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中"社区"的主体作用。"妈祖信俗"申遗不仅对于妈祖信仰本身、而且也给其他民间信俗类遗产项目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俗"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产生的新名词。伴随着此概念的应用,"妈祖"开始取代"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而成为标准化的名称。以"信俗"代替"祭典"、"皇会"等,则凸显了这一信仰的民俗性本质。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确立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信仰内涵。以湄洲岛妈祖祖庙为最高组织机构,以各地的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各种不同的祭拜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等,构成了"妈祖信俗"的核心内容。妈祖信俗的重新命名与再定义,不仅证明了传统民间信仰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迅速走向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
曾伟 《东南传播》2013,(3):41-43
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种种困境和危机,其生存境况日益窘迫。产生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间信仰如何生存和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港里村妈祖信俗的仪式传播研究为例,初步分析了妈祖信俗能否适应当前的时代语境、能否有效传播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许多的民间信俗、祭祀等礼俗活动,有的诸如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等活动被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列为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但这些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是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众多非遗项目的综合载体,尤其是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国家礼制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和人群对"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认识不足,在恢复民间礼俗和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补贴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仪式不合乎礼制、职能部门缺乏协调、传承人群鲜有年轻人,以及对民间礼俗涉及的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梳理欠缺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中尤为明显。所以,需要树立"整体性"理念下的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理念,将民间礼俗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整合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的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朱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朱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只限渔民参加,外人无从得知活动过程,气氛神秘。朱大仙水面醮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澳门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论述该海神信仰活动及澳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相似文献   

6.
自元代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地区以来,在当地得到了长足发展,妈祖由最初的海神转变为天津城市的全能保护神。在与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演化出以天津天后宫皇会为核心的妈祖信俗,它集合了天津建城以来多种民间文艺形式,深具天津地方文化韵味。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就是一部关于天津皇会的风俗画卷,真实记录了清末天津妈祖信俗的靓丽风采,是研究我国北方妈祖信俗的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7.
“妈祖信俗”是海峡两岸交流中重要的文化符号,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发现·海神妈祖》(以下简称《海神妈祖》)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部讲述海神妈祖的电视纪录片,与妈祖题材的一般神话故事片不同,该片中通过一系列纪实性镜头讲述了一位普通渔家少女如何成长为受众人顶礼膜拜的女神;揭示了历朝历代皇帝对她不断加封褒扬的真正原因;展现了一种跨越千年的执著不渝的民间信仰.其中纪实性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在用影像为妈祖信俗建档,下文分析其中的纪实性镜头所体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朱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并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文化多样性中,澳门和香港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年6月笔者在本刊发表的《澳门朱大仙水面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的姊妹篇,本文为朱大仙水面醮活动各环节过程的详尽纪录及人物访谈,是民俗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朱大仙信仰及水面醮是澳门渔民的一种民间信俗。朱大仙信仰只在船上进行膜拜,打醮活动具浓厚宗教礼仪祭祀色彩,并包含了仪式和节庆的内涵,代表了民族民化多样性中,澳门和香港渔民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年6月笔者在本刊发表的《澳门朱大仙水面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文的姊妹篇,本文为朱大仙水面醮活动各环节过程的详尽纪录及人物访谈,是民俗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农村地方戏剧出现了新的生机,乡村戏剧生存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优化,其缘于两种因素,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比较宽松,价值和观念多元化的倾向、乡村地方神庙及相应民间俗信的适度恢复,使娱神育人的地方戏剧再度拥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二是当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推进,作为表演艺术的地方戏剧和民间俗信在成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客观上也进一步拓展优化了乡村戏剧如庙戏的文化生态。乡村戏剧在其生存空间逐步得到改善后,其在乡村社会中所发挥的"娱神育人"、民间启蒙等文化功能也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1.
周星 《文化遗产》2013,(2):1-10,157
民间信仰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共同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本文在详细归纳了民间信仰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无神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的困扰。民间信仰获得合法性的路径,除了"民俗化"、"宗教化"之外,近年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了"文化遗产化"的新动向。通过对一些经典性研究个案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妈祖信俗口述档案建档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鲜活的妈祖信俗记忆在民间。建档人员可以依据来源的相对可靠性、内容的独特性以及相对价值标准确定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建档范围。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口述主要内容的规律后,凝练出了具体建档范围,并体现为建档类目,可为建档实践提供原则性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受重雅轻俗的传统偏见所制约,长期以来,海内学人总将中国历史中的民间俗文化搁置一边而少加理会,似乎俗即浅泛,不值得多加关注。其实,作为人类生命演进的精神积淀,俗文化与雅文化同样烙印着人类自身跋涉的印痕。甚至,俗文化因其更贴近大众而尤显真实与深刻。梅新林先生新著《仙话——神人之间的  相似文献   

