神话”选修课里所说的那样,使人想起火山爆发和它所诱发起来的地震与海啸。然而这则神话也反映着初民的宇宙观,《楚辞与神话》讲得就太少了。初民看到天空象自己居室的圆屋顶一样,那么它一定有柱子撑着(这就是“天柱”、“鳌足”神活的依据),房子会倒、那么天不是一样会塌吗?房子会漏雨,天屋顶当然也会漏。而雨既然是从天上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