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死亡之谷”是发明到产品之间的鸿沟,“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在短短50多年时间里,为世界带来了互联网、GPS等技术与产品,常常成功跨越鸿沟。从产业发展角度,跨越“死亡之谷”需要物质、智力和社会等三种资本,还要跨越技术培育和转移各个关键阶段。DARPA利用其独特的政治地位、雄厚的资金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依靠优秀项目官员、办公室主任和局长的协同合作,以及长年培育的“DARPA社区”,一次次成功跨越“死亡之谷”。近年,DARPA为缩短跨越“死亡之谷”的时间,还采取了“众包”等一系列新举措,最后总结了DARPA成功跨越“死亡之谷”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基于技术与市场的互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锦其  徐明华 《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97-101,108
通过构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市场互动模型,剖析因技术与市场脱节而出现的山寨模式和难以跨越死亡之谷陷阱,并提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理路径。研究认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以阶段性的组织策略促成由企业主导的技术和市场互动机制,鉴于战略性要求和市场失灵风险,互动机制需要政府通过战略措施提供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将专利运营的重心前移,从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和范式生态位3个阶段来指导专利运营机制优化路径,按照技术选择、实验选择、实验建立、实验扩大和保护撤离五大关键要素构建专利运营管理模型。分析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引入专利运营研究的合宜性,提出战略生态位管理为专利运营提供试验温床的保护功能,分别为专利运营提供庇护、培育和赋权。研究结论为专利技术商业化跨越“死亡之谷”提供视角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
"死亡之谷"已成了西方科技政策与创新管理学界用来形象地描述大量科技成果无法实现商品化、产业化之现象的流行用语,各国政府对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一事都非常重视。考察了近年来美日两国政府针对本国的"死亡之谷"特点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指出了两者之间的一些政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在创新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难,解释了"死亡之谷"现象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的原因。最后还对中国政府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石油工程技术商业化模式选择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技术商品和资产的双重属性出发,根据企业自身资源的情况选定技术商业化模式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以推动技术跨越技术转化的“死亡之谷”,实现技术收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基于生物医药、纳米、新材料等科学集聚领域建立起的新创企业崛起。由于这类企业的知识基础源于发展中的科学,不可预知的风险增加了其生存难度,生存驱动路径和机制亟待探讨。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的整合分析框架,并运用fsQCA方法对英国44个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是多个条件变量复杂作用的结果,企业存活的驱动模式有3种,分别是技术能力主导驱动型、大学主导驱动型和融资主导驱动型,技术能力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融资驱动型分布最普遍;(2)在基于科学的企业成立初期,大部分企业的专利和产品很少,支撑这些企业存活的主要是融资和大学的资源投入:广泛的融资能够分担研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大学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前沿知识,也为企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3)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需要紧跟科学前沿,也需要提高管理技能,企业更需要发展技能互补的董事会。研究拓宽了相关理论的适用范围,为基于科学的新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提供了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7.
颠覆性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未来竞争的高点,DARPA颠覆性技术创新特殊的运行机制和取得的突出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以SNM理论的五阶段模型为基础,结合SNM理论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颠覆性技术的本质特征,建立DARPA颠覆性技术创新五阶段分析模型。通过对DARPA发展颠覆性技术的项目过程进行梳理,将DARPA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发展机制归纳为技术选择、项目组织、项目执行、技术转化和项目退出5个环节,深度剖析DARPA如何将颠覆性技术从萌芽阶段的技术生态位成功过渡到商业化的市场生态位。最后,借鉴DARPA的成功经验,给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技术采用生命周期"峡谷"理论,从市场、技术、产品和消费者维度对3D打印技术"峡谷"及跨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通过问卷找到现实和潜在用户,由现实采用者判断当前该技术处于"峡谷"左端,用户以企业、政府为代表,潜在采用者是"峡谷"右端早期大众市场用户代表,是跨越"峡谷"的关键。进一步对潜在采用者分析发现"技术派"最有可能成为"峡谷"跨越的早期大众市场中的单一缝隙市场,"实用派"是进一步可扩展的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能源技术创新的规律出发,基于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创新过程的视角,分析将R&D拓展为R&3D(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意义,重点论述示范和推广这两个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文章认为,在新能源技术创新的示范阶段,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产生了基础设施的悖论;在推广阶段,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产生了"死亡之谷"和"达尔文之海"的鸿沟。