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一、背景描述 (一)人口学资料 小涵(化名),女,六岁半,汉族,北京某小学一年级学生,独生子女,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遗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与现状 1.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母亲是公务员,父亲是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家境优越. 2.家庭成员关系:与爷爷奶奶同住,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比较多.父母之间的感情不是很好,因为孩子的原因,父母协议不离婚.父亲经常会跟孩子讲妈妈的坏话.父母的脾气比较急,着急了会打骂孩子,孩子与父亲的关系更亲密,对母亲比较抵触.家里的亲戚比较多,常来往的亲戚有二十多位,姑姑们经常来家里.姑姑们对待小涵的方式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数据,深入挖掘母亲家庭和丧偶、离婚的父亲家庭中独生子女信息,运用母亲推算法对历年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总量及区域分布进行估计。对我国独生子女及失独家庭规模进行有效估计,对完善失独家庭扶助政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家长》2005,(Z2)
编辑同志:我的女儿小雪今年13岁,在读初中。不久前,因小雪的父亲孔某出现婚外恋导致我们离婚。小雪随我一起生活。当初,小雪反对我们离婚,但孔某不顾孩子的感情执意要离婚,这使得小雪对父亲心怀不满。所以,每当孔某来探望时,她总是躲避不见。孔某说小雪还是未成年人,他有权利也有义务来探望,小雪也不能拒绝他的探望。请问:未成年子女可以拒绝父亲或母亲的探望吗?读者汤燕汤燕女士:探望权,是指夫妻离婚后,与子女分居的父亲或母亲享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探视子女的权利。我国《婚姻法》第38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  相似文献   

4.
在我印象中,父母一直很和睦。可在一年前,据说因为父亲在外面“有了”,他们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父母争吵只有一个原因——父亲要离婚,母亲不离婚。父亲说跟母亲没法过了,坚决要离;母亲不想便宜那个“小骚货”,死活不肯离。他们就采取了闹的办法,总有一方会挺不住的,他们都相信自己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相似文献   

5.
“离婚”如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然,有关“离婚”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但把“红本”(结婚证)换成“白本”(离婚证)之后,却并非意味着所有的麻烦就此了结。“离异家庭”的那些孩子所面临的是一种“欠缺”的家教环境,其身心必然经受严峻的考验;而其直接监护者——他们的父亲或母亲所面临的也将是一些更为棘手的问题。“老师,您能救活这潭死水吗?”“父母整天吵架闹离婚,我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所谓单亲孩子,是指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单亲家庭是指因丧偶、离异造成的单有父亲或母亲与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家庭。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现在每年离婚人数已超过100万。大量单亲家庭和单亲孩子的出现,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加强对单亲孩  相似文献   

7.
<正>一、男孩成长中的"孤独"小东(化名),男,初二学生,13岁。小东的父母离婚时,他还不懂事,只是觉得母亲离开后家里空荡荡的,没什么特别感觉。小时候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后来父亲再婚,继母不喜欢他,于是他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他希望父亲与继母离婚,这样他就能和父亲两个人一起生  相似文献   

8.
汪瑜 《今日教育》2006,(9):34-35,37
父爱缺失指由于分居、离婚、死亡等原因而导致的儿童缺少父亲的关怀,缺少父爱的现象。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儿童心理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Hetherington等研究认为,父亲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其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帮助孩子从心理上与母亲分离,教他们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习各种规范和规则,同时他还能帮助母亲避免过度情绪化地处理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Wallerstein指出,对于男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亲倾向的需求不断增强。因此,父亲缺失使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儿童缺失来自父亲的影响,便有可能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  相似文献   

9.
单亲家庭即“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我国单亲家庭的类型主要有三种:1.分居式单亲家庭。2.丧偶式单亲家庭。3.离婚式单亲家庭,即夫妻经过法定程序解除婚约,父母一方与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夏,江苏省金坛市16 岁少年李小明用榔头活活将母亲锤死在床上。李小明的父亲是当地一家赫赫有名的化工厂厂长,母亲做生意,家庭条件十分优越。李小明被擒获后交待,妈妈自从和爸爸离婚后,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  相似文献   

