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前,无论是学生报刊杂志,还是学生作文书,学生的作文有多少是真正来自生活的呢?不是项羽自刎,就是昭君出塞。初中孩子幼稚些,便以花草虫鱼编故事。为什么初中生不喜欢写生活呢?是谁把生活从学生的作文里挤走的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相似文献   

2.
赖静 《现代教学》2006,(5):22-22
郭老师的案例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郭老师鼓励学生说真话。一直以来,我们始终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积极的、美好的生活,其实,生活并不都是美好的,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的压力下,看到的或许更多的是平淡甚至消极丑陋的社会现象。这些现实既然是真实的,为什么不能说出来,写出来呢?当我们为鲁迅先生对民族劣根性的精辟的分析折服时,当我们为巴金老人的说真话感动时,  相似文献   

3.
<正>内容空洞,缺乏情感,是学生作文的顽疾。为什么学生的习作空泛,缺少真情实感呢?根据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一是习作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没有生活积累和切身的感受。二是作文教学程式化,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的状况。一位教育家曾说:"倘若一件事没有真正触及孩子们的心灵,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真实的情感倾诉于笔尖。"因此,我把"情"字贯穿作文教学的始终,用情感这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陆定秀 《小学生》2013,(4):40-40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写作中一条永恒的法则,但试看如今中高考结束后,报刊上连篇刊载的考场佳作,有多少是真正来自生活的呢?不是项羽自刎,就是昭君出塞。初中孩子稚嫩些,便以花草虫鱼编故事。为什么中学生不喜欢写生活?是谁把生活从学生的作文里挤走了?我不禁陷入深思。一、我手能写我心吗说老师不注重指导学生写实在生活,抒真实情感,那显然是冤枉的,大多数中学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还是相当注重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写作内容的;说学生不写生活,那也不是事实,毕竟大多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作文教学远离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写作过程与现实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学生写作纯粹是为了作文而作文,完成老师的任务,缺乏真情实感,内容空洞,造文的现象较为严重……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曾经问过学生,大多数学生回答是没有什么可写的。真没有什么可写的吗?其实,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写作的素材。《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呈现出的这种矫情滥情的现象,让我不禁对作文的生命线--真情实感产生了深深的忧虑,为什么学生中会大批量地出现"情感的伪化"现象?该如何帮助学生去伪存真找回作文中真实的自我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当前学生的作文状况看,不少学生对写作表现出极大困难。为什么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常感到生活平淡,无内容可写,一说写作文就坐在那里皱眉头、冥思苦想。  相似文献   

8.
近日,捧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黄本荣老师《作文,魂系何方》一文,颇多感慨。尤其读“到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时,更为尴尬。试看如今中高考结束后,报刊上连篇刊载的考场佳作,有多少是真正来自生活的呢?不是项羽自刎,就是昭君出塞。初中孩子稚嫩些,便以花草虫鱼编故事。为什么中学生不喜欢写生活?是谁把生活从学生的作文里挤走了?我不禁陷入沉思。一、我手能写我心吗?说教师不注重指导学生写实在生活,抒真实情感,那显然是冤枉的,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是相当注重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写作内容的;说学生不写生活,那也不是事实,…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都深有体会,学生往往最怕写作文。作文时,常常瞪着题目,咬着笔头,苦思冥想,也不知道该写什么。这是学生作文时常有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生活素材,也没有观察周围的事物。但是,写作文是要有材料的,如同农民种地需要土地、种子、肥料一样。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作文呢?  相似文献   

10.
陈辉 《青海教育》2006,(5):23-2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件事情。”诚然,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学生也是这样。但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却是千篇一律的套作。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童心是否被淹没在我们设定的作文的套路上了呢?为此,我认为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作文,把日常生活和作文练习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以创新为核心、贴近生活、凸显个性、充满生命活力”的开…  相似文献   

