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虽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谱系,但都受到汉文化圈的影响,词汇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出现了大量同形词。这些同形词对中国人学习日语及日本人学习汉语,带来了莫大的方便的同时给学习者带来了各种"陷阱"。这些虽说是同形词,但之中还是存在微妙的差别。至今为止,前人对中日汉字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致力于中日汉字词的研究,本文以《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中的汉字词为中心,大致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通过对异义汉字同形词例词的分析来探究有一定词源关系的汉字同形词义出现差异的原因及其规律。从举例分析中,归纳出了汉日韩汉字同形词词义演变的规律:(一)由于汉语古今词义发展变化而产生了词义差别;(二)由于汉字词被日语和韩语吸收后,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有变化而产生了词义差别;(三)翻译西方词语时,汉语、日语和韩语出现了不同的译词。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或语言本身"语势"强弱的原因,出现了一个选择并进入各自语言中的基本词汇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辽市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区的长锦小片,在此方言中有些词形与普通话完全相同,但这些词的意义与普通话完全不同或不完全相同,本文选取通辽市方言中常用词语与普通话同形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韩语词汇系统中,汉字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中汉语和韩语同形词也有较多的数量。本旨在通过两本两国代表性的词典所收的词条对比,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汉语和韩语同形词的特点。从汉语和韩语同形词的类聚对应特点来看,固有词和古语词的历史词语、书面上的言词语和名称在汉语和韩语同形词上占有较大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用词造句,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词语的理解,培养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用词造句,要抓好几个环节:一、读写词语.要把词读准确.多音字要据词定音.能正确地写出词语来.二、理解词义.正确透彻地理解词义是造句的关键.理解词义不仅要理解词的本义,还要理解词的引申义和在课文中的意思.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词义,明确了词的范围大小、轻重程度、感情色彩和搭配关系,才能贴切运用,使造出的句子完整无误.如“浩浩荡荡”,在《黄河颂》这篇课文中是形容黄河水势很大,是本义;在《飞夺沪定桥》一课中是形容红军队伍人多势大,是引申义.只有理解了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才能做到一词多用,造出内容丰富的句子来.  相似文献   

6.
曲萌 《考试周刊》2008,(4):80-81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这些词有的在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有的却完全不同.对于学习日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同形词既有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面,同时也会因为对同形词了解不够而导致许多误用.本文将归纳日语学习时间较长、水平较高的高年级学习者在同形词学习中容易出现的误用,并探讨教学中为消除这些误用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语言中,人们随时都会遇到这一些词语与另外一些词语在意义上相同或十分接近,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同义词语现象。更确切地说,它是指那些具有相同的一般意义,而每一个词本身又具有另一个词或另几个词所没有的某些意义,或是具有适合于不同上下文的不同意义的词。在世界各种语言中都有这种语官现象,它为人们相互交流、理解和生动而且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极大的方便。 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英语拥有最大的词汇量(超过一百万)和极其丰富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间的友好往来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两国之间多年的文化交流,使中日两种语言存在着大量的同形词。日本从汉语中引进大量汉字、汉语,在使用中慢慢变成日语。同时,中国在近代也借用日本人创造的汉字成语。这些同形词有利于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语言的学习,但由于其中一部分同形词的词义、用法等的差异,阻碍了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学习。因此本文主要以《罗生门》为题材,具体分析文中的中日同形词,并将其划分为三类: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和同形异义词,举例分析并比较它们的不同。最后提出在学习中避免对中日同形词误解误译的对策。本文的中日同形词是指中日两国语言中现在仍在使用并存在借用关系,且不考虑简体字与繁体字差异的双音节词。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这些词有的在形式、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有的却形同义不同。对学日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同形词既有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面,同时也会因为对同形词的了解不够而导致许多误用。因而,本文就中日同形词的异同做些探讨,并阐明掌握同形词的重要性及在日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净沙 《考试周刊》2015,(29):19-20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之间存在大量同形汉字词汇。这些词有的在形式、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有的却形同义不同。对学日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同形词既有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面,又会因为对同形词的了解不够而导致误用。本文就中日同形词的异同进行探讨,并提出在日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日语中有一种汉语词汇,它们汉字的标记相同,即词形相同,而读音、词义不同.对这些词不加以辨析的话,就不能理解日语,给语言交流带来阻力.为方便日语学习者,本文将选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同形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关颜色的表达词语有很多,然而同一颜色在不同语言中的含义有相同,也有不同,其相异之处主要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本文旨在对英汉常用颜色词的意义进行比较,进一步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而在进行颜色词的翻译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以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都使用汉字,日语中的汉字渊源于中国汉字,因此,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由于有些词在形式、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望文生义;有的词却形同义不同,由于对这些词的理解不够,从而导致学生的误用.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就中日同形词的异同做些探讨,并阐明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崔忠 《考试周刊》2007,(4):47-48
日中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汇。如“学生”和「学生」等。这些词有的在形式、意义方面相同或相近,有的却形同义不同。对学日语的中国学生来说,日汉同形词既有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一面,同时也会因为对日汉同形词的了解不够而导致许多误用。因而,本文就日汉同形词的异同做些探讨,并阐明掌握同形词的重要性及在日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直接联系着句子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语言是作品的外衣,感知作品的美情美意,必须通过品味语言美来进行.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他们感情契合,培养敏锐的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和教师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所以"依情"是"炼词"的基础,"炼词"则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张雪梅 《考试周刊》2011,(24):115-117
学习过日语的人都知道,日语中有许多日汉同形词。这些词有一部分与汉语词汇同形同义,比如:椅子、左右……这确实给中国人的日语学习者带来了许多方便。但是还有一部分词在其含义和使用习惯上与汉语的同形词存在着许多不同点,比如在词义、感情色彩、词语搭配、词性、语感强弱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区别,而我们往往受母语——汉语的干扰而产生误用。因此.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 ,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甚至是相反的。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 ?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五结合”。一、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只从词语本身来分析 ,是难以准确回答的 ,要准确回答 ,就要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例 :( 1 994年 全国高考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 ,没有根本的变化 ,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语言都和某种文化紧密联系着。英语也是如此。而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 ,语言作用中一些模式和规则更与文化因素不可分割。因此 ,当学生不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所处的文化背景时 ,就无法确切地意识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与中国人有什么不同 ,就难免会用自己国家的文化去看待外国人的想法、行为 ,从而导致交际障碍。一、词语内涵及感情色彩等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两种语言对应词之间在词语范围、词语色彩、语义结构、语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例如 :“农民”这个词 ,在汉语中 ,是…  相似文献   

19.
能否准确地理解阅读试题中的关键词语的意思,是答好阅读试题的重要一环.而谈到理解词语,首先应该明确,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外壳(有些虚词不表达概念),而概念有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因此,理解词语也就要涉及到概念的两个方面.一个词,词义都是抽象、概括的,它表达的对象,其范围是比较广泛的.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范围就要缩小,变抽象为具体.所以从内涵的角度理解词语是问词语"是什么",从外延的角度理解词语是问文中的词语"指什么"."是什么"要求回答的是对词义的解释,如一九八五年高考语文试题中要求考生对"各有所胜"的"胜"字进行解释."指什么"要求回答的是确定某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  相似文献   

20.
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教学不能简单地以词解词,要重视其意义、意味、意蕴的发掘。教师可通过以诗解词、以图带词、以画补白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词语,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品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