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余读报刊,对于历史掌故之类,颇喜摘记一二;积久成册,常见其中有内容相类而解说迥异者,心甚疑之。今录一则公诸如下: 有这样一首诗,据说是,在京作高官者的老家,因同邻居发生宅基纠纷,家里来信求援,他回诗劝解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几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中所表现出的豁达大度、谦和礼让精神,的确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50年代会见前苏联和印度客人时,曾吟过一诗、一词,细细品味,寓意深远。一诗曰:“万里长城今犹在,哪见当年秦始皇。”是1956年接见苏驻华大使尤金时引用的。曾误为是毛泽东所作,后经研究,它来自“六尺巷道”故事。清人张英,官至礼部尚书。一次,家人修府第,因地界与邻人争执。张英复诗代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立即让出三尺土地,邻人也让出三  相似文献   

3.
可爱的诗教     
余鱼 《全国新书目》2008,(Z1):13-13
子曾经曰过:"不学诗,无以言。"在他看来,诗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啻于一本百科全书。是以自古及今,中国人形成了悠久的诗教传统。即便是现下,谁敢说我们不是背着"同一首诗"长大的?当我们呀呀学语的时候,"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锄禾日当  相似文献   

4.
自北宋始,评论王维诗歌审美价值最精当者,莫过于大文豪苏轼,他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诗中的画",是静穆心灵里物我相亲的"画"  相似文献   

5.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  相似文献   

6.
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夜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求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  相似文献   

7.
久居厦门,熟悉厦门,热爱厦门,讴歌厦门,是王者诚其人其诗最简洁的概括。其实,更准确地说,他并不局限于厦门,而是以厦门为中心,将艺术聚光灯向整个闽南沿海地区辐射的。香港评论界曾给王者诚取了一个“高炮诗人”的雅号。诚如诗人在本书的《后记》中所说的:“我是吃诗的奶长大的。参加抗美援朝,我到了朝鲜,……我把我的诗打在背包里、压在枪膛里;援越抗美,我到了越南,……我把我的诗装在挎包里,塞进炮管里。”他也的确以富有阳刚美的军旅诗见长。然而,翻了翻收入本集的作品,军旅诗却只有少数几首。我曾一度有过疑惑:诗人是否“扬短避长”了,将令人称道的壮美阳刚之气遗忘了,跟  相似文献   

8.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桢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防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防思乃服。”  相似文献   

9.
今存汪藻的《浮溪集》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佚而成,故其中有一些失收及误收者。《全宋诗》《全宋文》《全宋诗订补》等书都对汪藻的诗文进行了整理和辑佚,然而却对集中一些误收的诗文未加细考。今就所见者,略作考辨,确认误收者计文两篇,诗四首;疑误者计诗五首。  相似文献   

10.
穆青同志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要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怍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要的修辞手法,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楚辞》中,已有了很多成功的运用。《礼记·学记》说:“不学博依,不能要诗。”谓不学广博譬喻之法,就难以作好诗。可见古人对比喻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视的。东汉郑玄在《周礼》注中对比喻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也就是说,用比喻的方法可以达到政治功利的目的。此说对后世有不小的影响,可惜他没有更好地说明这一手  相似文献   

13.
王重民先生《伯希和劫经录》著录伯3597卷云:"诗集。第一首题《白侍郎蒲桃架诗》,馀均无题及撰人,但末两首考知为自居易《柘枝妓》(乾符四年灵图寺僧写本)。"今考原卷共抄诗九首,卷首为一书札,残。后空约四行位置始抄诗。九首诗中有白居易《夜归》、《柘枝妓》二诗,又有《白侍郎蒲桃架诗》,今人也多认作白居易的作品。卷末有抄写者"乾符四年二月二十  相似文献   

14.
《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计收录张旭诗歌十首。今据考证,其中有七首与宋人重出,另三首也在疑似之间。造成这种重收互见的原因,可能在于最初辑录者对书画作品中诗歌之误判。与其说洪迈误判了张旭、蔡襄二人的诗歌,毋宁说他误判了他们的书法作品;与其说洪迈在辑录诗歌时出了问题,毋宁说是在书画鉴定上出了问题。而陶宗仪、文徵明等人的题跋鉴定,又误导了我们今天对所谓《张长史缣素四诗帖》的辑佚工作。张旭伪诗现象,不是孤例,在唐宋时期的总集、别集编纂中,往往有之。  相似文献   

15.
"大快朵颐"语本《易·颐》:"观我朵颐。"王弼注:"朵颐者,嚼也。"孔颖达疏:"朵是动义……今动其颐,故知嚼也。""颐"是腮,"朵颐"就是鼓动腮颊,咀嚼食物。清·赵翼《孙介眉招食鲢鱼头羹》诗:"朵颐且快我口父咀(fǔjǔ,咀嚼),碎首那顾他苦恼。"后  相似文献   

16.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和孙绰、孙统、谢安等41人,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兰亭集会。曲水流(?),畅饮赋诗。时人将这些诗汇集起来.成为《兰亭诗集》,王羲之还专门为此写了序文即《兰亭集序》。今存王羲之《兰亭诗》共六首,他的诗和文所表现的思想和描绘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艺术美欣赏时经常含有的一种对整个宇宙、历史、人生  相似文献   

17.
贯休,是五代有名的一个诗僧,他善于画佛像,也善于写字、作诗。有一天贯休云游到临安(今杭州市),向吴越王钱镠(音留liú)投寄了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句子。钱镠看了诗之后很欣赏,但又觉得贯休直言他只占有十四个州的地盘,未免感到寒伧。于是就叫人传话给贯休,希望他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贯休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明明你吴越王只有十四个州,为什么要让人说假话改成四十州呢?州也难添,诗也难改;我还是到别处去云游吧!”贯休和尚做得很对。一个作者要有可贵的品质,要坚持做到尊重客观实际,有啥说啥;不溢美,不浮夸。更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所好,窜改事实。贯休是一位出世的僧人,他写的是诗,属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作家与四川大学结缘者,不乏其人。然而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人已多有不知。现捃拾一二,略加并谈。 粱实秋《略谈(新月)及新诗》有云:“饶子离在诗方面成绩不恶;在上海做过一阵市府秘书,抗战后在四川青城山学道,不知所终;他的诗没有专集行世。”这里的饶子离,即新月派诗人饶孟侃(1902—1967),江西南昌人。  相似文献   

19.
1921年1月4日,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开成立大会,到会廿一人。我父亲是十二个发起人之一,他没到会,躲在甪直一门心思作新诗。其中一首是受了我的触发,我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教育诗,题目是《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20.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