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Two new  species  of  family  Athyriaceae  are  described from  Hunan Province, China. i. e. Athyriopsis hunanensis Z. R. Wang et S. F. Wu, and  Athy-rium tianzeshanense S. F. Wu et L. F. Zhang.  相似文献   

2.
 蹄盖蕨科的建立对蕨类植物的分类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即使按秦仁昌的狭义概念,它仍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大科。自秦仁昌把该科划分为21个属以后,属级水平上的分类问题比较清楚了,但亚科、亚属和组的划分至今仍不成功。本文主要根据该科三个染色体基数X=42、41和40,结合孢子囊群着生的位置及其它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3个亚科:冷蕨亚科、蹄盖蕨亚科和双盖蕨亚科。  相似文献   

3.
山东假蹄盖蕨属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5.
蹄盖蕨科Athyriaceae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复杂的大科,由于属间关系不甚清楚,该科分类系统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新蹄盖蕨、拟鳞毛蕨属、假冷蕨属、肠蕨属、短肠蕨属和菜蕨属的系统位置常有争议。根据蹄盖蕨科34种植物和3种外类群植物的叶绿体DNA trnL-F区序列建立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trnL_F区序列分析的结果与rbcL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几乎一致。2.新蹄盖蕨属Neoathyrium Ching&Z.R.Wang不应成立,该属应与角蕨属Cornopteris Nakai合并。3.假冷蕨属Pseudo  相似文献   

6.
7.
蹄盖蕨科Athyriaceae是蕨类植物中复杂的大科,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证据表明它是一个自然类群。前人根据染色体的基数,将蹄盖蕨科划分为3个亚科,但没有得到分子证据的支持;本文依据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再结合形态特征,将该科重新划分为5个亚科:冷蕨亚科、蹄盖蕨亚科、对囊蕨亚科、双盖蕨亚科和轴果蕨亚科。  相似文献   

8.
 Nine new species and twelve new varieties of Athyriaceae from the Hengduan Mountains, China,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9.
10.
11.
The present paper is the Supplement 2 to the Flora of Xizang,  based upon a collection in 1980 by Mr. W. L. Chen et al. from Mêdog,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Xizang.  In the paper 11 new species are desribed and 10 new-record species are repor- ted.  All the type specimens are kept in the Herbarium of the Institure of Botany, Academia Sinica (PE).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云南产鳞毛蕨属植物的属下分类并列出所有的种类。该属植物在云南现知至少有88种,属下可划分为3个亚属和12个组。为了使这些类群之间的特征轮廓清晰,本文提供了分亚属及分组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发现滇桂三相蕨Ataxipteris dianguiensis W. M. Chu & H. G. Zhou和多形叉蕨Tecataria polymorpha (Wall. ex Hook.) Copel.为海南新分布, 并为滇桂三相蕨指定了后选模式,讨论了燕尾叉蕨T. simonsii (Baker) Ching和中型叉蕨T. media Ching的异同,澄清了三叉蕨T. subtriphylla (Hook. & Arn.) Copel.和多形叉蕨的形态变异,把云南产狭基叉蕨T. polymorpha var. subcuneata Ching & Chu H. Wang处理为多形叉蕨的异名。至此,海南产叉蕨科植物为8属20种。  相似文献   

