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片断:理解“平均分”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动手分物体,你对平均分有哪些认识?生:平均分就是把一些东西分成相等的几份。生:平均分的结果要每份同样多。生:如果每份结果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师:说得多好啊!现在老师再给你10颗糖,不告诉你分的份数,你会把它平均分吗?生:会!师:请大家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分一分。(生分完后)谁愿意带着你的练习纸上讲台交流展示一下,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分的。生:我把10颗糖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是5颗。(见图1)生:我把10颗糖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都是2颗。(见图2)图1图2图3师:同学们,这两种分法是平均分吗?生:是!师:…  相似文献   

2.
分一分活动"孕育"了"公平性","公平性"孕育"平均分","平均分"助导"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3.
通过小数目实物"分一分"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验用多种方式平均分的过程.充分地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理解除法意义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体会除法的意义奠定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和学好除法的"突破点"。学生在学习"平均分"之前已经有一定的分物品的经验,教师只需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平均分"的过程,从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正确的"平均分"概念。  相似文献   

5.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1.多媒体演示。教师创设一个"唐僧师徒分西瓜" 的故事情境,悟空提出了3个问题让八戒回答,答对了才允许八戒吃西瓜。(1)有4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2)有2个西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 (3)如果只有1个西瓜,要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呢? 2.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实验教材对<除法的初步认识>内容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分物品"实例和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第二,在建立"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除法.<平均分>这一课,我先后施教了两次.在两次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为学生提供的素材不同、留给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7.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今天这节课是学习平均分的第二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突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这种平均的过程。例题出示了各种不同的操作:一个一个地分,几个几个地分……让学生体会不管怎么分,结果都是相同的。作了充分的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8.
<正>某教师执教苏教版二上《认识平均分》,创设了"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情境:猴妈妈把6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回答1和5、2和4、3和3等情况。教师追问:"你们觉得猴妈妈会选择哪一种分法?"学生的回答无一例外都是"3和3",理由是"这样最公平,分不公平就会打架"。从问题的显性目标来看,由相同个数引出平均分,无可厚非。但从隐性目标来看,平均分的过程和方  相似文献   

9.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起始课程,是学生学习除法初步认识的基础。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体验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是“平均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平均分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教材中的例2是这样编排的:呈现一幅“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的主题图,通过三个小朋友合作研讨、动手实践,提出不同的平均分方法。有的说:“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有的说:“可以每份放2个,这样分得快些。”  相似文献   

10.
<正>这里提出的"低分档"作文,属于五类卷(36—39分)作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平均分(除0分)是41.56分,在这种情况下,36—39分的作文处境就有点尴尬,似乎努力一下也可以达到平均分。但就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多数考场作文仍处在"低分档"作文区间上。  相似文献   

11.
“分桃子”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时,教材编写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动手分数目比较小的物品,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平均分与生活的联系,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结合实际问题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每份数。如何让学生在分物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分,为后续的两次分一分及除法的学习奠定基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分物情境,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含义。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并能表达分的过程和结果。2.经历分一分、圈一圈、记一记等活动,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建立平均分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平均分与减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宿迁市实验学校蒋争鸣与无锡新区实验小学钱科英的"认识平均分"的两份教案设计及其意图说明,同时展现在案头,给了我研究、获得对"认识平均分"教学的业务长进机会。一、案例设计共同的关注点两课案例设计在认识平均分教学中共同关注了如下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1.创设问题情境。蒋老师的课案通过教学谈话,直接提出"今天老师带来了6个桃,想请你们分  相似文献   

14.
一、"平均分"是前提把一个物体分成几份,分的方法有很多种,只有平均分,每份的大小才相等,这样的1份或者几份才能用分数表示。观察下图,阴影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请把这个分数写出来。  相似文献   

15.
<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工作多年以来,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做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让学生动手操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获得知识总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讲解越形象,学生记得越牢固,理解就深刻。如果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均分"时,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了解分东西和平均分的区别,并知道平均分有  相似文献   

16.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例如:把12张画片分给甲乙两个小朋友,如果按1:1分,习惯上称平均分;如果按2:1分,就是一般所说的按比例分配了.  相似文献   

17.
<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正在讲解知识时,往往会遭遇思维活跃的学生出乎我们意料的质疑:例1: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时,安排了复习二分之一的环节,讲到"两只小猴平均分一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我分过桃,一个桃没法平均分,中间的桃核根本就分不下来。"老师无言以对,赶忙打圆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平均分'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是中考语文中的一道"大餐"。笔者通过对2007年全国各地的60多套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命题情况的分析,对2008年中考文言文命题趋势作如下预测:一、分值继续呈上升趋势2007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值最高的为兰州市,分值为23分(两个文段),最低的为6分,全部统计对象平均分值为14.6分。比2006年的平均分值高出1.5分。文言文分值的这种上升态势,与有关人士呼吁加强文言文教学是非常合拍的。二、选材呈"内""外"齐放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笑笑的成绩     
笑笑上学期参加了六次单元测试,第三、第四次的平均分比前两次的平均分多1分,比后两次的平均分少2分。如果后三次的平均分比前三次的平均分多3分,那么第四次比第三次多几分?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分数1.根据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师(出示学生在公园过生日的场景图):他们在干什么?看到这样的场景图,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生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个苹果呢?生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瓶?师:一块蛋糕也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怎么分?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尝试分蛋糕。【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过生日的场景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中有关“数”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2.动手操作,引入分数。师: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