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2001年3月下旬邮市出现的“井喷式”反弹行情,仅持续至2001年5月初就宣告结束,紧接着各种邮品价格不断出现下跌,市场人气受到重创,成交量极度萎缩,邮市又明显呈弱市状态。在如此低迷的市场里,邮市散户投资者要想参与邮市的炒作并获取一定收益,不仅是对投资者信心的严峻  相似文献   

2.
邮市见闻62     
5月份的邮市一片萧瑟,出摊率急剧下降,入市人流大幅减少,成交量一落千丈,近斯邮品的价格快速下跌。 邮市中大量近期邮品似潮水般地涌入,是导致价格快速下滑的罪魁祸首,特别是编年邮票在邮市上以低于市场价格2—3成大量抛出,令前一时期充满对后市  相似文献   

3.
马联泓 《上海集邮》2007,(10):26-27
萧瑟的秋风并未吹凉复苏的邮市,今年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成为申城近二年难得的“不速之客”,9月19日和20日,上海大雨如注,狂风暴雨,卢工邮市管理部门安排人员,通宵值班,但撑伞逛卢工邮市同样成为新的“雨中情”,月内上海卢工邮市传言纷纭,诸如:即将公布邮票销毁清单,某种邮品减少发行量,海外倒流多少珍贵邮品等等非官方消息,但市场人士似乎对此已经麻目了,市场呈现出“猴性”效应,部分邮品忽上忽下,成为方寸舞台匆匆的过客。[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中国集邮》2001,20(7):14-14
4月,邮市在量少邮品的带动下全面升温。5月,由于部分量少邮品涨幅过猛,加之各地公司向北京、上海邮市集中放货,使4月份那些超涨邮品的市价跌去了一半.有的甚至跌去2/3。5月20日以后,止跌企稳。6月初,邮市反弹,人气又开始聚集。在此情况下,《中国集邮》编辑部组织了一次集邮茶座,就今年邮市歇夏还是不歇夏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邮市见闻(43)     
歇夏期又一次离邮市而去,集邮者似乎恢复了对邮市的自信,表现为:邮市的人流又渐渐地增多,投资者对下跌过度的邮品进行吸  相似文献   

6.
编组开放类邮集遇到最大的难点就是素材的多样性和珍罕性。属于邮品类的素材可以到邮市、邮刊或网上去寻找;而非邮品素材,除了票证、门票、各种卡可以在邮市等地去寻找,其他类别的素材就很难收集到,尤其是中早期的素材。去年下半年,笔者开始到跳蚤市场去碰碰运气,寻找有关厦门题材的非邮品素材,半年多来有很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7.
咨询窗口     
作者的话“邮市漫步”恢复写了3年,承蒙广大读者厚爱,这个栏目尚受欢迎,颇欣慰也。“邮市”这个概念很大,无论哪个时期、哪个国家(或地区)、哪个品种的邮品都能涉足去“漫步”一番,笔者也是试着这么写的。但任何一个课题,讲多了,总会使人发腻,故而决定将“邮市漫步”暂息,代之以“咨询窗口”这一新专栏,希望能一如既往得到大家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国家邮政部门为了改变邮市旷日持久的沉闷局面,先后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如恢复中断多年的票、片提前公布发行量;继续缩小邮票发行量;发行一些计划外的“短腿”邮品;对提前出现在邮市的邮品按编码进行查处。可时至今日,效果如何呢?提前公布发行量的做法,没有吸引更多邮人,引来的是片、封的“滥发”。“短腿”邮品的增发,大多只是在版式上有差异,按照FIP的规则,不能算是新品种。虽然在2002年的3、4月间邮市曾出现“井喷”行情,再看看炒作的对象,都是近期“短腿”邮品,这些名义上规定摇号的,怎么会成捆成包  相似文献   

9.
"你缺什么邮票,不妨到邮市去看看。"在集邮人中,需要补什么邮品,到邮市去寻觅已是极平常的事。然而,从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的30年来,上海邮市的发展却走过了一条不平坦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吴刚 《集邮博览》2001,(6):39-39
去年,国家邮政局为了调控邮市和刺激邮人的购买欲望,发行了部分缩量邮品,这些量少邮品在邮市上的现状到底如何呢?对此我们不妨来总结一下。  相似文献   

