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坚持每天半小时读报是我军营生活中必做的事,它对于帮助我提高思想认识,开阔视野,净化灵魂,陶冶情操,极为重要。战友们时常问我,怎样才能提高半小时的读报效率?结合近几年来的一些做法,我认为应抓好以下3个环节:首先是要区别内容读。重要的报道和文章多读、精读、反复读,一般文章简单读。其次要掌握科学的读报方法。通讯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读报,有目的地读,读的报纸要消化内容,不能囫囵吞枣。第三是读以致用。读过的东西在今后的新闻写作中应表现出来。通讯员工作忙、时间紧,没有时间读闲书闲报,只有读以致用才能读出效果。通讯…  相似文献   

2.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3.
害怕读书     
我对书的感情有点深,深得也许是有点病态了。我家里最多的东西是书,最大的房间是书房,上万册书围了一圈,把我困在其中,也是乐在其中。坦率地说,写作有很多功利的目的,而阅读完全是精神需要。人的精神层面很宽阔,你怎么填满它?我就是靠阅读。我读文学书只占四分之一,科学的、哲学的、历史的,很多闲书乱读。尽管我对世俗生活一直保持一种警惕,希望自己不要太物质化,可似乎有点防不胜防。这个时候,也许洗干净手、焚上香火读一本书能拯救我。  相似文献   

4.
传媒链接     
杨葵 《出版参考》2010,(12):5-5
谈读书话题,首先想到闲读书、读闲书这六个字。这是我一直向往的读书生活。说向往,是因为难做到。以前难做到,往后呢,估计相当长一段日子仍然难做到。  相似文献   

5.
李强 《视听界》2012,(5):127-127
广播人的生活狼奔豕突,能保有阅读的习惯,既是修炼,亦是提升。做DJ时疯狂读闲书,除哲学、成功学和心灵鸡汤外,碰到什么读什么,生怕某天节目里说出不合时宜的话,误导听众贻笑大方。离开话筒后,读闲书的习惯不改,且有变本加厉之势——广播人的生活狼奔豕突,能保有阅读的习惯,既是修炼,亦是提升。这个分外炎热的酷夏,读了几本外国文学作品,字里行间指涉广播  相似文献   

6.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入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7.
于清贫中读闲书崔英时下人读书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把读书作为谋生手段,与补鞋、磨剪子的手艺并无二致;第二种是把读书当作一种职业,像一位公务员一样尽职尽责完成自己份内的事;第三种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把书看作自己的朋友。前者实在是可悲无奈,后者才是...  相似文献   

8.
贫协主席     
儿子正上小学,前天翻看闲书时突然问我,啥叫“贫协主席”?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也是,给一个11岁的孩子讲明白这个词汇,实在是有点难为自己,更难为孩子. 不过,这倒让我想起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眼中的那位贫协主席来.……  相似文献   

9.
读了一些闲书之后,大约是凌晨一两点钟了。我被一种无名的情绪所驱动,又一次翻开了穆青同志发表在《瞭望》杂志上的《情系人民》一文。像往常一样,我从标题、署名、编者按读起,然后读正文,一字不落。当读到“窗外,风声萧飒,我低头听着郑永和的絮语,不敢抬头注视他的眼睛,我怕我俩的泪水会同时冲破感情的闸门,越发使他难过”一段时,我的泪水却再次冲破“感情的闸门”,汩汩地流淌出来。  相似文献   

10.
读书人的书房说到头来,实际不过是搁置那些一辈子读不完也用不着的闲书罢了,从根子上说是出于自命风雅的目的,是把书和读书做成了图腾来蒙妻子儿女兼蒙外人。  相似文献   

11.
学者周国平先生说,他此生最大的嗜好就是读书和写作。相对于教科书和专业书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有用"的书,周国平更爱读所谓的闲书,即"无用"的书。他觉得,"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对此,他说出一句惊世骇俗之语:"一个人的成长基本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2.
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谷裕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读完谷裕博士的《隐匿的神学:启蒙前后的德语文学》,我才真切体会到,自己在学习德语文学的途中走过多长弯路。30年前考大学时,我填报的专业志愿是"法国语言文学"——当时想,既然有可能读大学,就得好好珍惜机会,学习不太有条件自学的小语种。但德语也是小语种,为什么没报德语专业?  相似文献   

13.
“阅读”八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阅<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2日一期上朱正琳先生的文章<我已经读了很久>,引发我自己关于阅读的许多感想,于是付诸笔端.个中想法,虽不免老生常谈,但也有一点自己的真实"心得".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1996,(6)
一迭精神档案读《西安晚报》曲江副刊的“今日老三届”征文,我很难把握住评论者冷静的理性判断,我愿意坦率地说,我偏爱这组文章。我一直自认为是准老三届、类老三届,我几乎在读自己的青春,读自己那一段遗落在山野间的生命。“文化大革命”中期,我作为省级机关下放农...  相似文献   

15.
两本考古的经典书傅岩山闲坐在家翻闲书。当世人都在那里穷忙富忙忙个不己的时侯,总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于奢侈,于是存一点意识地选择了闲书的内容。《神祗·坟墓·学者》,三联版,购回搁置书架,一两年了,当时为它那奇特的书名所吸引,为那古怪的封面设计所牵引,买也...  相似文献   

16.
读励志的书     
一位年轻朋友问我,除了读自己专业的书外,还应读些什么书?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读励志的书!我所指的励志书,不是如何在职场获得成功等成功学方面的书,这些书里干  相似文献   

17.
科技书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着许多职责,诸如发稿、读校、出书出刊的数量、质量,出书出刊的盈亏情况和得奖情况等,都是老少编辑们终日忙碌、年年考量的.面对发不完的稿,读不完的校,有的同行戏称自己是"发稿机器".然而,在这"发不完的稿"和"读不完的校"之中,却包含着编辑的职业使命.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职业使命,并履行到"发不完的稿"和"读不完的校"之中,才是一个有头脑的编辑.否则,就真的成了一台"发稿机器".  相似文献   

18.
"<北京档案>改版后更有看头了!"这几乎是许多新老读者众口一词的评价.这"更有看头"主要源于改版后新增栏目的可读性,"点击新闻"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北京档案>的忠实读者,我对"点击新闻"中的文章是每期必读,不仅自己读,还推荐给别人读.从年初的"通化串子案"到年底的"扎紧企业防泄密的篱笆",全年12期发表12篇,期期可看可读,篇篇可圈可点,不得不佩服作者"点击"之功夫确实非同一般.  相似文献   

19.
李泽厚先生是一个自负而有趣的人,前几年读他与陈明的对谈录《浮生论学》时就有这种感觉,如今读《李泽厚近年答问录》,这种感觉又浮现出来。比如,当记者问他“能否对自己做个评价”时,李的回答是这样的:“近两年已经有好几位这么问过我了。我对自己不好做评价,让时人特别是后人评价吧。我总不能像牟宗三说自己是‘古今无两’吧,有人说我已在美学上远超朱光潜,哲学上远超冯友兰。我心里倾向接受,口头却连说不敢,我还没想清这到底是我的谦虚还是虚伪。  相似文献   

20.
打下这一行标题,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怪怪的题目?然而,这正是编完本期稿以后的真实想法。这一期有一组明显的重点稿——参加"超越功能主义对话会"各位学者的发言稿。读这组稿件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