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沉郁,是中国传统美学对诗歌风格的美学评价。中国谍战剧是在历史发展的真实背景下,展现谍战英雄及其间谍或反间谍活动的类型电视剧,延续了沉郁精神的美学追求。本文旨在从谍战人物的深厚品格、谍战场景的戏剧张力、审美情感的含蓄内敛等三个方面,论证中国谍战剧整体上所呈现出的沉郁风格,并探索中国古典诗美在谍战剧的影视化实践与美学精神的承继。  相似文献   

2.
新的千年到来后,国内谍战剧的创作迎来了又一次高峰。这些电视剧虽然演绎着不同的谍战故事,展现出不同的人物命运,但却共同反映出蕴含其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对此梳理分析,不仅可以加深受众对谍战剧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在更深层次上促进谍战剧推陈出新,防止受众审美疲劳,进一步加快中国电视剧类型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荧屏上谍战剧十分红火,其中许多谍战剧设置了“假扮夫妻”这一情节,新时期的谍战剧人情味浓厚,剧情曲折迂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潜伏》《悬崖》作为谍战剧的代表,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假扮夫妻”这一叙事要素,并引得后起的谍战剧竞相模仿。笔者认为,谍战剧之所以采用“假扮夫妻”这个叙事元素,实际是因为它迎合了大众文化审美朝着日常化渐变的趋势,同时在这个元素中也可以看到隐藏在当下的大众文化中“狂欢式的娱乐化”,以及与拳能紧密联系的“窥探”欲望。因此,笔者认为“假扮夫妻”的叙事元素实际上迎合了大众的窥探欲望,其中既有对英雄人物私生活的好奇而导致的窥探,又有将“假夫妻”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而与道德相悖所产生的快感。  相似文献   

4.
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对当代小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影视艺术的繁荣,小说家兼影视剧作家的双重身份进一步确定,小说家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嬗变,以影视文学为中介的影视艺术和小说之间相互影响引起了小说话语系统重构和品格的移位,出现了一种介乎传统小说与影视文学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并形成了影视文学和小说的“共生”和文学接受的“共读”态势。  相似文献   

5.
谍战剧《悬崖》,以超越政治的认识逻辑塑造信仰的力量,以非常情境下的情感困境谱写爱的无字歌,谍战线与情感线交织并行,使全剧从对个人情感与命运的描述上升到对于人类战争的审视与批判。  相似文献   

6.
重现影视文学经典的教育魅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琳 《教育学术月刊》2006,(11):27-27,59
影视文学经典是进行德育教学和艺术熏陶的生动教材,欣赏影视文学经典则是名著学习中的“另类阅读”。要充分利用影视文学经典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于时下中国的不少文学爱好者而言,麦家恐怕要算一个另类,如果没有他,可能很多人还是会把谍战、特情等题材的作品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一分为二地看待;但是,正是因为有了麦家的存在和其“谍战三部曲”的面市,人们才发现,原来在与智商较量的同时,作家同样可以让作品上升到人性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影视艺术的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和影视文学的银屏意识;鲜明动作性;独特的结构方法;含蓄隽永的语言等不同特征的比较分析,基本鉴定了“影视艺术”“影视文学”这两种文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学批评的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气息越来越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也是越来越概念化、技术化。当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至少在两个方面需要拓展和自由深化:一个是在传统的文学观念和文本意识理解认识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文学作为人们诗意地栖居大地的意义上人的主体性活动的精神价值要求。文学载体和现代传媒对文学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容争辩的事实,各种媒体的消遣性文字与文学的区分和界定,影视文本、影视改编的影像传播与文学文本的互动关系,以及怎样理解“影视文学”的文学性或者文学内涵,还有时髦的“网络文学”、“民间文学”、流行歌曲的歌词,…  相似文献   