14.
万惠玲 《图书与情报》2020,(1):140-144,F0002,F0003
中国纸马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融中国传统信仰观念、民俗文化与艺术创造为一体,成为中国木版画文化遗产中丰富而复杂的类别。纸马多见诸于民间,俗信所用,产地颇多,其艺术审美可谓是殊有稚气、蔚成大观。纸马不仅具有拙趣的艺术特征,更具有重要的尊崇功用、教育功用、审美功用的文化价值。新时代国际视野下由于艺术领域的拓展纸马艺术符号有着更广阔的传承应用与流播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编者按: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中国申报的"妈祖信俗"(Mazu belief and customs)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土生土长且已传承千年的妈祖文化,正式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它也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和定位妈祖信俗的文化价值。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妈祖信俗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本专题,  相似文献   

16.
传统年画承载着数代的手工技艺、劳动智慧,其中蕴含了积淀千百年的民间俗信、处事哲学、人伦道德,体现出最朴实的民间审美、地域风俗,不但满足祈福祝祷的心理需求,还具有装点环境、节俗娱乐、生产生活知识传承等实际功用。  相似文献   

17.
对区域文化脉络的研究,离不开超越历史史实的研究,而形成区域空间文化母胎的内容体现在对民间信仰边界的探索。昆仑神话视阈下陇东地区西王母信仰群自古以来一直是族群互动、信仰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以古泾州自汉代以来的各类女神庙(宫、殿、洞、祠) 254处,供奉着298位女神为主线,在以泾川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借助地方女神信仰群形成了内容丰富、关系复杂的信仰互动网络。这张由女神后裔编织而成、以家族历史记忆、遗存和时空跨度为轴,以母性、女性英雄、女性智慧和生殖爱情崇拜为核心的信仰脉络网络中,包含着记忆、宗教、信仰、族群、亲属等众多结构性要素。泾川的多元民间信仰以"边界—空间"为载体经历了不断重构、筛选与再生产的民间信仰叙事,不断整合其在地域与信仰层面上的"存在空间"结构。那么,突破既有史学考证法从人类学的边界与空间理论入手,从昆仑神话脉络中互动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视角来反思和推进区域空间多元民间信仰的纽带与层次,才能厘清陇东多元民间信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8.
曹勤 《兰台世界》2016,(17):145-148
法家"观俗立法"思想落实到秦律中成为了基本立法原则。秦国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情况,其"观俗立法"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就睡虎地秦简中所载的秦律而言,有针对旧秦地"因其俗"而立法的,有针对新秦地为"变其俗"而立法的,也有为"壹刑罚"而用律法来限缩家父权的。秦法也存在对"观俗立法"思想过度阐释和应用的问题,表现在秦法不断深入私领域,将原本属于家法族规等民间法调整的私领域逐渐纳入国家法规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妈祖的宗教属性问题是妈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佛教化"的角度,以浙江地区为中心,通过大量明清地方志的记载,考察了明清浙江妈祖信仰佛教化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妈祖信仰在浙江佛教化的原因,指出妈祖信仰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琨 《文化遗产》2016,(5):90-98
在具体的社会空间中,民间信仰文本在不同的力量与话语下被生产出来,而不同层面的群体或个人也都在运用各自的叙事策略来塑造着自认为"合理"与"有效"的文本。本溪地区王大仙姑信仰文本即可分为民间、寺庙与官方三个维度,其中民间文本关注合理性与情感向度,寺庙文本寻求宗教化与谱系化,而官方文本则着重打造遗产化与商品化。随着民间信仰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兴起,在多重力量的交织下官方文本与寺庙文本不断进行重构,同时民间文本也并没有失去讲述的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