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终于把古文《陈涉世家》与《唐雎不辱使命》讲完。看着学生那茫然、疲惫的苦瓜脸,我无奈的安慰道:下一篇《隆中对》是自读篇目,你们可以放松一下了。唉,又是古文。我以为自读篇目学生会轻松、高兴些,谁知还是一片叹气声。老师,既然是自读课,干脆让我们学生上讲台过把老师瘾吧。让你们上讲台?我愕然,但想到前几年,海南电视台开了一档节目叫敢敢过把瘾,使许多普通人得以上电视表演过把明星瘾,深受观众喜欢。中央台的星光大道节目,让许多平常观众成了明星。既然这样,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让学生上讲台当回老师呢?行!我爽快地答应了他们。  相似文献   

2.
<正>一、问题的由来一次听邓桐先生教授《黄郦》,深受启发。邓桐先问:"你们知道我今天要上什么课?"学生回答:"《黄鹂》。""既然知道了,你们肯定看了吧?"学生回答:"看了。""既然看了,请你们把课本合上回答我几个问题好不好?"邓先生接着问:"书下注释说了什么?作者是谁?看了文章,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地方?"一堂赏析课就这样悄悄展开。一堂课下来,授课者轻松,学习者很受益,  相似文献   

3.
<正>前几天,我听了一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主题是《珍惜友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发言。老师提问学生:"你们之间发生过矛盾吗?"其中一个学生说:"我是宿舍长,一次晚上睡觉时让一个同学关窗户,他不关,后来我们就打起来了。"老师利用这个事例引导:"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学生纷纷发言:"如果我是宿舍长,我会把他交给老师,让老师批评他。""如果我是宿舍长,我会让那个同学站在窗前为我们  相似文献   

4.
正"哈哈,哈哈!"我们的教室里传来了一阵阵欢乐的笑声,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今天,老师来到教室后,神秘地说:"今天我要给你们看伟人小时候的照片,谁要来看?"教室里顿时像一把盐撒在热锅里——炸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老师看了看,就让小王到讲台上来。小王兴高采烈地奔上讲台,老师问:"你想看谁的照片?"小王高  相似文献   

5.
正许多人喜欢看《实话实说》这个节目,演播室的每一位观众都是演员,都能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观众们也觉得这个节目风格平易近人、内容实在,主持人机智幽默、相处和谐。也许是职业的原因,由此,笔者想到了语文课堂。我们何不把课堂当作电视演播室,把学生当作"现场观众",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就来做那个"节目主持人"呢?那么,怎么才能把我们这台"节目"办得生气勃勃,让每一位"观众"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其中去呢?一、预知话题——课前预习每期节目之前,主持人都要将话题告知观众,让大家预知话题,好有备而来,同样,每节语文课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自读,自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天,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数学教授库珀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生日写在小纸片上,然后把所有的小纸片都折起来放在讲台上。他拿出一张五美元的钞票,问:"我用五美元打赌,你们中至少有两个人同月同日生。有人敢跟我赌吗?"  相似文献   

7.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会读书的人能把厚书读薄,会读文章的人能把文章读成一句话或一个关键词。"我与上述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两次邂逅并对之产生兴趣,都与同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有关。第一次是本县的一位名师借我班学生上这一篇课文,我参与听课。开课不久老师便抛出这句话,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正3月14日晴自从我们上了《科学》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老师表演的一次"气功"。刚开始教我们《科学》课的是林老师,林老师讲课非常生动,有一天,又到《科学》课了,只见林老师拿着两本书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他大声地对同学们说:"今天这节课,先让同学们来看我露一手‘气功’给你们开开眼,怎么样?"同学们齐声欢呼着大声喊着:"好!"然后,个个目不转睛地瞪着讲台上的林老师。林老师拿出两本书,说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执教《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语文课本中见到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大多是"吾",一般不用"我";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不但用到"我",还"我""吾"同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顿时让课堂沸腾起来。而同文异构的另一位老师在执教此篇时竟然将板书误写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并屡次把课文题目读  相似文献   

10.
教学《望洞庭》一诗,我早早熟悉好教案,步入课堂上课。课至高潮时,突然出现了一段特殊的插曲——诗意理解完了,我问:"你们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一名学生举手说:"我最欣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为什么最欣赏这一句?"我追问。学生回答说:"因为诗人用了比喻的方法,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了青螺。""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妙处呢?"为了让学生体会比喻的精  相似文献   

