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者们从主体性的分析中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从而形成了"双主体说"、"主体际说"、"主体间性说",但这种认识路径难以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本质,而且理论上也存在诸多缺陷。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进行辨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阶级意识形态灌输,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能是教育者。  相似文献   

2.
生活与数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下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率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当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深邃的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相似文献   

4.
"双主体说"的理论困境在于,转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在理论上,"双主体说"同时关照两个过程,导致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混淆;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对主、客体界分的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进主、客体概念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的情形,不能因这对概念所引起了关于主客体问题的讼争而放弃引进。如果从理论上做两方面的约定:第一,从特定的视角出发考察主客体的相互关系;第二,将某一过程从整体中暂时分离出来,这样可使关于主客体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说:"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这是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陶先生的话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作为民族地区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需要灵活变通地将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尤其是班主任。  相似文献   

6.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德性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是古典公民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这一特质,可以从两个命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与人是政治的动物——去理解。首先,当古典政治哲人从本体论的角度说"人是理性的存在"时,亦是从功能论的角度说"人是德性的存在";德性又不是"天生的",它是"潜在的",所以"德性的教育"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其次,当古典政治哲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时,其意是说好人之德性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好人之德性的实现离不开公民城邦的教化。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教育就是为了德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通过几次大的社会活动的检验,"80后"大学生的成长已是有目共睹,这也有力地反驳了此前一段时间对于他们的种种质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诟病。"80后"大学生的成长,验证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效的。溯源而上,总结有效性教育的特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面对"90后"大学生群体,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生活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目的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实践。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源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审视都不能偏离了这一基本的界域。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界从生活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种种探讨,正是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这种不可分割的本体性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生活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目的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上看,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实践.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源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审视都不能偏离了这一基本的界域.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论界从生活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种种探讨,正是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这种不可分割的本体性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审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著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他认为从作用上说"这本书有针对性,教育人民,现在正用得着";从内容上说,"这是一本比较好的书,没有空话";从视角上说,"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从个人角度说,"实际上,这是个政治交代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道德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我们长期以来比较忽视和缺失的。当前,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道德重智力"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中"知"与"行"分离现象突出。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必须加强与改善对初中生的道德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并非应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出现的,它是应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从根本上说,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着学习语言的环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及其它成人都是学习语言的老师。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生活中的听说读写与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才是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联系生活"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相似文献   

13.
政治教育对于初中生的内心世界的形成和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因此,研究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使教育走向生活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价值。分享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认识和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正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学理念,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物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初中物理新课程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正是生活化教学的集中体现。新课标指出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受物理学习的亲切性与真实性,缩短与物理教学的心理距离,真切地感受到物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这样更能  相似文献   

15.
贾卓颖 《学周刊C版》2014,(3):109-109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学理念,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物理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初中物理新课程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这正是生活化教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明确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是教学法……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则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构建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可以说思想品德课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8.
浅析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不断出现。这些新媒体正在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当下,一股浩瀚的"微博流"在席卷网络的同时,也给广大青年学生带来了思想和行为上的巨大影响,同时也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把微博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且也是高校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在运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运用这一载体,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对策进行管理和运用,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徐本来 《生活教育》2014,(24):50-51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写作的来源,这就为生活化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建立素材库,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做作文批改的主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明确提出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但在著作和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相关概念,如"宣传"、"宣传工作"、"政治宣传工作"、"鼓动"、"宣传鼓动工作"、"政治鼓动工作"、"政治教育"、"宗教教育"和"理论教育"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中介、目标等方面看,这些概念已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内涵,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阶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