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好的诗把友谊、爱情作为抒情对象,弘扬真挚的友谊和坚贞的爱恋。好善于把内心的真实感受、独特情绪融入诗中,并且从人性和生命的角度关注现实和人生。  相似文献   

2.
论《离骚》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是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浪漫主义诗人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常常以自己的主观世界为直接的表现对象,他们的作品往往是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屈原就是一个运用诗歌鲜明而突出的表现“自我”的诗人。他的《离骚》正是塑造“自我”形象的优秀诗篇。 (一) 《离骚》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广阔的生活画面、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深刻地展现了屈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评价,尽情地抒发了诗人的理想和情怀,从而艺术地塑造了屈原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大量的诗歌实路证明,诗歌是本情和主情的,其根本要求是抒情。本论从诗歌创作的真情和情感个性化处理两个方面阐释了诗歌抒什么情、应怎样抒情的理论认识。笔认为,诗所抒发的情性,不是直接的五官感受和一般的心理情绪,而是能够作为审美对象的高级情性,这种高级情性是以真情实感作为基础的。真情是诗人写作的原动力,是诗歌的生命。诗人只有追求并操守真情,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诗歌离不开写“我”,具有真情的“我”是诗歌个性的支柱,也是独特色的诗美所在。诗人应以广阔的现实世界和丰富的生活作情感的根基,表现真实、丰富而有个性 “我”,而不是虚情假意或极端偏狭的“我”。  相似文献   

4.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的朦胧诗派成员中,舒婷是一位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女性抒情诗人。她从个人对时代生活的真实体验出发,在表现自我爱憎的情绪中,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她将浪漫主义的创作基调同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段结合得较为融洽,形成溶入自我性格特点的抒情风格;她的诗处于单调、浅露的现实主义方法和过余晦涩难懂的现代派诗风之间,赢得过更多的读者大众。在这  相似文献   

5.
《原诗》的诗歌特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特性是什么呢?自《尚书·尧典》始,就有了“诗言志,歌咏言”的说法,把表现诗人的志向、怀抱看作诗歌的特征。到西晋的陆机,他在《文赋》里又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的提出,并不与“诗言志”相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唐代的孔颖达甚至把它们看作是一致的。他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缘情”说的出现是对诗歌特征的进一步把握。在这以后,中国诗歌界一直把言志抒情看作诗歌的特征,并把它当作中国古典诗歌重表现的标志。 “言志抒情”说虽然也讲志、情是诗人从自然客观事物的感受中获得的,也重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与人的情、志的联系,但其重点不是强调诗人对客观事物的逼真反映,而是强调诗人感情的真实抒发。所以,它也存在缺陷。第一,因为感情也还有一个受立场、观点支配的问题,因此,并不是一切出自真心的感情都能创造出真实反映现实的作品,而且,感情还受时代环境的支配,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感情必然带上时代的色彩。第二,由于只强调诗人情感的真实反映,这也给唯心主义者留下了发挥的余地,他们往往把“志”与“情”架空,把“志”“情”看作只是个人主观性情的同一语,如“公安派”、袁随园提倡的“性灵”说便是如此。而且复古主义者也讲“言志抒情”,但他们的志、情却是以古人  相似文献   

6.
舒婷是朦胧诗人中较早挖掘个人内心情感的诗人,其诗中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她不仅从"小我"的角度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更以"大我"的态度对待一切。面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舒婷保持乐观的态度,坚信终将春暖花开乘风破浪,在情感上,舒婷不仅描写自身的爱情,更是以母性的情怀向他人倾注自己的爱,体现出一种优雅而忧郁的美感。  相似文献   

7.
李峰峰 《学语文》2005,(2):17-18
舒婷名篇《致橡树》以象征的手法 ,抒发了对现代新型爱情的理解和期盼。全诗格调清新 ,感情真挚 ,韵味深长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 ,也有论者指出该诗存在着瑕疵 ,如郑鸿魁的《蛇足应去之———舒婷〈致橡树〉指瑕》一文(见1996年第五期《名作欣赏》)就提出该诗的“蛇足”问题。郑文把全诗划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我如果爱你”到“甚至春雨”)批判了传统的“夫贵妻荣”“三从四德”的旧爱情观 ,第二节(从“不 ,这些都还不够”到“却又终身相依”)提出现代女性应有的爱情观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第三节则是最后一部分 ,诗人写…  相似文献   

8.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9.
诗歌的音乐性即诗歌在语言和形式上所具有的跟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在外在形式上表现为诗歌语言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并通过声音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以打动人心;在内质上,则体现为诗人情感的起伏和心灵的律动,是诗人情感、情绪的声音显现形式。诗歌的音乐性,首先应视之为诗的内在素质,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之所以为诗的根本因素。“诗言志”“诗缘情”,诗歌抒情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诗歌必有与之俱来的音乐性,即诗歌的抒情性决定了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声律化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情感的抒发,要用一种既不是叙事也不是论说的抒情语体裁形式…  相似文献   

10.
舒婷作为一个极具个性的审美主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和意象表现方式立于诗坛.她的诗,典型体现了时代与自我的统一.在诗歌的抒情形象里塑造的每一个"我"都是独特且个性化的.她的诗蕴含了一种崭新的思考方式,开创性地以个人的眼光从"我"出发来观察世界和抒发情思,不是为了重现世界,而是显示自我对世界的感受、看法,是纯主观化和心灵化的,表现了"大我"和"小我"的完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双桅船     
雾打虚了我的双冀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阿,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令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结度栩遇是一场风景,一盏灯把我有联索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景,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伯天涯海方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_一_- [简评】 《双桅船》一诗中的“双桅船”,实际上就是指的诗人自己。诗中写“船”与“岸”的对话,实际上就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舒婷被称为“会唱歌的莺尾花”,她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在温柔平静的外表的笼罩下,隐寓着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双桅船》写自我,而又超越了自我,是对人的生存,人的…  相似文献   