11.
每当看到《开心辞典》、《实话实说》节目中,王小丫、崔永元等通过穿针引线,使观众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让观众既当“演员”又当“观众”,自始至终发挥着主体作用时,我就想到了自己的教学.能不能把自己的课也设计成像主持人主持节目一样呢?终于有一次,学校安排我上一堂双语观摩课,我有机会实现了我的愿望,过了一把当主持人的瘾.  相似文献   

12.
母鸡的理想     
"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理想都是什么呢?"老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我的理想是做一位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做一位像您一样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一定会成为一名医生。"……"理想?我的理想是什么呢?科学家肯定不行,那可不是一只母鸡能做的事情。老师也不行,没有人会把孩子放心地交给一只母鸡来教,除非他想学怎样下蛋。医生就更不行了,我见到血就会头晕。"站在教室屋后的土堆上,我这样想。  相似文献   

13.
<正>教室里、讲台上,语文老师们都已习惯了主角的身份,而很多学生也习惯于做一个默默的观众。其实,学生都是天生的演员,只要真正给他们机会,他们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角。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常把讲台让出来,使之成为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感受到"我的学习我做主"。  相似文献   

14.
一、例句导入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入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  相似文献   

15.
<正>1.你敢碰我吗,陶罐子?一个老师讲《陶罐和铁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文中有一句话,是铁罐对陶罐说的——"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学生读的时候,强调一个"敢"字——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老师读的时候,强调一个"碰"字——你敢碰我吗,陶罐子?一句在语言环境中的话,焉能有两个不同的关键词?铁罐到底考验陶罐的胆量勇气,还是考验陶罐的行动能力?该怎样定义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呢?在这种情况下,联系上下文是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接着往下读:  相似文献   

16.
QQ乐翻天     
驴老师明星学校的学生对新来的麻老师搞恶作剧。他们借来一头驴,在上课之前牵上了讲台,然后默默地等待老师的来临。麻老师刚一走进教室就看见了讲台上的驴,于是迅速作出反应。他面对学生,指着驴说:“同学们,我祝贺你们!你们总算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老师,祝你们上课愉快!“  相似文献   

17.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也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以对话为主要叙述形式 ,人物形象鲜明 ,很能吸引学生朗读和表演。因此 ,教学本课时 ,我一改传统的串问串答的教学 ,而确定把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充分地自读自悟。为此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读一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一 )自读我首先放手让学生主动自读课文 ,自己朗读 ,给足时间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1 因文激趣 ,让学生喜欢读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课我便导入 :同学们 ,你们喜欢寓言吗 …  相似文献   

18.
谈起老师这个职业似乎就能让人想起三尺讲台,讲台、粉笔、板擦这些具体的东西因为与老师形影不离,在学生的脑海中已经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但是如果让学生走向讲台,偶尔在讲台上过一把"老师瘾",是否对于学生学习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小学数学,是学生用数字丈量人生的开始,为学生提供走向讲台的机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激发数学兴趣。  相似文献   

19.
正确答案     
<正>作文课上,老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艘游轮遭遇海难,船上有对夫妻好不容易来到救生艇前,但艇上只剩一个位子。这时,男人把女人推向身后,自己跳上了救生艇。女人站在渐沉的大船上,向男人喊出了一句话……讲到这里,老师问学生:"你们猜,女人会喊出什么话?"学生群情激愤,都说"我恨你""我瞎了眼"……这时老师注意到有个学生一直没发言,就向他提问,这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女人会喊——照顾好我们的孩子!"老师一惊,问:"你听过这个故事?"学生  相似文献   

20.
今天该上姜夔的《扬州慢》。昨天在备课时候就设计了按常规讲解:分析题目、作者、背景后,再分析内容,情感以及技巧和语言特点。按惯例,我给同学们讲了作者、题目和写作背景后就该朗读。我先让学生自己看内容,处理朗读。因为近段时间都在讲诗词,我想借此机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三分钟后,准备抽些同学朗读,看看他们处理得怎么样。可同学们都不愿意读,怕自己读不好。我说:"那你们就推荐一位你们很满意的来读吧。""推荐舒老师读。"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