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国家权力集于皇帝一人。为弥补皇帝个人能力及智慧的不足,明太祖沿用廷议制度作为中央决策的方式之一。明朝前期延议的形式包括面议、部议、专家会议,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政策的制定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士奇,明朝内阁首辅重臣,历经五朝,深受明仁宗、明宣宗重视,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加强内政建设,积极改革吏治,推荐优秀人才,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也为明朝国泰民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大高玄殿位于北京故宫外的西北角景山西街的南口西侧,迄今已有470余年的历史。本讲就围绕这座明清皇家御用道观,讲讲明清时期这里发生过的那些事儿……嘉靖皇帝修建大高玄殿缘起明朝永乐皇帝修建紫禁城时,在皇宫内已建了两座道家宫殿,一座是玄穹宝殿(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东),一座是钦安殿(位于御花园正中)。明朝皇帝特别是嘉靖皇帝经常在殿中举办各种祭祀、道场。  相似文献   

4.
据清代史料,玄烨对明朝宫廷侈糜之风、对崇祯皇帝,很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5.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13位皇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自长陵至思陵13座陵寝的建造历经200余年。其营建过程是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缩影,又是明朝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领域发展的见证。2009年,是明十三陵首陵——长陵营建600周年。为了挖掘明十三陵丰  相似文献   

6.
清朝与明朝一样,选取官员实行科举取士.科举取士一般分三个等次,初级为"童试",取中者为秀才;中级为"乡试",取中者为举人;高级为"会试"(中试者叫做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也叫"廷试",皇帝亲自出廷取士),取中者为进士."殿试"取中者又分三甲,一甲取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叫状元(第一名)、榜眼(第二名)、探花(第三名);二甲取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相似文献   

7.
侯静 《兰台世界》2013,(15):15-16
明代职务犯罪预防机制是由明太祖朱元璋一手所建立的,宦官机构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当着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明代后期,由于皇帝昏庸无能,宦官掌握了国家权力,使整个明代后期的政治腐败混乱,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8.
厂卫是中国明代内廷的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的工具,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厂卫主要职能是派人侦伺官吏百姓,在当时,使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的记载,明朝的永乐、成化、正德、洪武、天启等多位皇帝都曾经参与到厂卫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当中,从封建制国家的角度来说,这种由皇帝亲自参  相似文献   

9.
<正>明朝时期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文书档案的管理非常重视,他深谙治乱之道,在其即位后就非常重视礼乐的重要性,重视修明典章及编史修治工作,特别注重加强及完善自秦朝、汉朝以来的文书档案工作的修订与制度建设,最终使得这项制度在明朝的政务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政权过程中就非常重视文书及档案的  相似文献   

10.
从现有的史料考证,古人在案件的定性、审判、量刑以及执行上所采取的做法是非常审慎的,秦汉时期的杂治定罪、廷议审案,就是古代中国慎刑观念发展的产物,也是古代中国慎刑观念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1.
安迪  朱力 《出版参考》2006,(10):35-35
清世宗雍正是清代皇帝中最为勤政的,他自己说白天“延接廷臣,引见官弁”,夜间“观览本章,批阅奏折”。常常到二鼓三更也不知疲倦,数年如一日。  相似文献   

12.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从秦始皇,至清朝止,历代皇帝死后都有陵墓,唯有元朝皇帝没有留下一座陵墓,这成为了一个千古历史之谜。元代皇帝为何没有陵墓。万马踏平和骆驼寻亲明朝叶子奇《草木子》中记载:元朝皇帝驾山崩,用啰木两片,凿空其中,类人形大小合为棺,置遗体其中……加髹漆,毕,则以黄金为圈,三圈定(箍两头、  相似文献   

13.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寒。讨过饭、当过和尚。但为人精明,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当权后从正反两方面重文风、抓文风,为后代留下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至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知识卡片     
知识卡片翰林翰林是官名,他们都是学者,是皇帝的秘书。这种制度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把文学之士封为翰林。这些人是从进士的朝试中产生的,是很高贵的职位。翰林是从翰林院得名的。《唐书·百官志》说,唐明皇初置翰林待诏、翰林供奉。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待诏、翰林供奉...  相似文献   

15.
明十三陵是北京的名胜之一,地址在北京西北郊的天寿山脚下。那里有我国明朝从成祖到思宗的十三个皇帝的陵墓,因而被人们叫做十三陵。这十三个陵墓分布在总  相似文献   

16.
为维系并加强皇权专制,清朝在广泛借鉴中国历朝历代政治传播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机构设置、公文制度等方式,构造了一套有利于皇权专制的政治传播系统。为加强皇帝在权力中枢的信息传播控制力,清初相继成立南书房与军机处,逐渐剥夺了议政王大臣和内阁大臣在军机大事上的发言权和知情权,使皇帝成为唯一的传播主体。为扩充政治信息收集并加强反馈,清朝继承中国传统的御史制,又创造了奏折制度,拓宽了皇帝的信息渠道,扩充了皇帝掌握的信息内容,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保密性。为保障全国各地的信息传播,清朝在继承明朝驿传系统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连接全国各地的传播系统,并对各项弊端大加改进,力求实现驿传的快速、高效和安全运转。此外,为加强意识形态宣教效果,清朝改造明朝的乡约制度,使其成为由礼部管辖,以宣讲圣谕为主,专门用于教化的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气势磅礴的《大明混一图》、明朝皇帝赐给功臣的“免死牌”、清朝皇帝康熙传位遗诏、一代名臣李鸿章位列其中的清科举“小金榜”、清代嘉庆年间存放皇帝实录等重要档册的“金匮”……一份份珍贵档案、一幅幅罕见照片、一件件稀世实物,布满了陕西省美术馆的三层展厅,真实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置身其中令人深切地感受到了珍贵档案的特殊价值。 4月18日,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  相似文献   

18.
不解之缘 1925年3月12日,铁狮子胡同.在这座明末崇祯皇帝老丈人的宅院里,大限将至的孙中山陷入弥留之际,其家人宋庆龄、孙科以及汪精卫、张静江、何香凝等国民党领导人聚在房间一角,议论起先生后事.当谈起孙中山逝世后的归葬之地时,笃信风水之说的汪精卫振振有辞:"人们都说孙总理是明朝崇祯皇帝的后身,一旦山陵崩,似宜葬北京景山为妙."景山就是煤山,是北京城中地势最高的地方,崇祯皇帝于国破时在此自缢.  相似文献   

19.
付芳 《兰台世界》2015,(9):87-88
明朝厂卫机构由于直接受命于皇帝,其职权无限制地扩充,不受任何监督制约,厂卫机构法外用刑的现象极为普遍,致使《大明律》中对刑讯的程序和条件等相关规定无法得到真正的执行。  相似文献   

20.
明朝是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皇帝拥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北京城是严格遵守封建王朝都城的规制进行布局设计的,在宫城、皇城位置的安排、中央机构的设置等方面,无不体现出"皇权至上"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