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世界,人类正步出工业时代向着新的信息时代迈进.与此相对应,一种新型的、反映信息时代特征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也在破土而出.战争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是一种革命,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我们应正视这种挑战和机遇,按照军委胡锦涛主席的"当前最重要、最现实、最紧迫的战略任务,就是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相似文献   

2.
祝良文 《科教文汇》2014,(10):102-102,106
信息时代,美军深知赢得公理比打赢战争更难,为军事行动起一个形象而颇具意义的作战代号是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发动一场战争时,美军总会利用媒体宣传,为战争“正名”。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即时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美军通过军事代号命名千方百计地妖魔化对手,将战争的真正战略意图隐藏起来,摆出捍卫弱者的姿态以及借口反恐和宣扬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观等,是美军巧妙运用军事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美军深知赢得公理比打赢战争更难,为军事行动起一个形象而颇具意义的作战代号是舆论宣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发动一场战争时,美军总会利用媒体宣传,为战争"正名"。在以网络为中心的信息即时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美军通过军事代号命名千方百计地妖魔化对手,将战争的真正战略意图隐藏起来,摆出捍卫弱者的姿态以及借口反恐和宣扬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观等,是美军巧妙运用军事文化软实力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4.
田炜 《未来与发展》2004,25(2):62-65
军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赢得(或遏制)战争,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将最终导致战争形态的信息化,因此,军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信息化。军事教育信息化是军事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是培养信息时代新型军事人才的必由之路。新军事变革条件下,提高对军事教育信息化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的战场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战场,包括着:海、陆、空三层空间立体的作战方式。战争的本质也会发生变,传统的军事作战思想与作战技术将会受到严峻的考验。从上古时期的矛与盾到火药时代的开启,战争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军事作战领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泉边推广,高科技发展也让军事技术有着很大的转变。本文就对信息时代军事技术变革对作战方式的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工业革命以来战争形态演变的特征。科技发展以及军事思想的进步使得战争趋向高效化与精确化。以武器的发展为标志,战争形态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大致分为热兵器时代、机械化时代、核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四个阶段。每个时代的武器装备与战略战术的变化,是战争形态的演变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7.
林斌 《未来与发展》1998,19(1):53-55
不断深化的新军事革命已经开始并仍将继续对战争形态的演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人们对战争的认识理解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人们试图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新变化做出相应的理论慨括的时候,却陷入了“战争悖论”之中……。广义的“悖论”是指与一般常识和见解相反的陈  相似文献   

8.
战争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怪胎,几乎没有那个时代是完全没有战争的,很少有一代人以上没经过大规模战乱。战争象潮汐一样按其内在的规律起落。那么战争的演变规律怎样呢?这种紧张状态会持续多久呢?它是否注定要走向毁灭人类的尽头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尤如戈尔迪的结一样困扰着我们。战争做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它是一种极复杂、极特殊但也有其内在规律的社会政治现象。所谓战争形态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战争的表现形式,它是社会政治和军事科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笔者认为,就战争形态方面分析,迄今为止的战争有两种:一是硬性战争,即以暴力手段进行的直接的武装冲突,这种形态为世人所熟悉;二是软性战争,即非暴力、非武装冲突的对抗形式,它是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20,(2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军事数据作为未来战争"新石油"将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战场大数据主权优势,谁就将在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大数据在军事领域的深入融合为背景,研究了大数据助力下未来战争在指挥决策、作战体系、战争形态三方面的转变,分析了未来战场大数据发展面临的挑战,对指导战场大数据技术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失能武器这个概念是近几年才明确提出的,美国国防部办公厅将其定义为:"一种以使敌人员或装备丧失战斗力为目的,而又不使其丧生或严重损坏的手段."失能武器又称非致命性武器或软杀伤武器.实际上失能武器是指一系列不会产生致命性人员伤亡、设备毁灭和生态环境破坏,而是通过"软杀伤、软破坏"就可使敌方丧失或削弱作战能力的"温和型"武器.失能武器的研制、运用和发展有可能部分地改变传统的军事行动方式和战争观念,它已被视为由以歼灭敌人为标志的工业时代战争向信息时代战争过渡的一种新概念武器.  相似文献   

11.
以往,人们总是将战争与炮声隆隆、枪林弹雨联系在一起。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一种更高层次的以软杀伤手段为主的斗争形式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流。软杀伤是利用一种尖端武器——计算机病毒,破坏敌方计算机网络,阻止敌方信息交流,瘫痪其指挥控制系统,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章慕荣 《知识窗》2005,(10):40-42
公元前431一公元前404年,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持续了27年的战争是古希腊的一场大规模内战,几乎所有希腊的城市国家都参加了这场战争,其战场几乎涉及了整个当时希腊语世界,它结束了雅典的经典时代,也结束了希腊的民主时代,强烈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值此世纪之交,时代变换之际,一场发端于80年代初,目前正处在初始阶段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龙头的新军事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兴起。它是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让会过渡时期在军事领域产生的必然反映,必将给军事领域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直接冲击国防建设。为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措  相似文献   

14.
武汉现代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晨潇  陈要军  郑双怡 《大众科技》2006,(2):193-194,196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IT)地不断发展,世界也由“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不断转变;围绕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竞争,一场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全球化制造业革命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在知识经济时代,制造工业仍将持续存在,而且不断发展,是永恒的产业。面对新世纪的环境、机遇与挑战,武汉必须站在世纪发展的高度,大战略、大转换确立和培养武汉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9,(7)
随着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战争形态正在从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最近的几场高技术战争,显示了信息化条件下高技术战争的巨大威力。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方式,对高新雷达装备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作战需求,科学地组织快速、适时、精确高效的装备保障,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丁学峰  张翔 《情报杂志》2003,22(6):97-98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大量运用,促使现代战争正由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本文从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侦察的作用日益突出、计算机网络对军事斗争的意义更加深远、围绕计算网络侦察与反侦察的斗争将愈演愈烈、计算机网络侦察力量将成为一支独立的专业力量、计算机网络侦察将成为一种新的武器和作战手段等五个方面展望了网络侦察在军事情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吴亦昊 《科教文汇》2009,(10):261-261,269
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特征的信息化时代下,工业设计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本文从工业设计师在设计工程中的角色转变,工业设计工作流程的改变,消费者更多地参与设计中,工业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顺畅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信息时代工业设计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8.
健康时代     
我们的时代已经被定义成太多的时代,工业时代、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纳米时代……新世纪刚开始,人们便在不同的时代主题下往来穿梭,于憧憬和迷惘间慌忙定位自己的时代角色。然而,什么才是时代中的时代,什么才是所有时代主题必须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16,(11)
人类早已从工业文明时代全方位地步入信息时代。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互联网正以改变一切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影响人类所有层面的深刻变革,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时代到来的前沿。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悄然到来,"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普遍深入,令中国职业教育也随之面临着空前绝后的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今"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教育生态重塑和学习方式变革成为当下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主题词,也成为破解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难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信息战是一个全新的战争样式,它模糊了战与非战、军事战争和商战、个人违法活动和国家行为的界限。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载文所指出的:“每块芯片都是一种潜在的武器,每台计算机都是射入敌人心脏的一支潜在的箭。”信息战的出现必然引起军事理论和安全概念的深刻变革;但信息战也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体能、机械能和化学能的作用,它只能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