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做学问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做学问最忌自以为是,信口开河。那么,何谓“自以为是,信口开河”?请听一个小笑话。有个“学问家”,曾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推出”陶渊明是个斜眼,还言之凿凿地论证道:“如果不是斜眼,在东边篱笆下采菊花怎么能看到南边的山呢?”  相似文献   

2.
辨别错别字是历年语文高考的必考题,但是,由于出题人一不小心,自以为是,就容易出现谬误。例如,一份“北京——黄冈高考最后冲刺预测试卷”,就把“流连忘返”中的“连” 当  相似文献   

3.
如今,随着到大都市打工的外来人员日益增多,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似乎也越来越拥有一种自以为是的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尤其当这些人请个保姆为其料理家务后,“本地人”那种目空一切瞧不起人的架势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稍不如意便斜着眼睛看人,动辄嘴里就会哼出一句“乡下人”。  相似文献   

4.
八年级《语》上册(人教版)《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不足为外人道也。课本对句①中的“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即上述三句中的“外人”意思一样。笔以为此种解释值得商榷:句②③中的“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尚可,但在句①中作此解却不尽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傅炳民 《语文知识》2002,(12):27-27
“我们”与“咱们”这两个代词都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它们都可去掉表复数的“们”,分别由单音节词“我”“咱”来替代。如①“敌疲我打,敌逃我追。”句中的“我”即“我们”;②“咱老百姓啊,今儿真高兴!”句中的  相似文献   

6.
《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冀君实或见恕也”一句,一般都译成“希望你或许谅解我。”“或”训“或许”义,是一表猜测估量的副词,而此句全无猜测估量的语气,而是带有希望语气的句子。因此将句中的“或”诠释为表猜测估量的副词“或许”义是欠妥当的。笔者认为“或”字在句中是个助动词,它与“恕”  相似文献   

7.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自己的心中部是优秀的,都希望自己有好的成绩,让同学、老师刮目相看。那,仅仅是梦中的泡沫。在现实中,你们一句句自以为是的“好话”,毫不留情地把我们的梦全部击碎,外似坚强的我们往往遍体鳞伤。——题记  相似文献   

9.
“大方之家”最早见于《庄子·秋水》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用来表示自己的知识短浅,见笑于博通大道之人。该句中的“大方”与《庄子·山木》的“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中的“大方”一词相同,都指的是“大道”;成玄英在《庄子疏》中也指出:“方,犹道也。”由此可知,“方”犹“道”,而“大方”即“大道”,“大方之家”则引申  相似文献   

10.
英汉介词“by”、“被”、“由”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由于英语被动句中的介词“by”而引起的汉语介词“被”和“由”的错用问题。本文分析了英语被动句中介词“by”所表达的概念在汉语中的不同表达方式 ,及汉语介词“被”和“由”在语义和语用上的不同点 ,分析了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 ,并为改进“被”和“由”的教学方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1.(1)H eknowsbetterthan others.(2)H eknowsbetterthan todosuch athing.析:句(1)中的know better和连词than组成比较结构,句意为“他懂得比别人多”。句(2)中的know betterthan是习语,后接不定式,意为“很懂得,很明白(而不至于……)”,整句意思为“他很明白而不至于干这种事”。2.(1)Theyleftatonce.(2)Theywerealltalkingatonce.析:句(1)中的atonce作“马上,立刻”解,句意为“他们马上就离开”。句(2)中的atonce作“同时”解,句意为“他们都在同时说话”。3.(1)I’llteach you toplaytennis.(2)I’llteach you tostealm yapples.析:…  相似文献   

12.
邵阳方言中,“担”字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且具有多种语法功能。在“担”作介词表“处置”义和“被动”义时,既可以形成处置句、被动句,又可以形成处置、被动同现句,具有与普通话中的处置句和被动句不一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请先看这样一个句子: 他对年迈的父亲这么粗暴无礼,真让老人心寒齿冷,欲哭无泪。 上句中的“齿冷”一词使用不当。结合全句来分析,老人的心清应该是失望、悲伤和心寒。此句用“齿冷”,想使它与“心寒”构成意思相近的并列式短语,殊不知“齿寒”和“齿冷”意义迥乎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中学的析句中,所提及的“双宾语”是指谓语中心动词(谓语)牵涉的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名词。例如: ①父亲‖留给王小红(一支好)笔。 按照我们中学的析句方法,句①中主语是“父亲”,谓语是“留给”,宾语是“王小红”和“笔”,“一支好”是作宾语“笔”的定语。就这一句,我们可以得知,按照我们中学教学语法的析句法,该句应处理为“双宾句”,即一个句中的谓语牵涉着两个宾语,那就是此句中有关宾语部分具有领属关系的两个名词“王小红”和“笔”同归于宾语之列,分别视为谓语“留给”牵涉的事物——宾浯,于是得出“双宾”。  相似文献   

16.
所谓“省句”,就是在诗文中运用前人诗文作品中前后相连的语句或诗句时,只用两句中的一句或者四旬中的两句,而被省略的句意已蕴含其中,甚或被省略的旬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所在。对这种“省句留意”的修辞手法,笔者姑且谓之“省句”。其修辞效果主要是含蓄并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有利于丰富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苏武》将“单于益骄”句中的“益骄”注释为“更加倨傲”。将“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句中的“益愈”注释为“渐渐痊愈。更,加”。我认为这两个注释有不合文意之处,提出来就教于诸同仁。  相似文献   

18.
《出师表》一文中有这样几句: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普遍认为,这三句话中的“以”都作介词,笔者以为不妥。认为以上诸句中的“以”应是具地方色彩的句中语气词。 从句子成分角度分析,以上三句中的“介宾短语”都不具备作补语的条件,它们都不作交待动作行为的结果、方式、手段及处所等成分。例如句①,不能理解为:补充说明“咨臣”什么,这样显然不通。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五册单元知识《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介绍“焉”的用法时,编者举了苏轼《石钟山记》—文中的“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为例,将该句中的“焉”解释为“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0.
说“书”     
高一语文课本《师说》中有“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其中“书”字,课本注释及教学参考书上一向都把它当“书本”、“课本”解,并据此译该句为“那些童子的老师,教授他们书本并且学习书中的句和读”。我认为此种解释是望文生义。既然老师已教给童子书本上的知识了,当然也就教了句和读,因为句读当然包话在“书本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