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态生成教学包含了两个方面:“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 “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教学课文之前,对学习月标和教学环节、学生学习时是如何思考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学生认知程度和课文内涵深度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充分的把握、预设,然后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方法,通过互动式的探究、启发、学习,从而达成目标,使学生得到收获。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也频频出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互动对话状态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使教学获得成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但由于对生成性教学理念的解读偏差或者因为缺少较高的知识功底和掌控引领技巧.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3.
“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的预先设计,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灵活产生的内容,是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部分。教师要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做到充分“预设”,在面对动态的“生成”时,把握“生成”产生的时机,引导学生,从而有序而高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达到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一、课前预设,动态生成教师备课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结构,考虑课堂动态生成性目标,进行充分预设。布鲁姆曾经指出:"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就不能成为一门艺术。"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文本之后,应该充分预设:学生已有哪些知识与生活体验,喜欢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会提什么样的问题等等。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驾轻就熟",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  相似文献   

5.
"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充分的预设,就没有生动的课堂生成。为了学生的发展,课前多进行隐性设计,让预设为生成服务,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学生,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互为扶持。但是预设是有条件的,无目的的预设只会起相反的作用。因此,预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它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因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语的目的是什么,价值何在,不能只注重课程的热闹、花哨,更应关注课堂实效性。此外,预设要考虑学生的内需,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新课程倡导自觉、由内向外而生的自我教育。因此,教师设计教学预设时,要充分重视学生情感的生成、行为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教学生成包括预设的生成与非预设的生成,其中非预设生成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是教师个性化地教与学生个性化地学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按预定的轨道运行,要即时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控,促进有效生成;要更多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内容、新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活动,留给学生充分想象和自主建构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预设是根据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条件等,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一种设计。预设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的核心是发展.即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他们生成更多的对自己终身有益的知识、方法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一、课前进行弹性预设 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需要教师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学方案为体现学生主体而预备充分的空间,为鼓励动态生成保留足够的余地。弹性预设指教学目标达成的大方向,又显示高度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白,留有空白的预设有可能营造生成的生态环境。那么,我们应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一、精心预设,追求有效教学教学过程的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需要教师对各种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与布置,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周密的课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其优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  相似文献   

10.
预设与生成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组相对的概念.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预先对阅读教学的课堂环节、教学进程等所作的展望性设计。所谓“生成”.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情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预设进行调整.并灵活地据情施教,以达到阅读教学效益最优化的一种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必须将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统一于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教学需要生成,更需要预设,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来实现其价值。《品德与生活》课的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体现了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但不能刻意追求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某一主题下充分的参与、体验.让学生在自己回味、体验、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通过这些活动来到达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但课堂的情境复杂多变.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预设的教案意味着在动态生成过程中设置了固定程序和目标.两者存在着一定距离:而一定的预设又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生成学习的起点.也是教师核验反馈信息和促进学生下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戴昌元 《学语文》2010,(6):49-49
什么是预设?预设是课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什么是生成?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鲕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生成性教学实施的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成性教学的现实困境1.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发展性”之间的矛盾。在教学工作中,教学目标一般是由教师课前预设的。预设性的学习目标就是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这些知识所必要的能力和情感加以规定。“这种价值观不是表现在教师在写文章或理论学习时发表的言论,而是表现在备课笔记的教学目标设定上和课堂行为中。通常,在教学目标上,被规定得清楚而明白的,大部分且首先是本节课教学的知识‘重点’与‘难点’,需要掌握的‘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15.
裴红波 《考试周刊》2011,(66):79-79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混乱无序的盲动。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生成教学是指在多种预设情况下,关注师生的动态合理的课堂需求,师生一起或动态地达成预设性目标,或动态地进行当堂设计达成生成性目标。任何淡化"预设"的生成教学观念都是不完善的,把意外生成性资源作为生成教学的唯一追求亦是不尽合理的。教学中要从预设、生成、评估三方面来探讨生成教学的有效策略,并积极运用,从而发展师生的个性与潜能,使课堂具有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开展教育科研课题《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实践与研究》时,采用自行研制的观察量表,以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目标为观察项目,对《遗传因子的发现》的预设和生成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每位参加研讨的教师负责一个观察项目进行观课,当堂或课后完成观察量表,对照观察量表进行剖析、反思,力求进一步提升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二度教学设计”即在课前充分预设课堂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具体实施时,面对即时生成.及时调整原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在头脑中即刻进行的教学设计。“二度教学设计”是应对课堂生成的一种积极对策.实践中该如何展开呢?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努力追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由于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是课堂教学又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师如果完全按照预设开展教学,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其实,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面对突然“生成”的资源,教师要以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获得教学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