文章指出,政府应当考虑到R&3D各阶段的技术创新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政策来促进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美国大学"概念验证中心"定位于弥补大学研发成果与可市场化成果之间的空白,是跨越"死亡之谷"的新尝试。此类中心起始于私人捐资建立的李比希中心、德什潘德中心,并探索出获得资助者不离开大学实验室并得到中心顾问的帮助,进行概念验证、市场定位和商业谋划,进而与天使或风险投资衔接,迈出跨越"死亡之谷"的第一步。2010年以来美国商务部、NSF和NIH分别牵头实施i6计划、I-Corps计划和转化中心建设,形成政府、非营利机构和大学共同推动此类中心的新局面。通过比较分析,美国的经验对中国有借鉴意义。中国建立此类中心有必要性、可行性,政府部门和大学应支持此类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摘要:作为新世纪技术创新的主流,发展颠覆性技术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各国政府普遍给予政策支持。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M)内生进程提出了11项政策工具,结合SNM生态位跃迁的三阶段构建了一个针对颠覆性技术政策保护空间的二维分析模型,为政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旨在更好地指导政策工具的使用和优化以推动颠覆性技术成功跨越研发到市场应用之间的“死亡之谷”,实现最终“颠覆”。最后,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采用该模型分析其技术发展过程中政策保护空间的构建、演变以及政策工具的运用,验证了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编者絮语     
《未来与发展》2004,(6):F002-F002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商务之间的距离被拉近了,但这并未消除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相反,这种差异正以更为残酷的方式体现出来。目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发展中国家内部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如何消除贫富差距,跨越数字鸿沟,是摆在广大信息落后国家及地区的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期“发展研究”栏目,我们刊登了彭伟斌、窦晓君同志的文章《用信息化跨越数字鸿沟——关于消除中国数字鸿沟的思考与对策》。作者分析了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必须充分认识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3.
从技术整合看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产品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面向新产品创新的技术整合能力与面向制造流程的技术整合能力不强己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两大瓶颈,同时也成为新产品开发全过程中急需跨越的两大鸿沟.技术整合已成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对国外技术整合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技术整合的必要性及技术整合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之间往往存在着脱节问题,即所谓的技术"死亡之谷"。提高科研院所等技术领先型组织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关系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其关键在于协同技术导向和市场导向之间的关系。在构建技术和市场协同导向模型并提出若干命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转制过程及其绩效,一方面佐证了研究提出的相关命题,另一方面可为技术产业化模式和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德国巴斯夫公司的合成氨法固氮工程被认为是史上最大的科学事业之一.因合成氨技术既可以用于生产造福人类用的化肥,又可以用来生产杀害人类用的炸药,故其产业化轨迹非同寻常.针对合成氨的产业化这个产业技术发展史上的独特个案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并着重回答了两个问题:合成氨技术何以能快速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并最终实现了产业化?合成氨的产业化给我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留下了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系统分析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由此深刻揭示中国互联网企业在海外博弈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其次,基于现状分析结果提出增强中国互联网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即掌握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命门"、跨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死亡之谷"、抢占人工智能2.0为标志的战略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从数字鸿沟的定义、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跨越数字鸿沟的意义以及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技术采用生命周期理论的技术“峡谷”概念和特征,比较分析了峡谷两端消费者(有远见者和实用主义者)的心理特点,提出新兴技术成功实现商业化的关键是关注实用主义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特定细分市场中同类型人、整体产品、企业市场地位,并构建了峡谷“跨越”理论模型,运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相关假设.结论显示:企业的市场领导地位和整体产品的提供对增强特定细分市场中同类型人的购买行为有重要作用;大众市场中消费者购买行为会受到特定细分市场中同类型人购买行为的显著影响.据此,为企业在新兴技术产品商业化过程中成功实现“峡谷”跨越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淑云 《现代情报》2004,24(8):187-188
本文从数字鸿沟的定义、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跨越数字鸿沟的意义以及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数字鸿沟的定义、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跨越数字鸿沟的意义以及如何跨越数字鸿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