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媒体审判"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以往学者评判是否形成"媒体审判"主要从效果来分析,而本文从舆论监督权利的防卫性本质出发,以权利的启动是否具有合法性,运用是否有正当性作为判断"媒体审判"的标准.舆论监督权利一旦异化为进攻性权力则可能形成"媒体审判",这一全新的视角可望为评判"媒体审判"提供较为清晰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林厚美 《视听界》2011,(6):50-52
在看似伸张正义的舆论浪潮里,有多少是理性的监督,又有多少是狂欢式的围观情绪发泄?法院的任何判决,是否能“腰杆笔直”地经得起媒体的质疑?随着微博的异军突起,在网络舆论异常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人思考,司法独立与舆论监督如何平衡,两者的边界在哪里?  相似文献   

3.
《阳光热线》开创了一条媒体与政府行政部门联手经常陆地实行舆论监督的新路子。执政、执法部门既是被监督者,又是监督者,既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媒体的监督,又要和媒体一起监督其下属单位和人员。被监督对象的主管部门和上级成为媒体舆论监督的合作者、同路人。《阳光热线》把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集于一身,形成了强大的监督合力。有效解决了常规舆论监督模式的难题,做到了监督者满意、被监督者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4.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媒体近年来得到迅速普及,其社会功能日渐完善,综合影响日益增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平台,网络监督逐渐兴盛.人们已习惯通过网络了解天下事务,评判是非曲直,参与舆论监督,这是对传统舆论监督的有益补充,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王新 《新闻前哨》2001,(10):19-21
加强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舆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多半会碰到两个问题,一是舆论监督报道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批评报道没有下文);二是被批评者不在乎,甚至用反批评手段打击批评者,这就影响了舆论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时,新闻策划和操作中没有注意到社会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没有与有关部门取得共识,没有与受众的舆论保持同步。 针对上述问题,新时期的舆论监督,要加强策划,操作时要坚持帮忙不添乱、加温不点火、客观不评判的原则。正因为如此,我采写的报道和…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通过媒体作用表达民意、反映民情,具有覆盖面广、影响面大的特点。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不怕上告,就怕见报”的说法,说明了媒体的公开曝光不仅对社会腐败具有惩治作用,而且对不良思想道德和行为也具有揭露、批评作用。但是,舆论监督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到监督的效果和媒体的形象。一、当前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1、监督过于随意。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种职业行为,媒体要对所发布的事实承担责任。但在实际运作中,对某种社会现象是否开展舆论监督,怎样开展舆论监督,基本上是由媒体或记者自主决定,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程序、把关比较严的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方面可能比较严谨;程序、把关松散的媒体,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一直以来,大多数受众把舆论监督的多少、优劣作为评价和衡量新闻媒体的重要标准之一,新闻从业者也将舆论监督的勇气和水平作为评判媒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首要标准。但当下的一些地市党报,在舆论监督上存在着雷声大、雨点稀,放老虎、打蚊蝇的现象,因为舆论监督不当有时会引发许...  相似文献   

8.
自1994年《焦点访谈》开播而竖起舆论监督大旗以来,《南方周末》紧随其后,各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一度呈燎原之势,1994年也被称为"舆论监督年"。但是之后媒体舆论监督正逐步走向低谷。媒体上的舆论监督栏目便纷纷更弦易辙,或改版或弱化,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件集体失语已成媒体的"同一首歌",媒体已步入"后舆论监督时代"。①但是在舆论监督上的集体撤退不是媒体的常态,无论对媒体还是对社会,都是  相似文献   