10.
艺术真实一直是贯穿西方文论史的问题,“文学克隆真实”就是“摹仿说”、“镜子说”、“再现说”的现代版本,而且在强调对客观对象摹仿的逼真性、客观性方面,“克隆说”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走上了极端。但说到底,“真实”只是艺术创作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把“克隆”这一科技用语贴在文学的标签上,极端崇尚“真实”,完全取消了创作主体的能动创造性,显然不妥。《当代》提倡文学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的良好用心虽然可以理解,但绝不能以理论上的偏执作为代价。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一直把概括化、典型化的真实作为艺术的追求,而把自然主义的真实看成是对现实主义的歪曲。但在欧美文学界却与此相反,尤其是20世纪的美国文学,小说中最为突出的景象就是"自然主义的持续"和纯自然的真实性。而到了昆德拉那里,他一方面追求卡夫卡"在世界变成的陷阱中对人类生活的勘探",以期笔下的人物有更真实的"现在境况",另一方面,他把"虚构"与"真实"相联系,崇尚一种只能凭悟性才能把握的"形而上的真实"。杜拉、韩东也有类似的见解,即把真事写假,假的部分却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国产电影从疏离到重新寻求人性符号、艺术符号的表达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当化与现实使我们的电视剧更多地在解注历史中借古讽今时,好莱坞电影凭借艺术符号人类共享的气质征服着世界征服着中国:比较旨在识优解忧,我们只有从现实性诱惑逼迫中突围,才能创造出我们民族自己的属于世界艺术的最具中国特色的影视符号与表达。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先锋"小说家的创作均力求"真实",但不同作家的笔下有着不同的"真实",主要区分为三种:对叙述过程本身真实性的追逐、对现实人生原生态的摹写和对世界本体的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14.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何以超越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常常引发的是人们的现实意识而非文学想象,“伤痕”以后文学超越现实只是一种姿态和假象,实际上急切地反映着现实情绪,文学屈服于现实意识,使文学永远找不到超越现实的出口。市场化年代文学的成功之处是它博得了现实的喝彩,但也失败在无法超越现实,它与现实等量齐观,不再成为文学意义的文学,而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实意识本身。一个把自己当作现实追随者而缺乏想象力的文学,不可能让人信任它对现实的反映是真实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弗罗斯特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在其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生活现象等现实问题的细致观察和沉思。这些诗歌真实地表明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和理想形成的独到见解。梦幻般的理想是他缓解人生压力的手段,是他脱离所面对的现实翅膀;现实虽然冷漠残酷,却是这种理想的坚实基础。他对现实和理想的认识过程也是他对其自我人生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first review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consolidating research into the use of virtual, augmented and mixed reality technologies within K–12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The review explores the peer-reviewed scholarly studies conducted between 2006 and May 2017, which involved the use of virtual reality (VR), augmented reality (AR) or mixed reality (MR) technologies in the instruction of students in elementary, middle or high school. The literature revealed common themes including collaboration, communi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attitude, engagement, learning, motivation, performance or achievement, and technology (used or proposed). This literature review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ield by providing clarity on definitions for VR, AR and MR technologies in consideration of educational us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VR, AR and MR specific to K–12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identify future research needs and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要求与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实际之间的差距,引导社会成员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善自身的不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其应当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可是,德育在追求理想道德的教育中不能否定德育的现实取向,更不能使德育走向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极端。当代大学德育应坚持超越性和现实性的辨证统一,实现学生的公民素质的提高和理想人格的塑造的和谐统一,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8.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拳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流派的核心观念,其理论实质就是要以一种与惯常相对立的表现方法,或以反常的形式摆落世俗,从而去贴近和呈现真实。禅宗运用反常化手段的目的,也是为了超越俗相或假相,以反常的方式达到真实。黄庭坚代表的江西诗派理论以及像陶渊明等追求平淡风格的诗人,其有意摆落世俗、不愿同流合污的主体精神更具有一种以反常而求真实的哲学意义。文章揭示的正是从反常、"平常"甚至平淡走向不同寻常的真实的艺术思辨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