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它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湖”字写了潮水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教学本  相似文献   

2.
复式教学的自动作业内容包括:预习性作业、复习性作业、巩固性作业和运用性作业等。那么,怎样设计好自动作业呢? 一、从作业内容的目的上设计 设计的自动作业要力求体现课文特点,紧扣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并使学生明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如《观潮》这篇课文的自动作业就可以这样设计:1.“天下奇观”的“观”字和“观潮”的“观”字,意思一样吗?各是什么意思?2.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大潮“奇”在哪里?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知道?3.“闷雷滚动”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不用“一声春雷”或“滚滚雷”来表现呢?这种响声预示着什么4.在钱塘大潮“向前移”、“再近些”、“越来越近”时,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句,从几个方面描写“奇观”? 这些比喻句对表现“奇观”起了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文章的题目,犹如人的眼睛,是文章灵魂的体现,文章的主旨往往包孕其中。抓住“题眼”研读课文,可以起到纲举目张、辐射全篇的效果,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黄山奇石》是人教版第三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秀丽神奇的黄山风景画“,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一块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留给了读者无限想像的空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尝试从课题中的“奇”字切入,在解题中知“奇”,在初读中找“奇”,在品读中悟“奇”,在想像中赞“奇”,紧扣“奇”字,辐射全篇。  相似文献   

4.
“导”是为“读”服务的,这就必须“导”在关键处,讲在“点”子上。即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教学《观潮》(第七册)一课,就可以这样导读。一、“观”字入手,了解特点本文课题为《观潮》,题目作为文章的旗帜,起着引领全文的作用。对《观潮》这篇课文,教师不妨从“观”字入手,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5.
李灵辉 《湖南教育》2009,(12):53-53
读罢《俗世奇人》一文,对题目中的“俗”和“奇”二字颇有想法。 先说说“奇”。 文章中的“奇”有二指:其一,指泥人张明山手艺之“奇”——精湛;二指泥人张明山精神境界之“奇”——脱俗。  相似文献   

6.
古人论诗词,有所谓“点染”。“点”、,就是点明意旨;“染”,就是渲染形象,烘托气氛,以突出所点的“主旨”。《观潮》一课(六年制第七册第六课)的作者,得其三昧,在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时,巧妙点染,使读者对大潮磅礴的气势、雄壮的声威,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一、历史评价点出“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交代了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奇观”不自今日始,古时早有定评。作者开头引用历史性评价,一方面,意在激发读者急切阅读下文的浓烈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点明文章的意旨,在于突出一个“奇”字。  相似文献   

7.
《黄山奇石》是一篇图文并茂的说明文。课文用描述的方法,依次介绍了黄山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最后还点出了“天狗望月”、“猴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课文特点鲜明,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教育的好文章。教学这篇课文时,除看图外,应抓住“奇”、“趣”两个词语教学。课文第一段紧扣“奇”字,告诉我们“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尤其”一词强调说明黄山风景的神奇,主要体现在那些奇奇怪怪的石头上。而石头的“奇”则表现在形状上。“仙  相似文献   

8.
《观潮》作者仅用五百来字,就有声有色、活灵活现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雄奇景象。并巧妙地调动了读者多种感官,多触角和多层次感知这一“天下奇观”。一、意觉中感“奇”“平静的水面……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水平如镜的钱塘江诱人沉醉于安详而宁静的天地,薄雾象魔布遮掩了江面真相,引人产生神秘之感。“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近处,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这就把大江渲染衬托得丰富多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大潮刨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叩开  相似文献   

9.
《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雄伟壮观、奔腾咆哮的景象。教学本文,应力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对“奇”音所表之义和“奇”字结构所表之义的分析入手,探讨了“奇”字和人们的审美心理的内在联系,从文字学的角度揭示了“奇”字之所以用于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观潮》一文,介绍的是雄伟壮丽的钱塘江大潮来临的壮美景象。我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将“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将“潮”的三种声音和四种形状作对比;将“潮”来前后人们的心情变化作对比;将“潮”来前后江面变化作对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把“观潮”的“观”和“天下奇观”的“观”作对比: 我先板书课题:《观潮》。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再听录音,使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又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问:《观潮》这篇课文是写哪儿的潮?钱塘  相似文献   

12.
小语第七册《观潮》一文,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临之前、之时、之后壮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观。阅读此文后,为什么会留给人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呢?经反复品味,认真分析,便可悟出作者对“奇”的几处巧妙点染,为全文展现“奇”起到了渲染作用。 历史评价巧妙点“奇”。课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不是今日之“奇观”,而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14.
前人有《方言》多“奇字”说。《方言》中的所谓“奇字”一为不见之奇、二为不用之奇。经考:《方言》不见于传世先秦两汉献的“奇字”共有297个;见于出土献的古字和传世献的异体古字或俗字人41个;依《方言》通例推定属西汉通行字的9个;根据《方言》词语记载要求,从字意义方面考明114个字的构成时代早于扬雄时代;真正的不见之奇的“奇字”,包括扬雄听所制字,共有132个。《方言》“奇字”所表记的基本上是实词,而以名词居多;《方言》“奇字”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义词,一部分是表记的同一词在不同方言地域的音变词形。  相似文献   

15.
《黄山奇石》是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的一篇看图学文。文章生动描写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黄山奇石的不同姿态,但是只配有前三个奇石的图画,而对其它一些奇石,文章在结尾处只介绍了它们的名称。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并背诵部分语句;3理解并运用“天下奇观”、“水天相接”、“沸腾”、“横贯”、“山崩地裂”、“浩浩荡荡”、“人声鼎沸”等词语。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感知课文师:今天我们学习《观潮》,课文所描写的浙江钱塘江大潮可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观”与“观潮”中的“观”意思相同吗?(学生快速查字典)生:“观潮”中的“观”是“观看”的意思,而“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师:那“天下奇观”…  相似文献   

17.
《观潮》选自鄂教版语文第7册第19课。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文字生动,表现力强,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理解。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12个字,认识6个字,注意多音字"号"的读音。能正确书写"贯"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8.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精选四篇课文和一篇“语文园地”。作者始终抓住“奇”这条主线,贯穿课文始终.以平实、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观潮》记叙的是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相似文献   

19.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性。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佳”构。一、抓“奇”字“异”词要抓住作者所运用的与众不同的字词,来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飞夺泸定桥》中有这么一句:“守城的两个团……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作者这里没有用“冲”、“爬”、“走”等字词,而用了一个“飞”字,确是神妙!联系上文可以体会到“飞”字写出了泸定桥之“险”,联系下文可以体会到“飞”字写出了红军战士之“勇”,从而感悟到作者对红军战斗精神的歌颂!再比如《荷花》一文里面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就比“长”“生”“挺”等的字词更能表达作者对荷花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对生机勃勃大自然的赞美。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文章时,应抓这些“奇”字“异”词来进行比较、品味,读出词语背后包含着的情感。二、抓“妙”语“绝”句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有一些句、段是作者精心打磨的,它闪烁着作者思想的光辉,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抓住它,就能从...  相似文献   

20.
有关《听潮》的赏析文章,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既是听潮,并且中心点明“伟大的乐章”,那么,全文神韵应体现在“听”字上。另一种看法包括现行的《教参》则侧重于文中的潮音摹写和海景描绘,把文中的主要部分。(第二部分)归纳为三幅海图。还有的文章认为《听潮》的成功在于“侧重从听觉上来再现观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