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语·策点     
声音如果我不披露这件事,就是我作为记者的失职——记者博客披露娄烦垮塌事故真相惊动总理我是世界冠军,打你能怎么着——王皓酒后随地小便连踹保安4脚  相似文献   

2.
辉煌国球     
徐家军/摄2007年12月15日,中国选手马琳/王皓(后)在比赛中。当日,在北京大学体育馆进行的好运北京2007全国乒联巡回赛总决赛男双半决赛中,马琳/王皓以4比3战胜队友郝帅/马龙,闯入决赛。  相似文献   

3.
《北京档案》在199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蒙编辑部的惠赠,每月我都能非常准时地收到一本,这使我非常感动,由此也使我对《北京档案》多了一份特别的感情.《北京档案》成了我案头常读的一本杂志,朝夕相见的老朋友.我读《北京档案》,理解了《北京档案》,在《北京档案》杂志上我看到了她的一种特殊魅力.  相似文献   

4.
遥祝百期     
欣悉《北京档案》出刊100期,可喜可贺!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期刊欣欣向荣.在林林总总的档案期刊中,对《北京档案》我却情有独钟.真的,我爱《北京档案》.这不是我对《北京档案》有什么偏爱,而是《北京档案》确是越办越好,每期都很有看头.《北京档案》栏目设置越来越成熟;"精品"文章越来越多;装帧越来越精美.  相似文献   

5.
我从50年代初起,就自费订了一份报,30多年了.这份报就是《北京日报》,所以,我可以说是《北京日报》的—个老读者了. 在北京出版的日报很多,我为什么选择订《北京日报》呢?同我的爱好有关,也同《北京日报》能基本满足我的读报要求有关,我打开《北京日报》,常常有一种亲切感.作为居住在首都的一个公民,当然想了解发生在北京的事情.在这方面,《北  相似文献   

6.
前些天,《解放日报》《朝花》副刊的老同志打电话给我,说今年是《朝花》副刊创刊六十周年,我过去在这个副刊上发表的文章不少,要我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实际上,我同上海《解放日报》的关系比《朝花》副刊还长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这张报纸创办的时候. 当时,我是新华社驻三野总分社的记者.在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不久,三野就在山东曲阜多次开了动员大会,计划发起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并且同地方商量挑选干部成立接管大队,准备在上海解放后接管官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我记得,山东的《大众日报》分工在上海解放之时立即创办一张报纸.  相似文献   

7.
我接触《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近20个年头了。想起这期间《中广学刊》给我的帮助,我就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我由衷地感到.《中广学刊》是我事业上的学习园地,《中广学刊》的编辑们是我的良师益友。首先是《中广学刊》帮助我完成角色的转换。那是在1989年4月,我从大连市委新闻出版处调到市广播电视局在宣传管理处当处长,兼做《大连广播电视》杂  相似文献   

8.
近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工会法》、《劳动法》、《工会条例》、《劳动保护监察条例》,感触很多;特别是学习了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一文,使我想  相似文献   

9.
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著名作家刘白羽同志说,"使我感到惊奇的,听说编这样一套书就一个人,花了近十年的时间.一个人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埋头工作,我很感动." 这"一个人"就是我的父亲吴早文,这"一套书"就是他一人策划编辑的《将帅传记回忆录》丛书. 首先问世的是《刘伯承回忆录》,之后是《刘伯承回忆录·二》和《刘伯承回忆录·三》,《徐海东将军传》、《艰苦岁月》、《往事沧桑》、《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千万里转战》(粟裕)、《非凡的年代》、《征战纪事》、《第二野战军纪事》和《记刘帅》.此为丛书第一辑12种.  相似文献   

10.
《现汉》,即《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属于中型语言文字类工具书.《现汉》是用于求知者查阅的,但我喜欢用读来表达对《现汉》的敬畏之情. 自1980年开始,我就与《现汉》相识,继而相知相伴至今.无论怎么给《现汉》点赞都不为过. 多年来,我常常会萌发出一个想法,那就是从头至尾把《现汉》读一遍.每每新版到手,这个想法就愈加强烈,但每每都以工作忙、时间紧等理由来安慰自己,自然都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每天清晨起床后,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打开当天的《人民日报》电子版,阅读当天的《人民日报》.而阅读11月1日的《人民日报》,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新闻新风,也是当前新闻战线正在开展的“走转改”活动的最好体现.当天,我清晨5时起床,就一直点击《人民日报》电子版页面,结果一直打不开,看到的还是前一天的电子版,我很奇怪,一般早晨四五点钟就能看到当天的《人民日报》,今天怎么会打不开呢?于是我一边看神舟八号发射的电视直播,一边继续等待.结果到了6时40分,我又去点击《人民日报》电子版,终于打开了.  相似文献   

