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  相似文献   

2.
黄耀红 《湖南教育》2000,(15):54-56
荷花映日的六月。一位生长于天府之国、被誉为“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来到了湖南浏阳。他 ,就是李镇西 ,中国名校———成都市石室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18年前 ,这位醉心文学的青年在三尺讲台前迅速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 ,将文学梦托付给教育。他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 ,以不泯的童心、朋友式的爱心和坚定执着的事业心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他接过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火炬 ,追随苏霍姆林斯基坚实的脚步 ,坚信“以心灵赢得心灵 ,用人格塑造人格” ,在基础教育的王国不懈地思考和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迸发出闪光的教育教…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那生动的实际事例、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案例一一位基洛夫格勒州的女教师抱怨说:“我真不懂,孩子们上学以后,在他们身上发生着什么变化。孩子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常常的学生了,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及格学生的行列里去了……怎样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专著《爱心与教育》中谈道:"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才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将无从谈起。"让爱永驻"生"田,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保障。教师要给孩子的心灵插上爱的翅膀,教师要用爱的雨露滋润孩  相似文献   

5.
高永平 《现代教学》2014,(6X):68-68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把自己培养成为人,这是头等重要的事。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人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把人的心灵的培养视为做人最根本的要求。我们一直强调,做人首先要心灵美。心灵美的人才能道德高尚,其行为往往符合社会所倡导的规范要求。因此,尽管心灵是内隐的,但是通过人的言行举止与人际交往得以彰显。对任何人来说,心灵终究是一种现实,是一种无法回避同时也不可跨越的客观现实。当然,这种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受  相似文献   

6.
“走进孩子的心灵”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教育成功的奥秘。李老师致力于与学生开展心灵的对话,他对两件事“乐此不疲”:一是找学生谈心——当然更高兴的是学生主动约他谈心;二是用心灵写诗——用“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许多听过李老师讲座,或者看过李老师著作的教师,都热切地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像李老师一样,驾轻就熟地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7.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是个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师生之间的沟通,既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常用的形式,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交流与情感沟通的桥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所以,沟通教育更是心灵交流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同情教育的核心是以同情之心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培养儿童的善意感。同情教育主要包括:融合关心、尊重、理解和责任的教育爱的释放;敏锐的情感感知和体察能力的培养;把儿童引到复杂的人际关系世界中去,让儿童"心中有他人"。苏霍姆林斯的同情教育表明,在教育中爱是一种心灵的参与,是对儿童的同情和对教育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唐云增 《班主任》2008,(3):15-16
一、我是怎样走进李镇西教育思想中去的 学习李镇西,就要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学习李镇西教育思想,就要理解他的教育思想;要理解他的教育思想,就要走进他的教育思想中去。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的十几年间,我国语文界以饱满的改革热情,在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拓,涌现了一批新生代名师,且有"南李北魏"之说。(南有李镇西,北有魏书生)李镇西,中国教育战线上的领导人物,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被誉为"当代陶行知"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他的民主教育思想及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教学境界,散发着独树一帜的教育芳香,影响着一代教育新人的成长。本期专题,旨在让大家进一步共享李镇西老师的教学思想与风格。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因此,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成为优秀人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心灵去贴近学生,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同时,更要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学生,探讨最适宜的教育方法。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本教育专著《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相似文献   

12.
"心灵施暴"一词是近几年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所谓"心灵施暴"就是教师使教育对象受到心灵伤害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是一种依恋!教育是一种尊重!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是一种责任!教育是一种理解!教育是一种浪漫!教育是一种传奇!——李镇西前不久,在甘肃省农业大学礼堂,有幸聆听了李镇西校长《教育,细雨无声般的依恋》的精彩报告,真正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李镇西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报告现场,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娓娓道来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4.
“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格言。从李老师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领会,假如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下面就以我和我的学生之间的情感故事为例,探讨一下我的班主任教育观。要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15.
熊振鸿 《师道》2012,(11):60-61
李镇西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个关键词是:人文情怀。从去年开始,我一直关注李老师的博客,关注《中国教师报》上的"镇西随笔",我感觉到李镇西老师是深具"人文情怀"的一个人。无论是对朋友,对同事,还是对学生,他总是以一颗真诚的心、尊重的心、赞赏的心去对待。我想,凡与李老师交往过的人,一定会有这方面的同感(只可惜我还没有与李老师见过面)。有这样一份"人文情怀",人心所向,就在情理之中。"遇到"李镇西先生,是一名教  相似文献   

16.
朱永新 《班主任》2012,(6):9-13
正三十年前,包括李镇西在内的七七、七八级大学生毕业,正式走进了大中小学的校园,开始了他们的教师生涯。今年是李镇西从教三十年,也是我从事教育三十年,《班主任》杂志组织召开的"李镇西从教三十年教育思想研讨会",我把它视为对我们那一代人从教三十年的纪念,视为对那个时代的敬意和怀念。——题记李镇西是我的学生,在本世纪初叶,他曾经跟随我读博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我是先做了他的学生,却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实。1999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当时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担任校长的高万祥先生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班主任,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老师  相似文献   

17.
正苏霍姆林斯基(1918一1970)是原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教师,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他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他说:"我的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热爱孩子。"他认为,"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色",决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他主张,决不能仅仅把孩子关在"黑板的小世界"里,对孩  相似文献   

18.
文静 《中国教师》2013,(10):72-73
<正>教育过程是思想撞击思想、心灵唤醒心灵的过程,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能否把教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师生间是否达成和谐与共融的关系,这是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一、用"爱"开启心灵之锁通常教师会欣赏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而对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不佳的学生感到无  相似文献   

19.
吕占海 《成才之路》2011,(2):91-I0020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未尝拜读,如今一读,果然名不虚传。阅读的过程仿佛是在和一位和蔼的老人亲切地对话,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教学第一线教师的谆谆教诲,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中的瑰宝。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  相似文献   

20.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要作个怎样的教师?这是10年前初登上三尺讲台时,李亚敏经常问自己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深深地影响着她,“好老师要时时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爱学生”成为李亚敏的座右铭。回忆工作的点点滴滴,整理着纷繁复杂的思绪,“教育就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育就是情感与情感的碰撞”这段文字如春蚕破茧般撞击着她的心,因为,她正是在用心灵解读“教育”这两个神圣的字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