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表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有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做为生产力的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使用生产工具来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不具备上述条件,因而不能参加生产或不参加生产的人,不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首要的和具有最终决定作用的要素。肯定人是决定因素,并不是说,不要任何条件,人们就能凭空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更不是忽视或贬低生产力的其他要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列宁也说过,实行按劳分配时,各个劳动者是“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多种解释,其中主要的意见有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各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不同的劳动者为了领取等量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清楚:人们的劳动能力不同,按不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为什么还是按劳分配呢?既然不同能  相似文献   

3.
当我们对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作历史考察时 ,便会联系到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劳动者是“最强大的生产力”“首要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说 :“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说 :“全人类的第一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毛泽东同志也有同样的论断 :“世间一切事物中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那么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劳动者第一”的思想与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第一”的论断是否矛盾 ?二者的关系如何呢 ?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 ,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 ,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较多或较少…  相似文献   

4.
一、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另一种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  相似文献   

5.
许多人,对于价值规律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在价值规律的表述方面也有几种不同的意见。根据几年来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不同意见大体上有以下几类。第一类意见认为价值规律就是价值决定的规律。他们把价值规律概括为,“……商品(或者更广泛一点说产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个商品(或产品)时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①也有更简单地表述,“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规律”。持这类意见的同志,他们彼此之间也还有些分歧。有些人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是永恒的概念,因之价值规律也是永恒的。只要有产品生产存在就有价值规律。另一些人,则认为“价值”是历史的范畴,是商品经济的概念。而  相似文献   

6.
党的教育方针是为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这一方针所指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与光教育不劳动有本质的区别;这里所指的劳动也是一种新的劳动,与光劳动不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说,贯彻方针的重大意义,在于“结合”,而且还必须结合得好。光教育不劳动是资产阶级的旧教育,这种教育最大的缺点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教育与劳动分离。一个人从小学读到大学,尽搞些观念形态的东西,毕业出来,还是个“嘴尖皮厚腹内空”的人。比如过去专学  相似文献   

7.
笔者碰到一位朋友,问其找到工作了吗?她说已经在一家超市上班快两个月了,可工资还没有发,因为经理说:第一个月工资到第二个月底才能发,而且没有休息日,请假还要扣钱,劳动合同也不签,什么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一概免提,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走人。面对如此刻薄的条件,她二话都不敢说,一切都忍了,不为别的,就为每个月还能挣五六百元的工资。我告诉她:《劳动法》第五十条规定:“工资应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她们老板的做法是违法的,应该去劳动保障部门告他。可我的话音才落,她扬起满是沧桑的脸,很是沉重…  相似文献   

8.
“剩余劳动”“剩余产品”等范疇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看来虽然是一个不甚重要的问题,但三十几年来,苏联经济学界一直对此存在着異议,并几经翻案。我们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关于这方面的争论,似乎一直都属于概念上的争论。至于概念所包括的经济内容,大家的意见看来是一致的,没有谁去主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可以把自己的劳动产品全部拿来用于自己的个人消费,没有谁去否认劳动者有提供为社会的劳动或产品的必要性。因此,争论的实质,实际上是“剩余产品”等范疇在社会主义经济中  相似文献   

9.
学校让我中途接任班主任,孩子们能接受我吗?他们心中渴望怎样的班主任?我决定试探一下。清晨,我踏着早会的铃声走进教室,一双双疑惑的眼睛看着我,似乎在说:咦,老班哪儿去了?我故意逗孩子说:“今天,老班有事,临时让我代班主任一天,欢迎吗?”掌声雷鸣般地响起,这掌声给了我自信。我得意地问:“我这么受欢迎?假如从今天起我一直做你们的班主任,还欢迎吗?”掌声稀稀拉拉。“看来,有欢迎的,也有不欢迎的,不管是欢迎也好,不欢迎也好,都请你们说说理由,好吗?”“我欢迎黄老师做我们的班主任,因为尽管黄老师年轻,缺乏经验,但对我们很关心,我觉得应该…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学生,娇气,懒散。”社会上常听人这么说。虽不能一概而论,但确有不少学生娇生惯养,不爱劳动,自理能力差。仔细想想,责任在谁呢?笔者愚见,第一在家长,第二是学校。许多家长根本不让孩子干活,整理书包,打洗脸水,洗手帕袜子,父母全部“承包”。更有甚者,家长到学校代替学生做值日。不少学校不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没有细致的安排,缺乏认真的组织,为了追求升学率,甚至取消了法定的劳动课。受教育者未能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和训练,能一味责怪他们吗? 那么,新时期如何对中小学生施以劳动教育呢?笔者有三点拙见。一、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条重要原理。马克思说,教育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什么:教育是否明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说教育与众不同,因为教育的对象是人。这不错,这确是教育的独特之处。可是,如果教育自己连人是什么还没弄明白,或者似乎明白,却并不十分明白,那么,教育将会处在一种什么状态呢?提出上面的问题是无的放矢吗?都已十分明白而毫无疑义了吗?很可能,不仅问题存在,还颇令人关注。问题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确实说过:“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见《马列著作选读》(哲学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但是,有几点需要说明:第一,马克思用的是“它”而不是“他”字,因为“它”代表的是“单个人”。所…  相似文献   

