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性在父权制中的缺席和缄默,导致女性情谊的历史性空缺。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中国文坛,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定存在的女性情谊。全文通过对陈染小说所蕴涵的女性情谊的论述,高度肯定了陈染为突破男权中心话语和建构女性话语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的文学作品,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姐妹情谊的表现上更为突出女性的同盟关系,来共同应对外界环境的压力,成为彼此在精神上的慰藉。以这种组合形式,来表达对男权中心社会的抗拒和不满。她在小说《小姨多鹤》中,有意识的弱化了男性形象,但并没有十分激进极端的完全拒绝男人的存在,将男性刨除在生活之外,去创造一个极端的、纯净的"女儿国"。本文试着探究严歌苓《小姨多鹤》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与"姐妹情谊"。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它对于备受压抑和禁锢从未获得历史命名的女性经验来说,无疑是最为隐秘的反抗利器和最为有效的表达手段.它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女性成长原生风貌,并指向了女性成长的真实内涵.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主要存在着四种隐喻类型:"双我"幻象折射后的镜子隐喻、启示性与叛逆性合一的"神秘女性"隐喻、意蕴丰盈而张力充沛的两极对立隐喻以及以"彻悟"为核心的女性成长蜕变隐喻.  相似文献   

4.
"酷儿"是西方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性文化运动,"酷儿"运动本身及对于"酷儿"研究的理论,终极目标是挑战社会性别两分结构,消除一切歧视和偏见。《紫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小说对黑人女主人公西丽在双重歧视和否定语境中的成长做了极力刻写: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与否定异化和虚无了西丽的自我意识,而来自同性姐妹的"酷儿情"让西丽自我意识苏醒,走向了追求自我独立与个性完整的道路,最后与黑人男性握手言和,为迎接来自种族歧视的大挑战而结成同盟,并肩作战,《紫色》姐妹情谊书写的价值与"酷儿"的终极目标巧妙对接。  相似文献   

5.
卢俊青 《海外英语》2011,(13):228-229
在父权制社会中,姐妹情谊是广大黑人女性谋生存、求发展的保证。《爱》和《慈悲》中都描述了女仆与女主人之间的姐妹情谊。但在两部作品中,建立姐妹情谊的女性的种族不同,姐妹情谊的结局也不同。此外,《爱》中还描写了黑人女孩希德和克丽斯廷的姐妹情谊;《慈悲》则还描述了印第安土著女奴莉娜对黑人女奴弗洛伦斯的姐妹情谊。通过对比研究两部作品中的姐妹情谊,表明广大女性建立姐妹情谊时要超越阶级、种族局限。  相似文献   

6.
王雅萍 《文教资料》2010,(21):25-27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她对生态问题和黑人女性的关注一直是作品的重要主题。她的小说《紫颜色》、《父亲的微笑之光》和《我亲人的殿堂》描写了女性与自然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探索了姐妹情谊与男性觉醒,具有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中所谓"女性",并非单指生理意义上的"女性",而是理想、美好事物的象征;所谓"女性崇拜",也就表现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相应地,对"男性"的嫌弃也就表现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小说从精神意蕴到人物安排,处处流露出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是作者生活经验和价值标准的下意识外化,是作者表明离经叛道立场的最直接方式,代表了曹雪芹心目中对所谓"正经"观念的悖离.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出现了一类被纯粹美化的男性形象。他们不同程度被赋予了神圣、神明的色彩,是成长女性仰望、迷恋的对象。这些被美化的男性形象实际反映了女性主体性的内在匮乏和对于自我生命认同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刘小红 《文教资料》2008,(29):24-25
小说<圣殿>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福克纳的一部刚面世就畅销的小说.本文旨在探讨福克纳在小说中流露出的生态女性意识.福克纳表现了对美国南方的生态自然遭受严重破坏的忧虑,展现出小说中关键人物"金鱼眼"对生态自然的鄙视和格格不入以及潭波儿和其它女性的悲惨遭遇,同时也表现了潭波儿与生态自然的相似之处.只有摈弃父权制和"二元论",取而代之以男性、女性与生态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解决美国南方的弊病.  相似文献   

