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明慧 《新体育》2023,(4):39-42
运用文献研读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滦州市普通高中课余体育训练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主要从中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的认知情况、提高中学生课余体育训练成绩以及中学生在课余体育训练中存在的不足等情况进行分析,旨为促进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开展提供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杨尚剑  杨金善 《精武》2012,(20):69-70,7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超过半数学生喜欢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参与的动机相对广泛,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因性别不同而具有差异,学校对课余体育活动开展重视不够、经费投入太少。重视加强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学校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陈永忠 《体育师友》2011,34(4):31-3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我县及周边部分学校田径运动课余训练的现状进行访问与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学校训练情况存在差异,但不明显。课余训练现状矛盾突出,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4.
彭伟 《体育科技》2013,(6):95-98,106
课余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发展身体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锻炼场所、锻炼项目、锻炼持续时间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强身健体、调节情绪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取向.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明显不足,这主要与学习任务繁重、缺乏兴趣、缺乏喜爱运动项目等因素有关.同时,在余暇时间安排方式、锻炼项目、锻炼场所、锻炼频度,锻炼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山东省农村中学学生课余锻炼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山东省农村中学的学生锻炼意识不足;课余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课余体育锻炼在农村总体得不到重视;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不足等.通过研究旨在了解情况,为学校等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数据,对于制定学校体育发展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北京市8所综合大学的1 000名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但开展情况欠佳,存在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差异;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经常锻炼的习惯差,近四成大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课余体育竞赛,不参加锻炼的女生人数明显高于男生。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与较高的体育兴趣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直接动力,体育氛围、体育教育等是影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法等对我国高校十多年来课余训练工作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较多,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我国高校课余训练工作的发展,同时解决对问题提出一些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形式以及受影响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有大学生对课余体育的认知态度与动机,客观因素主要有场地器材不足、网络中花费时间较多、就业压力等。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为湖南省大学生如何开展课余体育锻炼本文提出自己的建议,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宋广林 《体育学刊》2001,8(4):85-86
基于大学生田径课余训练的基本条件(学习任务、训练时间、课余训练等),运用田径运动训练的原理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大学生田径课余训练工作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探讨普通高校田径课余训练的思路与规律,提高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校体育中课余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体育课教学一道共同构成了学校体育的总体。高校学生在校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终生体育的理念和实现,关键看高校开展课余体育如何。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具有代表性高校的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针对山西省高校课余体育整体现状以及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山西省高校课余体育现状、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需求现状、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等研究结果,对促进学生的健康,促进高校课余体育的发展,以及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将会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且为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一定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对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并从学校性质和学生性别等不同角度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莆田市高中生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不足,参与形式和运动项目丰富多样,对课余体育活动持积极态度。同时,本文对阻碍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展开分析,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成都体育学院在校常打网球的大学生课余网球锻炼热身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揭示大学生课余网球锻炼中热身活动的缺陷与不足,以期能引起高校大学生对课余网球锻炼热身活动的高度重视,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访谈登记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对韩山师范学院校级体育社团本年度组织发展及锻炼情况,各院、系自组体育项目团队及参与人数情况,非体育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和锻炼项目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校级体育社团锻炼情况稳定,初具体育俱乐部形式;各院、系自组体育项目团队组建稳定,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明显不足;男女生选择课余体育锻炼项目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是我国竞技运动的后备人才库,是我国未来冰雪体育发展的主力军.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城市青少年参与课余冰雪体育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黑龙江城市青少年课余冰雪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学校作为青少年参与冰雪体育活动的主要阵地,存在场地不足、教师指导不专业等问题.进一步分析了家庭、社会力量、政府对青少年课余生活的重要影响作用.在分析青少年课余冰雪体育活动参与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提出鼓励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学校加大对冰雪场地设施建设、家长给予态度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支持等解决对策,为黑龙江省城市青少年更好的参与课余冰雪体育活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遂川县白云小学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足、锻炼方式单一、时间和频率较少,提出要对他们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器材投放和扩大体育支教力度与范围;对白云小学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设计、发放、回收以满足论文研究的需要;结合遂川县白云小学留守儿童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为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日后更好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旭 《辽宁体育科技》2013,(6):91-92,96
以抚顺市中职专男生课余篮球运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其参加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制约课余篮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作了发展对策研究,为福建省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课余体育训练环境为研究对象,依据教育学基本理论,提出了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基本概念,认为课余体育训练环境作为学校体育环境中的一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必要条件。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理论上论述了课余体育训练环境的概念、构成、内容及优化。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缺失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南省普通高校课余体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缺失集中表现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次数、时间少,坚持课余运动训练的学校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与学校群众性体育观念淡漠、群体活动组织不力、场地器材严重不足、学生缺乏自主活动能力以及体育竞赛机制不合理等因素有关。并提出要明确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与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健身娱乐能力;坚持抓好学校代表队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问调查等方法,对课余体育在现代中学体育教育中的意义进行了调查分析。用以了解现代中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新的教育理念。以及在现代中学体育教育中加强课余体育的重要意义。本文既阐叙了现代中学体育教育中没有合理、有效地发挥课余体育的作用,又强调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在不断更新中。尤为创新的是本文将课余体育对现代中学体育教育改革中的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的教学新理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一些适用于实际情况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