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苗广芳 《成才之路》2014,(27):87-87
正小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是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掌握"这部分内容,采取了一些机械的教学方法,让很多学生硬套公式做题。如单位"1"告诉了用乘法,没告诉用除法,结果学生无法形成自身能力去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应用题。下面,笔者就从培养学生成才的视角,对小学高段数学应用题教学技巧进行探索。一、要抓住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的突破口和核心所在在教学中,要抓住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教学的突破口和核心  相似文献   

2.
一、创设有效情景 有效的学习情景是建立在真实可信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不仅能解决有效学习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好的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良好的学习状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获得素质的发展.为了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教师就应积极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内容有关、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活动探索的动机.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饼了.有一天,  相似文献   

3.
余启泉 《教育艺术》2004,(12):58-59
教学板书是教师对一节课所教内容的整体概括,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知识结构图,是教师的精神劳动的艺术结晶,是教师创造性思维的体现,是教师教学通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学板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控制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担当学生思考的支撑点的作用。美的板书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能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4.
“分数的意义”教学思考“分数的意义”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分数知识解答分数四则运算和应用题的基础,在数的认识上是一个质的飞跃。“分数的意义”作为一节概念课,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利用直观演示、实验操作等各种方法使学生经历情感认识、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即使学生能一字不漏地说出分数的意义,但是学到后面的分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很多学生总觉得困难,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没有完全理解分数的意义。显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好分数的意义,教学时教师要准确把握以下几点:1.让学生充分认识单…  相似文献   

5.
一、对话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 弗莱雷认为,讲授式教学的弊端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讲授者教师是主体,听讲者学生是客体。作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用讲授的内容填满学生;作为客体,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讲,把教师所讲的内容储存起来。在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没有对话,没有交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垂直关系而不是平行关系。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总是一无所知;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变指责为呵护传统教学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 ,这些观念很大程度上给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了阻碍。我曾听过一节课《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师在课上提出了一个口答题 :“谁能说出几个比 4/ 9小的分数”。当学生答出比4 9小的分数有 3 / 9、2 9、1/ 9,教师感到很满意 ,并给予表扬。就在这时 ,一位男孩举手说 :“还有 1/ 10。”教师听后 ,先是一楞 ,然后口气生硬地说 :“这不是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 ,请坐下。”这样的镜头 ,在我们的教学中并不罕见 ,岂不知看似客气的一声“请坐下” ,有可能将孩子的创新意识扼杀在萌芽之中。…  相似文献   

7.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生活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是一种综合教学。实施项目化教学,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项目、分配成员、优化评价的同时要循序渐进、以人为本、着眼素养。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中,教师要优化学生的项目化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项目化学习质量。初中物理项目化教学能让学生的物理学习真正、深度、持续地发生。  相似文献   

8.
涉及分数内容的学习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的一大困惑。当单独地进行分数概念的学习时,学生总觉得非常简单易学,而一旦进入分数乘除法的学习后,老师们会突然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像雨后春笋一样陆续暴露出来了。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分数意义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往往感觉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就教师该如何按教材意图教好分数应用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王小莉 《陕西教育》2001,(11):19-19
分数除法法则的推导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关,难就难在学生对“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的算理不容易理解,教师往往只教给学生死板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会照猫画虎。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多项思维训练,从不同的知识点出发,引导学生理清分数除法的算理,使学生掌握了分数除法法则。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评价是按照教学目的,以一定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包含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不仅能了解教学情况,还能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了解其对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具体作用。一、灵活多变的教学评价对教学效率及效果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等情况进行评价,能对课堂教学效率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教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政治考试中,时事政治一直是必考内容,占有一定的分数比例。如何引导学生记住时政内容,是广大政治教师感到比较头痛的问题。为此,笔者根据十几年来的毕业班政治课教学经验,结合政治课教学特点,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要诀:  相似文献   

13.
教学情境是经过教师加工的特殊的微观教学环境。它能通过呈现材料为学生获取文本知识提供台阶;它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它能促使学生依据情境信息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由于情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已成为当前教师最常运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然而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走入误区,他们或只重形式,忽视内容;或只重某一功能,忽视其他作用,致使教学情境内容狭窄、功能单一,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教师创设情境应注意多样化,以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使情境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传统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不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使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有些学生觉得教师引导学习的内容、教学的方法自己不喜欢,所以学生不愿意积极学习语文;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心态,学生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考出好分数让父母开心,或者觉得是为了达到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学习心态不好造成语文基础很好的学生不需要再继续学习,因为他们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情况参差不齐,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的不足等原因,初中信息技术课存在低效的现象。对此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对同仁们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一、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说过:"任何时候都不会给孩子不及格的分数",其用意是希望教师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所以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行为对学生有无伤害。  相似文献   

16.
戴志梅 《语文天地》2012,(20):61-6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想写出高质量、有情趣的作文,教师的正确引导不可或缺。引导得当,则能有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近年来,受考试成绩制约,初中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带有严重的功利化思想,作文教学往往会直面"考试",把考场作文的高分数视为终极学习目标,为了"分数"而"作  相似文献   

17.
课本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范本,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其中的内容和题目是对课本知识的阐释以及指导学生理解后应用的示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18.
正作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作文的成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可是作文教学在不少学校得不到重视,教师对作文教学马马虎虎,充其量就是给个分数,写个评语;学生写作文是应付差事,算完成了任务。作文教学这样就行了吗?这样学生能写出好作文吗?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分数统计,作文平均分一般在及格左右,这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存在不小的问题。一、我校学生写作现状思考作文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上教学,教师希望学生能深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但事与愿违。引发我思考的是教师的最后一问:为什么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却不变?听课时我如同学生一样来思考这个问题.发现我也只能作出和学生一样的解释。只能是这样吗?我们是否有另一个视角来拓宽分数乘整数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20.
周小林 《湖南教育》2002,(22):39-39
一位教师讲了这么一件事,学生在学完分数除法法则后问教师:“分数除法能不能像分数乘法法则那样计算,也就是分子与分子相除,分母与分母相除。”教师听后笑了笑:“天方夜谭吧,不能。只能运用分数除法法则运算,乘以除数的倒数。”这个学生就没说什么了。事后,这位教师自己又按学生所讲的“法则”做了几道分数除法题,果真发现学生讲的是对的。于是,教师第二天在班上表扬了这个学生,并向全班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听后笔者深思,从学生的发问到教师的否定,再到教师的肯定,可以窥见我们教学的疏漏。教师虽然表扬了这位学生,似乎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