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志演义》原编撰者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黄正甫乡里、家世与生活年代、刻书活动的考证,证明黄正甫为晚明时期人。通过对黄正甫本《三国志传》正文、叙、目录和所谓“封面”的考订比勘,证明黄正甫本刊行于天启年间,绝非“最早刻本”。文章还引用明代著述记载、版刻记录等资料,再次肯定《三国志演义》的原编撰者即罗贯中。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丰富多彩的明清小说中,历史演义小说是一个非常兴盛的分支。而在众多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三国演义》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典范。将它与其他历史演义小说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然而迄今很少有人致力的课题。中国是一个历史极为悠久,史学传统极为发达的国家。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史官文化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民族文化形态和文化心理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历史典籍之丰富,社会各阶层对历史的兴趣之强烈,都是举世闻名的。而由于“史氏所志,事详而文古,义微而旨深,非通儒夙学,展卷问,鲜不便思困睡。”①缺乏阅读能…  相似文献   

3.
陈国军先生《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一文,批评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及今奉改定年代小考》,误以拙作谓张思廉诗“戟尖不掉丈二尾”句出自《三国演义》,却避开了拙论真正的证据,属凿空之论。从传播学角度考证《三国演义》成书,是小说断代研究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对推断小说成书下限最为适用。在没有“反证”出来之前,《三国演义》成书“元泰定三年说”是最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纶巾”考     
马里扬 《寻根》2010,(4):91-9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的形象,究竟是指周瑜还是指诸葛亮,仍旧是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无论当日苏轼意在谁属,到了南宋后期词人吴文英的笔下,着实落在了诸葛亮的身上:“记羽扇纶巾,气凌诸葛。”(《江南春》)至于再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诸葛亮一亮相便已然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及今本改定年代小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国演义》成书时间,大略有宋代说、元中后期说、元末说、明初说、明中叶说等等。这些说法中,笔者比较倾向于元中后期说。持这一意见的章培恒先生从《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中“今地名”的考证认为“似当写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之前”,而没有明确上限;袁世...  相似文献   

6.
“道”,一般作“说”之义。当然,“道”也有些非常规义,如《唐五代语言词典》“道”条: ①是。白居易《览卢子蒙旧诗多与微之唱和因题卷后》诗:“今日逢君开旧卷,卷中多道赠微之。”又《南湖早春》诗:“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②知晓,料想。……  相似文献   

7.
正文字与图像相生相成,历史悠久。《周易·系辞上》有言“河出图,洛出书”,足见“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的搭配与和谐。经书在信仰者心目中是超自然存在的精神容器,文字和书籍自然非常神圣。为表达崇拜和敬仰之情,经书插图者不惜工本,甚至不惜金、银,着力装饰插图,例如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佛经里的“变相”插图,圣经古亚述文手抄本中黄金叶制作的耶稣及其他圣经人物图像,《古兰经》搭配细密画配的经字画。人类对神圣文本  相似文献   

8.
“仁、义,中、和”是中国传统的做人的伦理道德中心。四字四义,两段一体。先讲仁、义。仁者爱人。爱是为人的本质属性,但人的爱是社会性的,这就是推己及人,己立立人,己达之人,仁者安人。爱的行为准则是义。义者宜也,事之宜者,行必利。因之,义是利之合,因和而合...  相似文献   

9.
谫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张思廉<玉笥集>、陶振<杀虎行>、瞿佑<乐府遗音>、<香台集>等文献,以及军备名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痛贬扬雄和元末明初诸人的题画诗等文化现象,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明初时才开笔,至洪武二十九年后,最迟也不能晚于永乐十七年完成的一部巨著.  相似文献   

10.
古玩也叫“古董”。“古董”,是指古代流传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古董”也称“骨董”,所谓“骨”,取其肉腐而骨存之义,意指保存过去之精华;所谓“董”,即知道、了解,“骨董”即明晓古人多遗之精华也。“骨董”,初见唐代开元年间张萱的《凝耀》。当时,“骨董”二字系方言。“骨董”后演变为“古董”,直到清乾隆年间,人们才开始叫“古玩”。  相似文献   

11.
成都就是将劳作和生活统一到休闲之中的“休闲之都”。生活+劳作是成都城市题中应有之义,成都优越的自然环境,具有人文特色的文化底蕴,成都人以休闲为特色的生活方式,构成“休闲之都”的三个基本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完善“休闲之都”,将成都打造为知名的休闲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媒妁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可以说无媒不婚。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中国婚姻史》认为“媒妁具有居问人:之性质,在买卖婚时代当即有之;殆买卖婚演变而为聘娶婚,买妻卖女之居间人亦演变而为媒妁,遂以合姓为难,  相似文献   

13.
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在进行文学性的针砭之际,还融入了毛宗岗对文人文化的关照,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在评点中以历史对应现实而论及当时社会文人风雅生活情态,二是在评点中表露了对当时社会文人德性失落的焦虑,三是对当时社会"文人无用论"的反思与辩驳.其中尤以最后一个层面最具有文人文化的本体性.  相似文献   

14.
毛本研究是《三国》研究的重要方面,成果显著。本文围绕毛本的作者生平、金序的真伪、版本源流,以及“评”与“改”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对毛本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一次比较全面的述评。  相似文献   

15.
孔子与周代乐舞●文杰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为我国古代乐舞的保护和继承做出过积极贡献。孔子自幼喜欢周代礼乐,他不仅“信而好古”,明确表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义哉,吾从周”,而且虚心地学习礼乐知识。“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客”“入太庙,每...  相似文献   

16.
《尚书》之“雍”,一般训为“和谐”或“和善”;本文所涉周铭之“雝”,一般释为“和谐”、“协和”,然而固有训释皆非达诂。本文以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关词语的比较研究为基础,再从社会思潮比较、语义传承比较等角度综合考察,认为《尚书》之“雍”与本文所涉周铭之“雝”,其义为应和、顺应、遵从。  相似文献   

17.
赵标 《华夏文化》2008,(4):16-18
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哲”却“明智”之义。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表露出摒弃愚昧、崇尚智慧的美好愿望。不过,这止导尚“智”之辞多为一鳞半爪,不成体系。真正开始对智慧与智者进行初步系统而精辟论述的要数孔子。  相似文献   

18.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说“狼烟”     
杜正乾 《寻根》2000,(6):80-82
“狼烟”,《辞海》、《辞源》均释为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似已成不易之论。而笔在翻检史书时,却发现“狼烟”一词别有他义,今试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20.
赵建永 《中国文化》2014,(2):203-211
汤一介先生是我国着名哲学史家、教育家和国学泰斗。汤先生祖籍湖北黄梅,1927年出生于父亲汤用彤先生任教南开大学的天津。按照族谱排序,他属“一”字辈。汤家乃读书世家,汤用彤先生希望儿子一生读书做学问,传承汤氏家族视读书为本分的家风,遂取“一介书生”之义而命名“一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