12.
在商品价值决定的问题上,以“流通价值论”或“供求价值论”来反对和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毫无疑问是错误的。但是,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完全否认流通或供求在价值决定中的应有作用,似乎也是错误的。这可以从马克思的论证中得到启示。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固然是由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但这个劳动量本身是社会地决定的。”又说:“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量,而是用生  相似文献   

13.
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劳动领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评价与应对?文章深入剖析了“劳资冲突说”和“劳动者分层保护说”。“劳资冲突说”认为资方劳方之间存在阶级冲突,作为整体的有产者和劳动者在经济上的权利和地位处在此消彼长、尖锐对立的状态。“劳动者分层保护说”则认为,不宜将劳动者简单地视为一个阶层,而应分为四个阶层,各个阶层的利益有同有异,应根据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保护策略。当前劳动领域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底层劳动者保护不够导致的,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劳资双方存在尖锐的阶级冲突。这两种学说在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调整原则上均存在着分歧,并影响着当前的立法。  相似文献   

14.
捡桐子     
<正>1今年下学期,学校开设了一门劳动课。劳动还需要上课吗?真是奇怪了!我们学生的任务不就是搞好学习吗?至于家务,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事实上,只要我们把学习搞好,家里的活儿基本上都被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包揽了。班主任说,劳动课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考验、磨炼意志,  相似文献   

15.
杨春生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撰文指出,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及马克思针对这些命题所表达的观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马克思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一论断,既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的质的不同,又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与动物的本能劳动不同,人的劳动产品是人“意识”的结果、“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一门科学吗?”“实验研究的方法适用于教育研究吗?”在一个研究生课程班的课堂上,一位学员提出了这样尖锐的问题,他接着说道:“教育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教育是培养造就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人与物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教育研究不能照搬自然科  相似文献   

18.
正视错误     
“知道这个字错在哪儿吗?千里长堤毁于蚁穴,你要学会改掉写字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的习惯。”老师对一个错字的同学说,“给我重写50遍。”真有这么严重吗?是的,的确有“文革”中写错一个字就被定为右派或反革命的,也有因一个小数点没点对而影响俄罗斯火箭升空的事,但那是特殊年代和特定环境里的情形。教育活动中,我们真的有必要时时处处“有错必纠”吗?学生真的不得“越雷池”半步吗?所有言行都不得有任何的“漫边”?鲁迅先生说:“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个人看来,有是处,也…  相似文献   

19.
扬弃异化劳动,追求劳动正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劳动正义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劳动正义是劳动者的“应得”善和非劳动者的“应得”善的获得的统一,是劳动者的“配得”善和非劳动者的“配得”善的获得的统一,是人的自由自主的劳动与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的统一,是人的劳动的内在关系的和谐和统一,是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的统一,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共享的统一,是劳动部分正义、充分正义与完全正义的统一.是现实诉求和永恒追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老人们常叹息,“蹉跎岁月,人生苦短”,似乎人一辈子总是命运多舛。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快乐地度过这一生呢? 快乐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其实,快乐本身就是最好的理由。人家冯巩不是说了吗?没事儿还偷着乐呢。我的一个初中同学,他有过一连三天的“悲惨”遭遇。第一天,他晚上乘车回家被偷了钱包,直到第二天早上等公车时才发现。身无分文的他,只能走路去学校。结果迟到了。被老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