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特别是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在翻译中常用的有两种策略: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文章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的角度,主要分析标准语翻译和通俗译法得失,为翻译策略选择提供一定思路,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方言文学的今译与翻译是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海上花列传>今译与翻译研究》关注了方言古籍今译的问题和形态。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丰富了方言翻译与古籍今译的实践,同时也促进了相关理论的发展。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该研究为两种不同的翻译形态做出了新的解释,也为认知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基于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的中文今译和英文外译两个层面,本书涉及古籍今译的语言问题、文化问题、认知问题和形态比较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和乞巧歌是一种歌谣,其内容丰富,合辙押韵,语调诙谐风趣,语言口语化特征明显。通过分析《西和乞巧歌》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探讨了西和特色方言的翻译策略,对方言翻译和歌谣翻译研究有较高参考价值。此书译者在翻译时灵活结合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音译法、直译法和逐词翻译法,以及归化翻译策略中的意译法、仿译法和改译法,对不同的方言词汇根据语境使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使得译文流畅、地道。然而,由于汉语方言书面化的困难,《西和乞巧歌》中部分方言词汇并未在书面文字中表现出来,且原语文本中所有的西和方言特征和口语化特征在译语中全部被抹杀了。尽管如此,用归化策略来翻译方言是让方言作品走向世界的方式。作为第一部关于西和乞巧歌的英译本,此书对于乞巧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其翻译策略使乞巧文化内涵在译入语中能够流畅表达,使得英语读者能较好地理解中国北方的乞巧文化。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将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翻译成国语版与英文版,使《海上花列传》越过方言障碍,传播到全国及海外.由于两人在性别、经历、思想、情感上的差异,张爱玲对《海上花列传》进行了事实上的再创作.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给《海上花列传》中的女性形象增加了一些陌生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从目的论角度探讨文学方言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表达形式,往往会给译者带来极大的挑战。这是因为方言成分在作品中不仅传达了一定的字面意义,而且通常还有着相当重要的文体功能。“方言对译法”和“口语体译法”是两种经常被讨论的方言翻译方法。通过在德国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分析这两种方言翻译方法,对比得出,就英语文学的汉译而言,使用汉语通俗表达法应是比较现实的方言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海上花列传》与《繁花》一同划归为通俗吴语方言文学视阈下的写作,在选材与叙事风貌上我们足以洞见二者间的极大类同.韩邦庆有意以吴语对抗京语,目的是提升吴语文学的地位;而金宇澄既要运用母语方言进行文学思维写作,又要拿捏沪语在已普及的国语之上出现的分寸尺度,二者就呈现面貌与读者接受度而言必定存迥.本文拟通过《海上花列传》与《...  相似文献   

7.
文学方言只是文学语言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不大引人注目,致使地域方言、社会方言和文学方言这几个概念在文学方言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讨论中混淆不清。通过分析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中的几种误解,结合不同《苔丝》译本比较,强调文学方言翻译应采取方言对译法。  相似文献   

8.
刘淑英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4):57-60,68
对方言进行贴切的英语翻译历来都是一大挑战。从黄元英教授的《商洛民俗文化述论》中遴选了一些典型的陕南方言,根据文中语意的描述,分别进行了"方言对译法"和"口语体译法"的翻译尝试。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口语体译法"是一种比较符合现实的方言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名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的焦点和难点。目前,学界对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的讨论多集中在翻译方法、策略等的描述上,而对于所选翻译方式背后原因的探讨仍阙如,对人名翻译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以《海上花列传》(以下简称为《海上花》)英译本为引,结合古典以及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策略,对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体系以及原因进行探讨,以期对文学作品人名翻译体系构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孙睿 《英语广场》2017,(3):20-22
英美文学作品中方言翻译的"反差"效果能够让人物刻画更个性化,增添作品的表现力;方言通过有别于标准语的表达,再现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对立,但方言翻译难度较大,极易失真较多的语言成分。如何在目标语中再现这种鲜活的风格成为方言翻译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三种常用的对比译法,阐释其与标准语的不同"反差"效果,为英美文学方言翻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功能对等为译文评判标准。《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The Scholars依据叙事方言的陈述功能、评述功能和描述功能,通过直译、意译、变译的翻译策略,实现叙事方言翻译在赋形、寓意、移情上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2.
在《海上花列传》的研究中,写实笔法和方言特点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但通常将其放入风格和语言两个范畴中分别进行讨论,较少对两者的内发性和关联性作探讨。本文从《海上奇书》杂志刊行背景介入,认为《海上花列传》产生于“书册经营”与报纸传播的矛盾与转化之中;它特有的表达方式并非是风格史与“方言文学”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是在个体阅读与“公共空间”之外.构建了一个新的“区域空间”。  相似文献   

13.
从《海上花列传》伊始,海派小说的叙事形象开始建立,也可以说“女性”的叙事形象开始建立。张爱玲和孔慧怡以她们独特的女性体验在翻译、编订《海上花》英译本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女性视闲。从书名翻译的选择、原文序和楔子等的删除并加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三个方面,均可说明女性视闻在翻译过程中是如何凸显女性身份的。通过分析女性人物形象刻画中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以窥见译者精湛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7,(51):49-50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一部作品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红学。同时《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在翻译学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小至某语言现象研究,大至翻译版本对比、翻译方法、翻译理论研究等。本文将李志华的法译版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方言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借此发现方言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钱静一 《考试周刊》2011,(88):21-22
方言作为语言的变体,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对作品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方言的处理是翻译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给译者的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方言对译法在文学方言翻译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并根据读者需求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关联-顺应模式为理论框架,阐释了中国文学中方言的广泛运用及其重要性,探究了当前文学方言翻译的现状和困境,运用例证法,分析大卫.霍克斯《石头记》中文学方言的英译,寻求文学方言英译切实可行的翻译途径。  相似文献   

17.
吴语进入文学作品的现象依据方言成分的出现方式分成三个阶段,其代表分别为韩邦庆《海上花列传》、张爱玲的中短篇小说,以及范小青《裤裆巷风流记》。文章结合这些作品,讨论北部吴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到的特殊效用,并给未来方言写作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商洛学院学报》2015,(3):21-25
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中有大量方言俗语,从而使得该戏曲亲切自然,感染力强,但方言俗语的英译也是该戏曲英译的难点。该戏曲中的方言、俗语英译应遵循语言的通俗性、简洁性和个性化的翻译原则,可采用直译、意译以及借译等翻译方法。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商洛花鼓戏翻译研究的空白,为以后该领域的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方言翻译历来是文学翻译中的难点,关于方言翻译的实践和理论都较为匮乏。本文主要以《城南旧事》英译本为例,探讨方言英译的技巧并对文中的个别方言英译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中西文化大融合背景下,探讨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意义重大。《古文小品译英》的标题翻译,林语堂先生应用了直译、意译、另拟标题、一题双译、增译法和省略译法等方法。从文化传递的角度分析,容易造成文化内涵缺失的翻译方法有意译法、另拟标题和省略译法,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源题文化特色的翻译方法是直译法、一题双译和增译法。林译《古文小品译英》为汉语文学作品标题英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