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7,(9):21-23
主持人:媒体让杨丽娟“火”了,同时也惹“火”上身。当受众从对杨丽娟一家人疯狂的“追星经历”的指责中清醒过来,看到其背后的病态和心理缺陷之后,更多批判和谴责的目光投向了媒体的所作所为。的确,回顾整个事件的发展脉络,媒体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确实有些过火一一本来应该是“记录者”,在某种程度上却成为了“参与者”,有时甚至是“策划者”。  相似文献   

2.
姜玮 《青年记者》2007,(12):43-44
今年上半年,关于“茶水发炎”和“疯狂粉丝杨丽娟”事件的报道引发了大众媒体一片“集体狂欢”的景象。媒体掀起的报道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赚足了受众的眼球。浏览各大报刊、网站的相关评论,除了对媒体报道事件本身的讨论外,也引发了对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杨丽娟事件”的新闻报道充斥着大小媒体的有限新闻空间。本来是一个平常的个人追星事件,一经众媒体狂轰乱炸,竟变成一个非同寻常的社会事件。本文通过对杨丽娟事件的分析,认为在这一事件背后扮演不光彩角色的是媒体奇观效应。  相似文献   

4.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问。这期问,媒体到底做了些什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为什么又要在杨父自杀之后“热炒”此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姜玮 《青年记者》2007,(12):43-44
今年上半年,关于“茶水发炎”和“疯狂粉丝杨丽娟”事件的报道引发了大众媒体一片“集体狂欢”的景象。媒体掀起的报道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赚足了受众的眼球。浏览各大报刊、网站的相关评论,除了对媒体报道事件本身的讨论外,也引发了对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杨丽娟事件”是前些时候在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29岁的杨丽娟13年来苦追刘德华。今年3月25日,杨丽娟终于在香港见到刘德华,而杨父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刘德华见面翌日在港跳海自杀。此事引起诸多媒体关注。在媒体中,不乏坚持正确做法和  相似文献   

7.
迷的病态化与传媒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段时间,关于“疯狂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的报道屡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内地及香港、台湾近30家媒体派出采访队跟进杨丽娟的疯狂追星事件。当事件已经接近尾声时,仍有不少媒体的热情还是异常高涨:杨家母女从广州返回兰州时,随行“记者团”多达10余人;有些媒体还安排了杨家母女在兰州的一切食宿费用,并对其下榻的酒店严格“保密”,摆出一副誓将“独家新闻”做到底的架势。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和民众甚至成为杨丽娟的“超级粉丝”,愿意资助其再度赴港……  相似文献   

8.
从2006年3月开始,直至2007年春天,兰州女子杨丽娟的疯狂追星故事成为被国内媒体关注的重大社会事件。在整个追星事件过程中,媒体通过提供资金和各种帮助“积极”介入事件之中,对病态追星行为反复聚焦、特写、放大,进行大肆的宣传炒作,营造着疯狂追星的社会氛围,[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媒体的社会功能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水发炎”、“杨丽娟追星”、“纸馅包子”……这接二连三的新闻事件,虽然曾经赚足了眼球,但是过后却深深地拷问着当今媒体的社会责任,严重地摧毁着整个行业的信用。面对日益滋长的低俗之风、虚假之风,理性的思考和反思也逐渐泛开: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媒体到底如何完成“社会守望者和环境监测者”的使命呢?  相似文献   

10.
刘云 《声屏世界》2007,(6):67-67
最近,杨丽娟这三个字俨然已经成为媒体的最热头条。杨丽娟疯狂追星13年,追到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现在,危机事件成为许多企业、行业乃至政府需要直面和解决的重要工作,危机公关也日益被提到这些相关当事主体的议事日程上来。“危机如火.水火无情”,然而相关当事主体往往比较重视“火中”的如何灭火和“火后”的如何自救,却往往忽视了“火前”的防患于未“燃”,尤其在这团火中可能“助燃”也可能“注水”的各类新闻媒体。如何对媒体进行“事前”性的危机公关,这往往需要相关各方在构筑危机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过程中,建立稳定正常、沟通顺畅的互动性“媒体通路”。只有在此基础上,“事发”后,面对媒体的危机公关,才可能临危不乱、从容应对,找到危机的化解之道。  相似文献   