11.
作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都不愿积极面对的一块儿。对于学生,他们感到困难和厌烦;对于老师,他们感到焦急和无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状呢?长期以来,师生已经陷于其中,不能站在作文的外面去看待作文了,也忘了思考为什么要上作文课和作文的目的是什么。也早已忘了或者是没弄清语文和作文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  相似文献   

12.
吴小中 《阅读与鉴赏》2007,(4):63-65,68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也就是说,学生作文的真实化应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追求,或者说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为什么要追求学生作文的真实化呢?因为,只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 ,而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关键所在。在平时就作文而言 ,教材中有范文 ,有写作知识 ,教师甚至也要就如何写作喋喋不休地进行“指点”和“辅导”,但许多同学在布置作文后 ,张口“没啥可写”,闭口“不知写啥”,有的干脆称作文为“榨文”,而纵观各类大考小考作文和平时作文 ,总是无法避免普遍存在的、令人头疼的雷同和跑题现象。为什么呢 ?是学生都没有生活基础吗 ?是学生的思路、生活、观察、身心发展都相同吗 ?显然不是。那么其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又该如何解决上述困惑呢 ?…  相似文献   

14.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是一项语文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提起作文,很多学生都感到头疼,但也有一些学生文笔优秀.那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差距呢?教学多年,我总结了一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中,常常发现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很好的写作素材,但就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一件感人的事情,三言两语就写完了,读起来却味同嚼蜡.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写作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具体.优秀的文章无一不是真实与具体相结合的产物.而我们的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平淡地叙述过程,写事情就像记流水账,很少把自己的感情及对生活的感悟融进去.到底怎样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呢?  相似文献   

16.
每位语文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爱上作文,乐意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童年的点点滴滴,乐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可是,事实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惧怕作文,一提起作文,有的学生就头疼。那么,什么是作文呢?其实,作文就是"吾以吾手写吾心",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心里想说的话,用笔真实地表达出来,这就是作文。教师也常讨论:有的学生口头说得不错,可是一落实到笔上,就发愁了,不知道该如何写。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调查了本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究其原因,学生写作文难,大致有三:一是对作文没有兴趣,二是没有生活素材,三是平时练笔太少。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写作文,重在真实。而在不少学生的叙事作文中,却常出现公共汽车上让座,帮老大爷推车之类的内容。这些事情一般都不是学生的真实生活。而真实的生活有些学生却很难写出来。那么如何训练学生写出真实的生活呢?本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相似文献   

18.
你们见过有人用“一碗”来做亲情的数量词吗?反正我在学生作文中还是第一次见到有人用“一碗”来做亲情的数量词。可以说,对这篇作文,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为这个“一碗”而兴奋、而激动、而感叹。不过我这里想专门来谈一谈这个“一碗”的真实性与夸张性。“一碗”这个词的真实性源于真实的生活材料。读过这篇作文,你们都能看得很明白。奶奶给“我”盛了一碗饭,“我”亲手做了饭,给奶奶送去一碗,不都是“一碗”吗?这么真实的一个词,为什么又说它是夸张的呢?说到形容亲情时的夸张,一般人会说它“比海  相似文献   

19.
贺燕 《湖南教育》2015,(3):36-37
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写人作文的训练可谓是从未停止,那是不是学生就练得炉火纯青了呢?不然!我们常看到学生写人的作文"千人一面",我们常听到学生喊"这个作文我们写过",我们也常常感慨学生笔下的人物不够丰满。写作就是写生活,生活的河流永不停息,为什么学生的写作不能常写常新呢?笔者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人作文练习。一、猜一猜课堂上,我对学生说:"这次我们写作的主题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但是老师想先跟你们玩个游  相似文献   

20.
目前的作文教学,基本上都是圉于课堂,学生面对的是强加的作文题,只能根据自己非常有限的生活积累和局限于技法层面的写作经验来辛苦地完成写作任务。由于缺少对生活的关注,学生的作文难免千人一面,缺乏真情实感。怎样引领学生去感悟生活,丰富生活,从而真实地表现生活,而且又不脱离学校教育必须直面的考试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把粤教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