11.
邮市见闻     
宝木 《上海集邮》2001,(5):41-41,47
邮市升温了!近期邮品的价格暴涨了!打折的邮品越来越少了!邮人期盼4年的邮市回暖,终于在3月20日国家邮政局公布2000年下半年纪特邮票发行量之后出现了,而且这次以近期邮品为主的修复行情,走出了令所有人都出乎意料的飚升走势。  相似文献   

12.
与常规邮品相比,缩量邮品的确是好东西,其在邮市上的优势很明显。但东西再好也有价,在现阶段,缩量邮品到底有多少能量,是邮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从去年春天缩量邮品的市场走势看,其突发能量不可低估。有邮人说,它是邮市最后一块热土,起码眼下是炒家的火力集中点。事实上,发行部门不断抛出缩量邮品的目的也是为了“引爆”行情。近期也的确达到了一定效果,起到了局部促热作用。不过遗憾的是,热  相似文献   

13.
宝木 《上海集邮》2001,(6):40-41
5月的邮市,与上月的截然不同,大量涨幅不菲的近期邮品纷纷告挫,“明星”成了“跌星”、大量投资惊呼“狼来了”!非理性的炒作,葬送了本来稳健攀升的反弹行情,  相似文献   

14.
飞鹭 《中国集邮》2001,(8):23-23
一拨轰轰烈烈的邮市行情已经结束,留给邮人的不仅仅是新邮的壮观行情和由之产生的套牢盘,对吸引新资金和投资的注意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次激发起邮人对中国邮市美好明天的希望,“神舟”大版张的“天价”和紧俏邮品的巨大投资潜力在此次行情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宝木 《中国集邮》2001,20(10):34-34
今年的邮市已走过了8个月,整个市场的表现由低迷向邮品井喷转变,然后又复归沉寂。在进入歇夏期之际,又出现了平淡的现象。邮品的成交量由小向大变化,再出现回落的现象。可以看出,市场在7个月内演绎出了大喜大悲的逆转,行情的走势峰回路转,令市场人士无所适从,以至于到了8月初,投资对后市的看法,已形成了严重的多、空分歧,市场在歇夏期临近尾声之际,重新回到了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16.
图书简介     
由著名邮市评论家宝木先生撰写的《邮品投资实战技巧》一书近日由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编辑出版。自集邮市场出现以来,邮品已成为一种投资品种。既然是投资,就是一门学问,就应当去学习,去研究。《邮品投资实战技巧》一书在邮  相似文献   

17.
宝木 《上海集邮》2001,(1):43-43
年底的邮市,人流如织,成交活跃,但入市主要购买礼品,集中为生肖品种和跌价邮品,因此,对邮市整体的价格影响不火。  相似文献   

18.
陈利敏 《中国集邮》2001,(12):27-27
今年的邮市行情,可谓是新邮行情,“短腿”行情。作为集邮品中坚的JT票有如泥牛人海,无声无息。如今再回头一看,其价位又下了一个台阶,并正被邮人所遗忘,与以往的红火和辉煌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还是目前的邮市投资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热衷于新邮炒作,热衷于“短腿”邮品的炒作,其所需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大多来源于中老邮品的跳楼。其次是集邮被铺天盖地的新邮搞得眼花缭乱,也压得喘不过气来,再也没有精力和能力顾及.IrI’票的收藏了。  相似文献   

19.
1979年,我国恢复集邮活动后,集邮爱好者便迅速打破了十年浩劫造成的邮坛沉寂。在上海思南路口,邮市的雏形悄然形成,邮人在此初尝了邮品的价值,市场经济学也开始渗入集邮领域,在集邮这个高雅的艺术殿堂里品味到文化与价值的二重属性。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117个城市相继开办了200多家邮品交易市场,对我国邮品投资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最有影响的"四大邮市"(上海太原路邮票交换市场、北京月坛邮票交换市场、成都署袜街冻青树邮市和广州人民公园邮市)和今天已形成南北呼应的北京马甸邮市和上海卢工邮市,都在不同时期成为邮品的重要集散地,其交易行情走势以及其它各种信息对于全国各地的邮品交易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今年3月以来,1996年至1997年邮市大潮中的热门邮品“红军邮”又现身市场。由于该品种的社会知名度高, 且在群众中基础好,在邮市全面复苏的大背景下,吸引了许多收藏者和投资者的眼球。本刊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电话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