14.
对实蕨属Bolbitis的17种植物的孢子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根据孢子周壁特征,中国产实蕨属的孢子明显可分为3种类型:A型孢子具网状周壁,B型孢子具鸡冠状-波状周壁,C型孢子具平滑的波状周壁。孢子周壁特征、叶脉式样和叶片顶部的形态是实蕨属中最有价值的分类学性状。根据标本检查,结合野外调查和孢子形态观察,对中国产实蕨属的分类进行了修订,确定中国有实蕨属植物20种和3杂交种,其中包括2个新组合B. fengiana (Ching) S. Y. Dong和B. medogensis (Ching & S. K. Wu) S. Y. Dong,以及2个中国新分布B. costata Ching ex C. Chr.和B. hookeriana K. Iwats.。将B. latipinna Ching、B. media Ching & Chu H. Wang、B. yunnanensis Ching、Egenolfia crassifolia Ching、E. crenata Ching & P. S. Chiu、E. fengiana Ching、E. medogensis Ching & S. K. Wu和E. ×yunnanensis Ching & P. S. Chiu等8个名称处理为新异名。文中给出了分种检索表、每个种的生境和分布资料、大多数种的特征集要和孢子扫描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15.
在野外考察和室内标本研究的基础上,对薄鳞蕨属(中国蕨科)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将2种 (华西薄鳞蕨和察隅薄鳞蕨) 和2变种(大叶薄鳞蕨和宽叶薄鳞蕨)进行了归并处理, 承认该属有4种1变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产毛蕨属51种植物孢子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属孢子为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由周壁形成表面纹饰。表面纹饰可分为3种类型:(1)周壁具流苏状的翅状纹饰,表面有突起或穿孔,有19种属于此类型;(2)鸡冠状纹饰,有11种属于此类型;(3)刺状纹饰,有10种属于此类型。另外有11种具有上述纹饰的混合纹饰,被认为是中间类型。孢子的形态特征可作为该属的分类学和孢粉学研究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云南产的耳蕨属半开羽耳蕨组的12种植物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并在组下建立了两个新系,报道了4个新种和一个新组合,修订了该组植物的特征范围。  相似文献   

18.
 高山耳蕨组的成员是中国西部、印度北部和喜马拉雅山区常见的蕨类。其成员为夏绿植物,叶片 薄而柔弱。秋季叶片枯萎后叶柄基部宿存在地面形成一个丛堆以保护幼芽,这显然是对高山严峻环境 的适应。作为高山地带特有类型,1972年日本蕨类学家Sigeru Daigobo将它们作为耳蕨属下的一个组 ——高山耳蕨组Sect.Lasiopolystichum Daigobo,这是合理的。Daigobo建立此组时只包含3个种,经过 对中国大量标本及有关文献的研究,现知在中国约有30种应归人此组,其中有3新种:红鳞耳蕨P.ru- fopaleaceum,石生耳蕨P.saxicola,康定耳蕨P.kangdingense;2新变种.裂叶耳蕨P.sinense var.loba- tum,条裂耳蕨P.mollissimum Var.laciniatum;1新组合,钝裂耳蕨P.integrilobum(Sorolepidium)。据羽片背面的小鳞片类型可将高山耳蕨组划分为2个系:穆坪系Ser.Moupinensia和中华系Ser.Sinensia。  相似文献   

19.
叉蕨属是蕨类植物的大属之一,全世界约150种,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据记载,中国 有27种、2变种,分布在长江以南,仅有2种北达长江以北四川境内,而大部分种类集中分布在云南。近 来,笔者主要对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室的标本进行了清理,也参考了中国科学院植物 研究所标本馆的标本,这些标本不少是近年来所采集,其中,发现1新种并有1种和1变种为中国新记 录,1种为云南新记录,1种为贵州新记录,有4个种名是新异名,即Tectaria cosimilis Ching et C.H.Wang, T.decurrenti-calata Ching et C.H.Wang,T.fengii Ching et C. H.Wang,T.Simaoensis Ching et C.H.Wang。至此,所知云南产叉蕨属有22种、2变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国产介蕨属Dryoathyrium 14种植物及宁陕蛾眉蕨Lunathyri- um ningshenense 的孢子形态进行了观察。介蕨属孢子单裂缝,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 圆形或肾形。根据其周壁褶皱隆起形成的表面纹饰,介蕨属孢子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周壁 具有网状或拟网状脊状纹饰,具此类型的种有翅轴介蕨D.pterorachis,中华介蕨D.chinense,朝鲜介蕨 D.coreanum;第二种类型的周壁具有裂片状、弯裂片状或瘤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介蕨D.boryanum, 陕甘介蕨D.confusum,无齿介蕨D.edentulum,鄂西介蕨D.henryi,华中介蕨D.okuboanum,川东介 蕨D.stenopteron,刺毛介蕨D.setigerum,绿叶介蕨D.viridifrons;第三类型的周壁具有刺状、不规则 棒状或乳头状突起,具此类型的种有直立介蕨D.erectum,镰小羽介蕨D.falcatipinnulum,蛾眉介蕨D. unifurcatum。宁陕蛾眉蕨的孢子形态与朝鲜介蕨D.coreanum 十分相似,支持将前者作为后者的异名的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