10.
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统治下的中国文学,导致了姐妹情谊书写的“空白之页”。90年代的中国,女性主义写作高潮迭起,女作家们冲破了种种男权中心话语的压制,勇敢地正面抒写了确实存在的女性情谊。全文通过对陈染小说所蕴涵的姐妹情谊的论述,高度肯定了陈染为突破男权中心话语和建构女性话语所作出的努力和探索;同时分析了由于文化的禁忌,其姐妹情谊的书写带有拒绝社会认同的边缘人格色彩。  相似文献   

11.
简·奥斯丁小说主要关注的是中产阶级青年女子的婚姻大事,但穿插在各个作品之间的姐妹情谊也是不容忽视的主题.在《理智与情感》中,两个女主人公之间互助和谐的姐妹情谊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弥补了社会规约对女性成长教育的不利因素,还促进了姐妹婚姻的缔结和提高了各自的婚姻生活质量.这从一个侧面展露了有个好姐妹,跟拥有一桩好婚姻一样,是女性美好生活前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嘉应学院学报》2017,(1):67-72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黑人文学得到迅速发展。在此期间,优秀的黑人女性作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用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奠定了黑人女性文学的传统。随着社会的发展,黑人女性文学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体现出时代的特征。从20世纪70年代的托尼·莫里森到90年代的特丽·麦克米兰,黑人女性书写在姐妹情谊、母性和事业等主题方面有了新的诠释和内涵,彰显了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嬗变与发展以及叙事策略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姐妹情谊是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试图以艾丽丝.沃克的小说《紫色》中的姐妹情谊为切入点,更好地解读这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14.
<金色笔记>是英国着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莱辛对20世纪60年代的女性生存状态给予了充分的同情和关注.小说中描绘了传统女性和所谓的"自由女性"的不同生活状态.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感悟和反思揭示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哀, 她们在精神都难以避免的一步步走入痛苦的困境,最终也难以逃脱.  相似文献   

15.
卡勒德·胡塞尼在《灿烂千阳》中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叙述了阿富汗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困境中女性的成长。拥有话语权威的阿富汗男性在物理暴力的帮助下将女性置于内囿性的生存困境中。女性间相似的生活境遇,相同的生命体验使女性在性别认同与怜悯本能的共同作用下,冲破父权制文化的藩篱,从敌对走向团结。缔结的姐妹情谊不仅缓解了女性在性别压迫下生存的艰难,也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女性在身体与意志的统一中走向主体性的成长与成熟。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成长小说已有200年的历史,是文学中的重要一极。其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风生水起。由于对成长小说理论认知的苍白,许多论者将"成长小说"和"成长主题"混为一谈。本文尝试厘清"成长小说"与"成长主题"、"儿童文学"之间的姻亲关系,以期为成长小说的书写、阅读、研究提供有益的参照,为成长小说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李希萌 《文教资料》2007,(34):168-171
姐妹情谊(sisterhood)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以有着"女性主义的先知"之称的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的代表作《欢乐之家》为例,通过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丽莉·巴特的命运及她与同性之间的关系,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她们由此而生的相互竞争和伤害,以及华顿对这种现象的痛心疾首直至对"姐妹情谊"的深情呼唤。  相似文献   

18.
对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众多关于女作家创作的命名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放弃传统意义上对"女性文学"的简单理解,并尝试对"女作家的创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女性文学"四个命名做新的解释.认为这四个命名既是共同存在的同时也是递进发展的,而其中又以"女性文学"作为女作家创作的最高阶段.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通过对以王琦瑶为代表的女性群体世界原生态的描述,展示了姐妹情谊、隔辈情谊和母女情谊三个方面的女性关系,在变形、对抗与消解中对女性之间隐在的矛盾冲突做出了不露声色地展现,也无意识地显露出被埋没在小说文本背后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创造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不甘于男权压抑,并对封建男权、父权表现出强烈反抗精神的"疯癫"女性。写作女性在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对"疯癫"女性的书写,正构成对传统文化书写中"天使"女性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