12.
姚斐  吴勇 《新闻知识》2007,(7):26-27
2007年3月,随着杨父的自杀,“杨丽娟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为报纸、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而在这一事件的全过程中,新闻媒体早在2006年4月就开始关注、介入的,长达一年时间。这期间,媒体到  相似文献   

13.
29岁的兰州女子杨丽娟13年来苦追偶像刘德华,父亲为圆女儿心愿最后竟然投海自尽。2007年3月,这件事情引起很大社会反响,杨丽娟一夜间成为媒体疯狂追逐的“明星”。对比这位女“粉丝”的疯狂追星行为。媒体对她的追逐争抢表现得更为疯狂:在百度和雅虎搜索“杨丽娟”三字,找到的相关网页分别达到1080万和771万篇的天量数字。  相似文献   

14.
<正>一、杨丽娟事件:传媒娱乐生态失衡的标志杨丽娟一家追星最终酿成悲剧——杨勤冀因绝望和不负重债最后跳海自尽。在报纸、网络、杂志等媒体“绑架”下,媒体的议程设置使受众对杨丽娟由同情转变成唾弃,受众在指责、辱骂杨丽娟的同时,  相似文献   

15.
纵观刘德华粉丝事件中媒体的种种表现,不难发现媒体形象建设意识的缺失。本文以杨丽娟事件为由头,指出媒体形象意识缺失的四大表现,并对媒体形象的重塑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末夏初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引爆了一场媒体狂欢。3月26日杨父身葬异乡之后,数十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立即将杨丽娟和母亲两位未亡人包围,数百条新闻连篇累牍,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也辟出专题(陈力丹、刘宁浩,一桩典型的“传媒假事件”,《新闻界》杂志,2007年第2期),一时间,平面媒体、广电传媒和网络上充斥着杨丽娟追星的报道,杨家母女也从此处于全国人民关注的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对受众实施人文关怀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一,但在"杨丽娟追星事件"中,媒体不但没能对杨丽娟及其家人进行正确引导,实施应有的人文关怀,部分媒体甚至成为其"疯狂"追星行为的推波助澜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媒体在"杨丽娟事件"中的作法,探究该事件中媒体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对其所表现出来的缺失提出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8.
某次参加一场关于媒体伦理的研讨会,在讨论到"杨丽娟事件"的时侯,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老师发言说,"杨丽娟事件"引发这么多媒体前去报道,真是媒体的悲哀.媒体应该更多地去监督政府的腐败行为,而不是一个女孩子去追星.陈力丹老师认为,媒体身为"社会的公器",去报道这样的新闻,属于浪费社会资源,而去调查黑幕、监督权力,才是媒体的正途.当时,我因为有事提前要离开,没有机会和与会的专家交流对此事的看法,但我内心,对陈力丹老师的看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崔丹 《新闻知识》2007,(9):70-71
曾经沸沸扬扬的杨丽娟事件告一段落了,媒体在赚取了大量的注意力经济之后,终于停止了对此事连篇累牍铺天盖地般的追踪报道。事件结束后,人们在反思之时,无不把指责的矛头指向了媒体——缺乏职业道德,疯狂炒作,滥用话语权等等。在这场新闻闹剧中,媒体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像往年一样,每逢年底年初,各种媒体都会较为集中地推出“盘点”式的策划或报道。或国内或国外,或人物或事件,或回顾或展望,或“年终特刊”或“特别策划”——一年中好事坏事、名人凡人、进步与收获、遗憾与失落,都会在盘点中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这已成了媒体上一道习惯性的、且几乎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