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以学校为说明对象,写一篇有“总说”有“分说”。而顺序恰当的说明文。2.给本地的一处旅游景点或自然景观确定两个不同的说明目的,分别考虑如何“总说”,再“分说”的内容和顺序。  相似文献   

2.
旧体系写作原理著作一般都是这样给说明下定义:“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状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与此相关凡谈及说明文的特点时,也都说:“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在这些解释中,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说明”到底是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显然,在已有的各种写作著述中,都没有说明“说明”到底是什么“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篇章、句群中有一种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的表达方法,汉语的句子中也有这样先总后分(简称“总分”)和先分后总(简称“分总”)的叙述。语法学家管前者叫“总分复指”、“总提分承”、“解说复句”或“总分复句”等;管后者叫”分起总括”或暂归“总分式”  相似文献   

4.
杨鉴普的《杨树》,原来的标题《杨树的赞语》,发表在《散文》一九八二年第二期,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后,标题更换了,并且有所删改。 《杨树》是一篇具有精确的科学内容的说明义。作者运用言简意明的义字,对杨树的属性、特点、形态、功用等等,都进行了具体地解说和剖析。这篇文章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6自然段)介绍杨树的种类,并对每一类中不同品种的杨树,分别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说明文的层次结构有三种方式:①递进式。分全篇递进和局部递进,往往表现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由实到虚等。②连贯式。按时间或空间顺序依次介绍。③总分式。“总”即概括介绍或总结归纳;“分”即具体分说。可分为三小类: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特征是指这一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特征。说明对象的特征多以判断句(类似议论文的论点)出现,如《中国石拱桥》第2段中“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一句;也可出现在定语位置上,如“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还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或每段的开头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6.
题目1.以学校为说明对象,写一篇有“总说”有“分说”而且顺序适当的说明文。2.给本地的一处旅游景点或自然景点确定两个不同的说明目的,分别考虑如何“总说”更明确,再明确“分说”的内容和顺序。(原人教版)一颗纯净的心需要另一颗纯净的心来映照,一颗黑暗无助的心更需要一颗纯净的心的照耀。由黑暗到光明,由痛苦到幸福,这是漫长的灵魂洗礼的过程。正如在被大雨冲刷的过程中,两只燕子相互给予对方鼓励、信任和支持,最终得以展翅共同飞向蓝天。学生:在说明文写作中,我们往往是确定了说明的对象,却不知道如何来确定说明的目的。您能给我们说…  相似文献   

7.
×××同学问:《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它的说明语言有什么特色?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平实。如果在平实的基础上再生动形象一些,当然更好。《大自然的语言》的语言特色是生动形象,从标题以“大自然的语言”比物候现象就可看出。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性集中表现在开头两段文字中。先说第一段。本段写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立春过  相似文献   

8.
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中,增添了《句群(一)》、《句群(二)》两篇汉语知识短文,这比原有的《句与句之间》的要求更明确、具体,并与复句名称相对应,使教材更系统、合理。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师生对解说句群提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解说句群的结构、层次及关系上。为此,谈些个人体会。解说句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解说关系的句子组成。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句子说明一种情况,其余的句子对它作解释或举例论证:另一种是一个句子总说一件事或物,其余句子一一分述这件事或物的有关方面。如果根据解说句群中句子数目的多少,根据“情况”与“解释”、“总  相似文献   

9.
《杨树》是篇说明文。作者能够抓住杨树的特征,进行准确而简明扼要的说明,使人们对杨树的种类、生长区域、特点及用途,有所了解,达到宣传和推广的目的。阅读本课的重点,应当是:在了解杨树的特点的同时,了解其在林业生产、工业生产上的广泛而重要的用途,还要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思路和运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的写作手法。为此,阅读本课,要掌握以下几点:第一,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本文作者能够抓住杨树的特征,以先分类总述,再逐类说明,最后概言其共同特点和用途的线索,对杨树进行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说明。如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言间意赅地介绍了杨树的分布和分类。接下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说明文,它不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在结构方式上也巧妙多姿。一、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就是运用数字解说事物的属性或特点。课文多次使用数字说明方法。例如:“黄河近2000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用具体数字说明了黄河给人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总复习的针对性,提高总复习效率,需要深入了解知识内容表中“说明”的含义。物理知识内容表列出了要考查的82个知识点,并且根据要求掌握的程度,分为 A、B、C 三个等级,对其中有些知识点写了“说明”。这是《考试说明》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判断试题超不超纲的依据。我觉得,作为老师和教研人员,需要认真研究“说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确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哪些知识上,也知道在哪些方面可不必分散精力讲授。  相似文献   

