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民 《广西教育》2013,(10):19-20
暗示教学是指通过各种暗示手段使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受到暗示内容的影响,从而收到良好效果的教学。教师善于运用暗示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学习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以下为几种暗示形式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樊克良 《考试周刊》2013,(52):111-111
体育教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思维与体力的结合,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从心理暗示的原理和特点入手,寻找其与体育教学的相通之处。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情绪的暗示、气氛的暗示、榜样的暗示、语言的暗示、艺术的暗示、自我的暗示等途径实现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增强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在数学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光蕴 《新课程研究》2009,(11):131-132,135
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无心”的心理暗示,能在学生心灵不设防时,将教育教学的要求悄悄潜入学生心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委婉曲折的心理暗示,于不经意间对学生进行疏导和启迪,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浅谈几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不仅理论上可信,而且实践上可行。它不同于暗示教学法,教学暗示艺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现代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来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要用暗示艺术的“隐性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灵活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倘若能够运用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情绪暗示、表情暗示等方式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在学生犯错时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引导学生顿悟错误,对于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孙军 《考试周刊》2011,(11):136-137
如何在篮球教学中使学生尽快掌握和提高技战术水平,研究发现运用暗示法强化思想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充分利用暗示和技战术两者的特点,可开发人脑无意识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潜能。暗示教学强调借助各种暗示手段,发挥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直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不仅理论上可信,而且实践上可行。它不同于暗示教学法,教学暗示艺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现代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来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要用暗示艺术的“隐性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灵活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8.
暗示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暗示教学,可以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把握心理潜力,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合理、规范地运用暗示往往能收到教育和激励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易斌 《成人教育》2004,(10):63-64
暗示教学法是暗示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暗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暗示教学的功能,以开发学生的生理潜力和心理潜力,使学生学习英语由"苦学"变"乐学"。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学生自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心理暗示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解决声乐技术难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相似文献   

12.
暗示就是环境和个人之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 ,“凡是影响于心理的都是暗示。”运用暗示法进行教学就是要创造一种环境 ,它能引起个人高度的学习动机 ,充分激发个人心理动力 ,调动人的心理倾向潜力。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教学观点出发 ,在学习过程中 ,教与学的师生双方信息交流过程中 ,力求把各种无意识因素组织起来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自我发展之目的。暗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学得好些 ,多些 ,快些 ,获得更多信息量 ,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自我发展 ,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想象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暗示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巧妙暗示,创造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氛围;表扬暗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期待暗示,发掘学生学习的潜在能力;爱心暗示,鼓励学生扬起生活的风帆。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暗示教育呢?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个体或群体发出某种信息,以产生心理影响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运用以下几种心理暗示:情绪暗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漫延性。若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不愿与老师交流互动,进而封闭自己;若教师情绪急躁,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甚至对抗。教师应在教育教学中优化自己的情绪,时而充满激情、时而亲和委婉,总之是情绪饱满,学生便会愉快地理解讲授的内容。教师应时刻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使学生始终处于良好的智力活动状态。“乐思方能思泉涌”,良好的情绪能制造…  相似文献   

15.
教学暗示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它普遍存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由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几大部分构成,各部分都能运用多种暗示方法有效实施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巧妙而灵活地运用教学暗示有助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增强学生表达的勇气。  相似文献   

16.
心理暗示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心理暗示只要求被暗示者接收暗示信息,没有苛求,是一种没有批判的教育.心理暗示在没有冷战、没有对峙、没有对抗的条件下,通过教师的语言、行为和教学环境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心理暗示比直接劝说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和认可.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学生自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燕 《现代语文》2006,(8):96-97
暗示是指在受暗示者不察觉的状态下,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侧面地、间接地刺激其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洛扎诺夫(Lozanov.G)根据暗示作用的特点提出了暗示教学法,主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相结合.学习活动中除了智慧,也需要情感的参与.暗示教学法注重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潜意识的影响,注重通过教师有意识的言语行为和包括表情、动作、语调在内的非言语行为来向学生实施暗示,以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其中,言语的暗示力量是最直接的,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研究在经历了纵深发展之后,正在寻求新的拓展空间。教学研究转向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未来的趋势,将心理暗示运用于课堂的教学暗示艺术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学暗示由语言类的教学暗示、动作暗示、艺术暗示、距离暗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暗示等构成。教学暗示艺术已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得到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教学研究在经历了纵深发展之后,正在寻求新的拓展空间。教学研究转向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未来的趋势,将心理暗示运用于课堂的教学暗示艺术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教学暗示由语言类的教学暗示、动作暗示、艺术暗示、距离暗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暗示等构成。教学暗示艺术已经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得到运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