9.
陆学忠 《新闻世界》2004,(12):48-48
舆论监督是党报的重要功能,是党报保持权威地位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媒体争取读,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教”活动.利用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对于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与中央及省级党报相比.目前,市级党报南于所面临的特殊环境.开展舆论监督就显得更为困难。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界对“舆论监督”与“政府名誉权”的讨论文章屈指可数。应引起注意的是,虽然贪官落马并不鲜见,但“弃卒”背后的痼疾难以被媒体触及;当公职人员行为违法遭到曝光后,“临时工”、“实习生”往往成为撇清关系的借口。尽管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使舆论监督有了更有效的平台,但不以法律保障为依托的舆论监督还是羸弱的,起到的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笔者认为,若要真正充分实现媒体和公民的监督权,必须厘清“政府名誉权”的有关概念,并寻求法律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一直以来,大多数受众把舆论监督的多少、优劣作为评价和衡量新闻媒体的重要标准之一,新闻从业者也将舆论监督的勇气和水平作为评判媒体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首要标准。但当下的一些地市党报,在舆论监督上存在着雷声大、雨点稀,放老虎、打蚊蝇的现象,因为舆论监督不当有时会引发许多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诸如多方施压撤稿、威胁、恐吓、利诱写稿人、到  相似文献   

12.
我国社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舆论监督,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改进也离不开舆论监督,媒体自身的发展也仍然离不开舆论监督。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多种社会矛盾凸显,大量舆论监督事件的报道也迅速增加。处于这一时期,各种媒体的舆论监督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舆论监督的环境在不断改善,但媒体的舆论监督仍然存在着困难,多种因素困扰着舆论监督作用的正常发挥,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来推动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毋庸讳言,作为地方党报的舆论监督,由于媒体是在本区域上的同地实施舆论监督,与上级媒体相比,搞新闻舆论监督难度相对加大,也就是常说的监督难、难监督。这也是一些地方党报曾设有舆论监督版面或栏目渐渐被取消或淡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实践中,舆论监督比较难搞,其原因一方面来自某些人对舆论监督的片面甚至歪曲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是媒体和记在舆论监督中出了一些偏差,对舆论监督缩手缩脚,如履薄冰。媒体和记如何担负起舆论监督的应有责任,更好地开展舆论监督,让党和人民满意,本从《焦点访谈》的成功实践一窥媒体舆论监督的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5.
粟幸福 《东南传播》2015,(1):123-126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舆论监督的作用,舆论监督在我国有坚实的法理依据。新闻评论是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考察地方媒体舆论监督的现状,发现因我国媒体体制桎梏、地方媒体资本匮乏、传播理念偏差等原因,地方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功能明显不足。地方媒体评论可以通过因时因地的考察、题材的多元化、观念改变等改善地方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王文志 《新闻窗》2006,(3):50-51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利器,它由于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大、对社会不良行为杀伤力大等特点而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同时,舆论监督也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在有的时候,一家媒体舆论监督开展得好坏,甚至会被读者上升到衡量一张报纸胆识与水平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时下,舆论监督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然而,起诉传媒侵权的事件日益增多,新闻记者频频被送上法庭,媒体在进行正常舆论监督时动辄被官司所困。新闻界有人由此发出这样的慨叹:舆论监督为何如此艰难?!但舆论监督毕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  相似文献   

18.
新闻舆论监督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表达具有社会普遍性的意见,对国家政府、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决策及行为以及社会上有悖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行为实行某种制约。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新闻舆论监督的舞台更加宽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对舆论监督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新闻舆论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不断提高舆论监督的水平和效果。与此同时,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出现的记者被打,采访工具被抢被砸,新闻纠纷增多等现象,也必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迫切需要对舆论监督所涉及的方方面…  相似文献   

19.
郑世杰 《新闻传播》2006,(11):51-51
从目前媒体的实际操作看,有相当一部分舆论监督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造成这种被动局而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没有对舆论监督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策划,这就应了那句“凡事项则立,不预则废”的名言。舆论监督的失利,无疑是对媒体公信力的挑战,而这种公信力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媒体竞争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作为媒体人应该反思舆论监督失利的原因,找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对策,从而提高媒体舆论监督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媒体有一种普遍认识,感到舆论监督难度越来越大了,舆论监督难搞成为围绕媒体和记者的一大难题。许多地方在群众最需要伸张正义的时候,媒体却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舆论监督难搞,难就难在有很多干扰和阻碍,有来自上级领导和地方领导的,有来自被监督对象的,也有来自方方面面关系网的。有些地方的政府和部门视媒体为洪水猛兽。[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