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黄筝 《课外阅读》2015,(3):30-31
<正>2010年的最后一天,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在一片哀悼声中,唯独史铁生的妻子陈希米始终保持沉默,只是通过朋友表示,不举行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家中不设灵堂……如今,他离去已经四年了。史铁生和陈希米的爱情,  相似文献   

2.
江冬 《初中生》2013,(23):56-60
导言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因病去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多年与疾病抗争,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代表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30日傍晚,史铁生静静地躺在朝阳医院急诊区的手推板床上,呼吸微弱,命悬一线。那天下午,他突发脑溢血,旋即被送至离家不远的朝阳医院。晚上九点多,临床教授凌锋闻讯赶来,轻轻翻开史铁生的眼皮,发现瞳孔已经渐渐放大。环顾四周,一片纷乱。于是,凌锋迅速联络,将史铁生转到宣武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单间。  相似文献   

4.
徐霞 《辅导员》2011,(8):18-19
期末考试语文卷上多数的阅读理解文章作者都标注着同一个名字"史铁生"。我知道,这是教育人在用自己的方式纪念他!2010年12月31日,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当所有的人都攒足了心情准备送迎的时候,史铁生辞世了!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31日,作家史铁生逝世。史铁生逝世后,中国文坛、文学研究者和读者们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仅2011年一年间,怀念类和研究类文章数量就达到了数百篇。以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标题中含有"史铁生"的文章来看,其核心或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生命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史铁生及其创作的价值已不局限于文字,更在于其文字所传达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已突破了个体命运的迷思,形成了对生命体验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荆墨 《高中生》2012,(16):22-23
彰显心灵不妥协的力量2010年底,史铁生的去世给文坛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我与地坛》再版了。这不是赶制出来的纪念集,而是史铁生的最后一本新书。"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史铁生的存在,是一种生命意义的象征,是一种生活姿态的象征,更是一种测量社会的过程。现在我们纪念史铁生,就是在纪念一种伟大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正>《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散文。要读懂它,一定要知道史铁生。而读过《我与地坛》后,则会更明白史铁生的人生。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成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对他的一生,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8.
【阅读引言】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史铁生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生命似铁,顽强的抵抗疾病的折磨,顽强的写作。196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相似文献   

9.
2011年新年伊始.国内众多出版社精心为读者烹饪了一道道精神美餐。其中有的刚出版不久,有的即将与读者见面,令人充满期待。本文特遴选推荐其中的部分作家新书,以飨读者。史铁生:彰显心灵不妥协的力量 2010年末,史铁生的去世给文坛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新版的《我与地坛》将于近日出版,这不是赶制出来的纪念集,而确实是史铁生最后本新书。  相似文献   

10.
朱士国 《辅导员》2011,(8):16-17
对于很多人来说,史铁生是人生的老师,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和高尚的灵魂启迪了很多人的智慧,使之不再仅仅忙碌于生活,而是开始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史铁生这个名字更是活跃在学生的课本中,老师们对于这样一位文坛的思想者更有一翻别样的怀念。2010年的最后一天,那个在地坛玩耍的孩子回家了……  相似文献   

11.
沉重的句号     
他无法行走,却会飞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史铁生逝世,走完了他人生的58个春秋。史铁生对于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作家,更是励志符号。他早年饱受瘫痪折磨,随着岁月的流逝,更是引发了多种病症,连他自己也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的主要作品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笔》,其中散文《我与地坛》被节选入高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多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为当代中学生最喜爱的篇目之一。韩少功曾评价说:“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2010年史铁生离世后,此文更是被人们奉为文学经典。其实,史铁生的意义已不在于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有价值的作品,而在于其生命在场时折射出的精神光环。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的最后一天,在轮椅上与病魔抗争多年的史铁生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将一笔精神财富留给了我们,那就是他的文学作品。其中最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堪称20世纪中国最好的散文之一——《我与地坛》。  相似文献   

14.
拜别史铁生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竟偷偷地跟上帝约好,在这个万籁俱寂的黎明前夕,悄悄地走了!当沉睡的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还来不及告别,灵魂先哭了……他这一生都是这样:无意打扰任何人却又不得不牵动所有人!其实我们明白,他的离开是种幸福的解脱……尽管舍不得!每个喜欢史铁生、了解史铁生的读者都希望他能够多过几天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他这一生注定要做上帝的排练场,所有的不幸  相似文献   

15.
《文学报》消息,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汇报》消息: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仅仅是在官方微博上低调又不失庄重地刊出"《收获》将推出史铁生作品专辑"这样一则消息,短短24小时内就有100多人评论、400多人转发。《收获》杂志表示,"史铁生作品专辑"放在2012年打头阵既是为了"纪念史铁生逝世一周年",也是为了"向史铁生致敬",  相似文献   

17.
朱伟 《高中生之友》2011,(10):28-31
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史铁生在武警总医院停止了心跳,表情轻柔而安详,"像睡着了一样"。还有4天,他就60岁了。这个曾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的汉子,不仅用鲜活的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毅力和信念,更用他坚忍的意志和富有人生哲理的文字,鼓舞、引导、催促着众多青年学子,让他们矢志不渝地去追求美丽、灿烂的人生。"如果你心有不甘、愤怒、贪婪、害怕、迷茫……那就去读一下史铁生吧。"一位读者曾这样欣慰地说道。从某种程度上讲,史铁生已成为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标杆。虽然他远离了我们,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难以估量的!  相似文献   

18.
让灵魂在阳光下起舞,让生命绽放出另一种美丽。——题记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安静的一刻。生命静谧处的美丽,在那一刻,蓦然绽放。中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史铁生,却在这安静的一刻,与世长辞。这个曾在病痛中苦苦挣扎的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去世.他的离去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损失,更让喜欢他作品的读者感到无比的伤痛与遗憾.多年来,史铁生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其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上)》2011,(5):157-158
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他对于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启示?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