12.
理清说明的顺序,是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说明文都从有利于揭示和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需要出发去选定说明顺序。那么,拿到一篇说明文,我们怎样才能理清它的顺序呢?一、如果一篇说明文以时间的先后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那么它就是时间顺序。如《春蚕到死丝方尽》和《生物的“睡眠”》中都有这种顺序。还有一种以生产或工作的程序为序的程序顺序,也属此类。  相似文献   

13.
学习说明文,要学会“三部曲”,哪三部?一、初读速“唱”,整体感知。通过初读,分清文章类型,明确说明对象。即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平实性说明文还是文艺性说明文,通俗性说明文还是应用说明文,小品还是解说词……为唱好全文定下基调。二、再读慢“唱”,理清脉络,结构上是先总后分,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不还是空间顺序,抑或逻辑顺序。在此基础上弄清各部分的具体内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逐步提高?古人曾提出“先说后写,先述后作,先放后收”的“台阶”。近人有提“先通顺,再条理,再中心”的,也有主张“从记叙到说明,再到议论”的。此外,还有人认为表达包括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表达形式的训练不可分项目进行,应同时训练,反复进行,不断提高。总之,大家都承认写作能力的提高应该是逐步的,应该有个“台阶”。但是,上面的一些说法都过于粗略,不解决问题。《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小学  相似文献   

15.
课本对“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特别在括号中说明“指应社”,而通览全篇,仅在题注中说,张溥和同乡张采等组织“复社”,丝毫未见有关“应社”的有关解说。这就令人费解了:“应社”是何时成立的何组织,它与“复社”是何关系,课本解释“社”为“应社”是否准确等,均无从回答。《汉语大词典》、《辞海》、《明史》等,也从未涉及“应社”的有关情况。 查《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等材料后,笔者才明白“应社”与“复社”的有关情况:明熹宗天启时,大江南北文学社团蜂拥而起,张溥、陈贞慧等11位读书人,在苏州等地组织了文学团体“应社”,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能力定位】从“说明介绍”的对象看 ,“说明”与“介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事物的推介靠的是介绍 ,而事理的解说用的是说明 ,但从“说明介绍”的目的看 ,“说明”与“介绍”其实是一回事 ,它们都是说明文的一种基本表达方式。用这种表达方式 ,能对事物的性质、状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操作做出清晰、客观、科学的说明。通过说明介绍 ,读者能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 ,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讲 ,说明介绍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一种表达方式。【要点阐释】首先必须了解说明介绍的基本特点(一)说明性。说明文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说明在说明事物时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能杂乱无章,言之无序,否则让人觉得不知所云或不能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要做到条理清楚,必须安排好章的结构和顺序。开头总说,中间分步解说,结尾再加以归纳,是说明结构的基本模式,简称“总——分一总”式。  相似文献   

18.
给一段话划分层次,首先应分析段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确定它属于哪种结构关系,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结构来分析层次。常见的按结构类型分层方法有以下几种(在指导分析时,不应强调名词术语)。 1.按总分关系分层。有的段的内容是由总述和分述两层意思构成,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对属于总分关系的段,要把它分成“总”和“分”这两层。请看下面这段话:  相似文献   

19.
教法说明: 改第九册教材内容常规“先分后总”为“先总后分”。让学生在问中思考,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规律;在动中思考,分层验证公式;在练中思考,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说明段阅读     
说明段阅读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段叫说明段。它通常用于解说概念,解说事物或事物的性质、构成特征、内在联系或用来说明作者的意图感受等。从说明对象的性质看,有的介绍说明实体事物,即事物说明段;有的阐释事理,即事理说明段。一、事物说明段(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