12.
从自我出发而写诗是田禾诗歌的首要特点。在这四首诗里,没有哪一首离开了自我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存,没有哪一首只是一种纯客观的描写。《灯旺》回顾了自我的来历:他的出生与一个叫“五婶”的女人有关,“母亲”与“父亲”为了他的来到人间而付出甚巨,“奶奶”则以二百响鞭炮的古老仪式进行迎接,以至于“灯旺”名字的历来,也颇有一点传奇性。他们没有想到其迎接的是一个未来的中国诗人。在《我的乳娘》里,小时候如果没有了“乳娘”尽心尽力地呵护,也许本来瘦弱的诗人,早就不在人世了。《火车从村庄经过》写到了“九妹”坐火车去南方打工时所发生的细节,让人沉重与心酸。每一首诗里都有“我”的存在,“我”的情感、“我”的人生、“我”的生活以及“我”与故乡的关系,诗人自我的个性与气质,深深地印在所有的句子里。诗是最不可缺少自我的文体,任何诗里虽然可以有故事、有风景、有人物,然而最不能缺失的,就是“自我”。这个“自我”,不是假托的人物,而只能是诗人真实的自己。在田禾所有的诗作里,都可以看到一个出生于张山吴村穷苦农民家庭,后来以自己的想象与努力来到城市求生存,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同时又总是与故乡保持生活上与精神上的联系,他就是诗人田禾。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宫怨诗以作者身份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女诗人的自我抒发与男诗人的代言之作。女诗人包括有名号的后妃、和亲的公主、普通的宫女三类。这些女诗人的宫怨诗可以说是女性话语的自发者,以我手写我心,真实地透露了她们的心声,其诗歌中哀怨的内容不同而艺术风格相近,都呈现出明显的女性色彩的情感基调和抒情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4.
舒婷的《致橡树》一诗,通篇都是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写的。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抒情,表达了诗人新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并且抒发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因为橡树有“铜枝铁干”,木材坚硬而沉重,“像刀、像剑、也像戟”,堪称树中的伟丈夫,具有阳刚之气和令人敬佩的“威仪”,所以诗人将它比喻成男性中的英雄豪杰。同时,女诗人又将自己比喻成木棉树。木棉树也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到了春天,它那挺拔的枝上千百朵红花盛开,如火如霞,蔚为壮观,因而也有“英雄树”之称,将它比喻成“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也是当之无愧的。橡树的高大固然令人钦佩、敬仰,但木棉树的壮观  相似文献   

15.
蒋海彬 《语文学习》2010,(7):157-158
《语文学习》2010年第1期上有夏艺老师的《“也不止像……”是否定吗》一文。夏艺老师认为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一诗里表达了“摒弃”“单方奉献性的爱情观”。依据是“也不止像……”这些句子。“也不止像……”真的表达了“摒弃”“单方奉献性的爱情观”吗?我们试着来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五、六十年代苏联诗歌引以自豪的是呼应所有“永恒”主题的抒情诗。“永恒的主题”使抒情诗打破统治文坛多年的“颂体”,走向新生与繁荣。一方面,老一代抒情诗人重新得以肯定,新一代青年诗人开始崛起;另一方面,诗歌的题材更为宽泛,风格呈现多样化特征。“永恒的主题”无疑在表现自我、抒发性情方面找回了真实鲜活的生存个体———“自我”。  相似文献   

17.
曾方荣 《学语文》2006,(2):30-31
诗是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但诗情不是赤裸裸的、无所依凭的直接抒发,而是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意象来抒发。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因此,意象在诗歌的创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诗歌抒情写意的基本单元,是诗歌意境生成的重要手段。正是诗人寄意予象,以象尽意。才形成了诗歌优美的意境。正如闻一多所说,诗歌“如果只在感情的旋涡里沉浮着、旋转着,而没有一个具体的境遇以作知觉的依皈的凭借.这样的诗,结果不是无病呻吟,便是言之无物。”  相似文献   

18.
建安诗人曹植和晚唐诗人李商隐同是中国诗歌史上杰出的大家,他们的诗歌在许多方面都息息相通,有着明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两人诗歌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擅长女性及爱情题材;诗中都着重在探求抒情主人公心灵世界的隐曲;诗歌风格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19.
提起爱情诗,总觉得舒婷的《致橡树》写得最美也最棒,为什么?因为诗中“木棉”对“橡树”的表白的确太漂亮太机智太坚贞也太生动了!于是认定,能拥有此种爱情的人是幸福的,能持有此种爱情观的人也决非平庸浅薄之辈! 尤其让我感慨万千的是,前不久看报,又发现了一条极重要的信息,这就是舒婷写《致橡树》的本意并不是赞美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现代和当代诗坛上,苏金伞的自由体诗自成一家,有其独特的成就。本文试作简要的论述,以引起文艺界、学术界对其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 苏金伞的诗的内容题材,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哲理诗。诗人在借助于生活中某种事物的形象进行感情抒发时,往往表述某一人生哲理。这类诗不仅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情感的激发,而且从哲理上还给读者以启迪。另一类是抒情叙事诗。诗人的思想情感完全溶化在所叙述和所描写的事物之中,诗人往往以情节和细节来反映时代生活的某一侧面,概括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特征。在情节的叙述和细节描写中来表现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