12.
当我的《托起太阳--图书馆之歌》在《世纪之声》一书发表时,我并不感到意外,歌中表达的是我的心声.我的职责是少儿阅读辅导,我很热爱这份工作.  相似文献   

13.
晁霞 《青年记者》2017,(26):67-68
1991年,李安电影处女作《推手》投入拍摄,放映之后赢得巨大反响,为李安斩获九项金马奖提名.此后李安连续导演的《喜宴》和《饮食男女》,同样取得了不俗的口碑和票房.由于三部影片都围绕父亲展开,李安遂将其定义为“父亲三部曲”.“对我而言,直到拍了《饮食男女》我才了解,前三部电影其实是描述我父亲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4.
承蒙《档案管理》杂志社错爱,免费送我全年的《档案管理》.《档案管理》杂志社早在1月21日就已经将杂志寄出了,由于我将自己的邮编写错,直到一周前才收到这份杂志.  相似文献   

15.
喜欢上书,从我小时候开始.四五岁时,父亲每晚都会给我讲故事,不是儿童书,而是一些大部头——《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之类,像说书人一样串讲.我第一次努力去读书,是因为父亲出差,每天固定的"晚餐"没有了.那时我还不认识几个字,但努力地想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字. 我的启蒙书非常多,最重要的一本是《基督山伯爵》.它可以说是最适合的入门书了——既是名著,故事又精彩,既享受了阅读的快感,又有"我在读世界名著"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6.
我曾在《河北科技图苑》杂志2001年第5期发表过《我也要与<图苑>惜别了》一文.那时,我刚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做完开胸大手术,料想自己很难再坚持工作了.为了敬告读者与作者,也为了表述自己的情怀,觉得在自己即将卸任、与亲手创办的《河北科技图苑》(原名《河北图苑》)杂志惜别之际,我应该写出点东西留于世人.这也确实是我那时发表惜别一文的初衷.  相似文献   

17.
2011,我的文     
2011年,我写了三篇文章:《清华失去的,正是这个社会稀缺的》,《在台湾,找中国》,《问道钟南山》. 我不是说这一年我只写了这三篇文章,事实上我写了大大小小五六十篇,不包括每天七八条微博.我的意思是,以上三篇不追风,也没有命题作文,却具有某种静静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我感觉,《北京档案》这些年总的来看,是上升的趋势.我这些年不怎么教书了,可还有不少的学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呀、那类文章的,所以我还经常看些档案报刊什么的.我是比较愿意看《北京档案》的,我过去给研究生开的参考书目里面,选自《北京档案》上的文章比例相对来说比较大,这个刊物确实办得比较好.  相似文献   

19.
国庆节前夕,收到陆本瑞同志寄赠的《出版往事》,非常欣喜.本瑞同志是我多年的直接领导,我对他多少有所了解.但是翻阅这本《往事》,我仍然惊讶于他在出版文化领域的广博知识和造诣以及获致的多方面的卓越业绩.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我以为是他主持组织出版及实现了出版业的两大重要项目:其一是主持出版了一套包含《出版学概论》《书籍编辑学概论》等在内的1 8部编辑出版专业教材;其二是主持《新闻出版署直属高等院校出版专业设置及可行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行动的写作     
这个专题我想让写作者自己说话,他们是写《十四家》的陈庆港、写《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的梁鸿、写《上课记》的王小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职业摄影师、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兼诗人.本来还邀约了写《冬牧场》的李娟,她还在遥远的新疆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劳力者",我不想因为我的约稿改变她的生活节奏.作为这个专题的主持人,我还是想,他们说他们的,我说的我的,这种主持不"主"的方式,也许倒可以有一种各说各话的嘈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