11.
我成长于七十年代初,那时,离婚尚未对核心家庭产生严重的影响。整个小学阶段,我仅遇到过一个来自破裂家庭的小孩,而在我看来,她是让人好奇的异类。同学们似乎都害怕她,好像她会传染似的。我父亲已经去世,所以离婚似乎与我无关。我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虽然我偶尔会密谋想要让亨利·方达成为我的继父,但是我和母亲相依为命,  相似文献   

12.
现代的家庭生活有了剧烈的改变。二十年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父亲外出工作,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儿女。但今天,许多家庭中的父母亲都要上班,而在那些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单亲家庭里,做父亲或母亲的也多数是在外面工作。孩子在整天都看不到也找不到父母的环境中长大,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专家——1000多  相似文献   

13.
无论社会怎样呼唤人们重视家庭,全球每年破裂的家庭数目还是在不断地增加,保守的东方和开放的西方在这一点上趋于一致。这一趋势引发的后果就是单亲家庭不断出现,而单亲家庭的问题又基本是单身母亲的问题。这一点国内和国外也没有什么两样。美国的单亲家庭已经超过1000万户,其中超过90%是单身母亲家庭。国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据部分地区调查,单身母亲家庭的比例占70%左右。那么,单亲家庭的家长特别是单身母亲,怎样面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呢?一、让孩子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这是健康的单亲生活开始的第一步孩子不肯接受父母离婚的现实,常常是单…  相似文献   

14.
一 据了解,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现象,1996年南京市对2000多个家庭进行的抽样调查,表现出母亲单独承担家庭教育的趋势,另据调查,湖北省8所中小学的9个班级学生家长调查,359个家庭,有178个家庭中(占总数的49.7%)是由母亲负责教育子女的,学校召开家长会,有185个家庭(占总数的51.1%)经常是由母亲参加会议的,有的学校则更多。分析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一、被束缚的天鹅小云(化名),20岁,高职大专女生,家中共5口人:父亲、母亲、姐姐、弟弟和自己。前些年,父亲事业有成,但常当着儿女的面打骂母亲,为此,小云幼时就怨恨父亲。最近父亲开始沉溺赌博,借了很多高利贷,小云也常拖欠学费。面对家庭的各种不如意,母亲除了哭、向子  相似文献   

16.
驶向开心岛     
在芝加哥,有位叫麦克的小伙子。他11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母亲扔下他,和一个他不认识的男人去了纽约,她说麦克的父亲是个不配有家庭的人。而父亲说麦克不是他的儿子,要做亲子鉴定,还送他去社会福利院,祖母把他领回她的家。  相似文献   

17.
新起点项目(New Beginnings Program,NBP)是美国心理学家Wolchik等人为预防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编制的一套家长干预技术。NBP面向离异母亲,包括为期十周的团体培训及两次个别辅导。NBP课程的内容包括提高母亲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质量,增强母亲管教孩子的有效性,增进父亲与孩子的接触与联系,减少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离异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近年来我国离婚人数持续上升,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本文详细介绍了NBP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内容、形式等,收集了NBP的临床实验研究证据,并进一步讨论了如何将NBP引入中国家庭。  相似文献   

18.
?日前,笔者读到一篇题为《为付女儿学费,父亲卖房无家可归》的文章。那篇仅有几百字的短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有个姓李的女孩,1999年考上了大学,但3万元的学费让她发愁。李某的父母于10年前离婚,当时她被判给了母亲。母亲下岗多年,靠着打零工供养女儿读到高中。父亲离婚后重新组建了家庭,并且已有了多个孩子。李某找父亲讨要学费,父亲由于生活艰难,也无力承担女儿高额的学费,就劝她放弃这次上大学的机会,并给了她2300元钱,好让她学门手艺。学费没有拿到,李某便把父亲告上了法庭,法院…  相似文献   

19.
家庭:父亲(英美混血),母亲(韩美混血)学业: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爱好:吉他、篮球、旅行、阅读真名:丹尼尔·菲利浦·海尼  相似文献   

20.
孤独是一种情感体验。生活中,有些学生常常表现出孤立无助、心灰意冷、紧张、压抑、怯懦等心境状态,在心理与行为上惧怕,淡化与人交往。造成学生孤独的原因是由于其父亲或母亲的不幸离异(身亡)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以及同学们的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