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7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该题以“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导语,  相似文献   

2.
十月革命以前,孙中山和当时的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都是向欧美学习。为了拯救中国,孙中山不仅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而且他还接触到各派社会主义思潮,其中也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从中吸取了一些他认为有益的思想。十月革命后,他迫切地要求和列宁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联系,以“团结一致,共同战斗”。这正如李大钊同志所说:“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山先生认  相似文献   

3.
《三民主义》系列演讲是孙中山思想的结晶,其近代化思想亦包含其中。孙中山在演讲中对中国近代化的前提、核心和最终目标等作了全面具体的阐述。另外,他的“毕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于一役”、试图融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思想,则是其设想的中国近代化道路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李大钊在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非偶然。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李大钊曾经发起反基督教运动,并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然而,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李大钊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和认识,却有一个十分艰难复杂的发展过程。早期李大钊曾经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他虽然没有加入任何宗教,但是其留学生活及留学时期的思想发展却一度深受来自基督教文化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对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是李大钊接受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途径,对他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和谐社会思想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他对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的一些社会主义思潮备加赞赏,并经常将其作为论证和谐社会的依据。孙中山所要构建的是一个政治上实行全民政治,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平等;经济上均衡协调发展,实行物产归公,人民均富,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思想上树立以博爱为核心、为众人服务的新道德的和谐社会。他试图推行民族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族间的平等与自由;推行民权主义,实行权能分开、直接民权,使人民和政府的力量达到平衡;推行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发展实业和节制资本,使人民富裕、国家繁荣、社会和谐。孙中山的和谐思想对今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曾面临过两次主义选择,在民主主义和改良主义之间、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他最终都选择了民主主义。三民主义是其民主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以三民主义为纲领组建革命政党,领导了挽救近代中国危局的革命。思想动因、思想指向和思想追求是探寻孙中山选择民主主义思想脉络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率先接触、学习、宣传、提倡社会主义。他的“三民主义”正是他接触西方社会、研读社会主义之后所得出的改造中国的方案。探讨孙中山与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这一问题,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认识革命先驱为推动革命的探索与奋斗.从而认识中国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1926年,鲁迅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一文中肯定了孙中山一生中的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二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三是完全彻底的革命风格。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孙中山的一生和他的思想作出很高的评价。1940年4月,国民党政府正式尊奉孙中山为“国父”。孙中山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始终是革命的先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他在国外也被公认为世界伟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政治家中,能象孙中山那样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党派之中获得如此众多人士的尊敬和学习,实属罕见。但是,对孙中山一生的总体评价,并不能替代关于他的思想方面的学术研究。多年来,中外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进行了多领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他结合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为其独有的政治思想,包括:关于民主革命、关于民国政治体制、关于民主建设过程、关于政党等方面。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对于近代民主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设计和构想、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一生倡导和实践民族、政治和社会三大革命。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始终立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状况。其民族革命由最初狭义的反满发展到反清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其政治革命是主张“破”与“立”的结合,提出了“权能分开论”,本文对此作出新解。关于孙中山中国式社会革命的措施,如“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举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等,本文亦有新的看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可称为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实际内容就是三民主义,它与儒学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一种 观点从构建孔、孙道统论出发,力图把孙中山儒家化,把三民主义儒学化,认为孙中山思想是中国 孔、孟道德的复活;另一种观点则相反,断然否定孙中山思想曾受儒学影响,强调二者在本质上的 不同。实际上,孙中山革命思想既与传统儒学有质的差别,又明显受到儒学的影响。具体言之, 民族主义经历了由传统的华夏中心主义发轫,到逐渐扬弃儒家文化中的消极成分,吸收西方民族 理论精华而上升为现代性民族主义理论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儒学在构筑其民族性方面起了关 键性作用。民权主义学说,是取法西方民主制度,反观中国民本思想,结合中国实际而生成的中 西合璧式的理论成果,其中,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远远大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民生主义学说除受 亚当·斯密和亨利·乔治等人的社会经济学说以及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外,儒家大同思想也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定程度上说,儒学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关系所呈现出的复杂性 和多样性也就是儒家文化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利弊得失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现代派文学是西方资产阶级颓废主义、形式主义文学艺术流派和倾向的总称。它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分崩离析的局面,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畸形脱节关系。就其思想根源来说,西方现代派文学则直接受现代反理性主义的种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比如尼采的意志主义和超人哲学,  相似文献   

13.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十月革命成功后,李大钊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他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旋律,但当时社会主义包含着各种流派,毛泽东处在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冲撞之中。他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影响、教育、帮助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加之他自己主观努力,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中国的早期的马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的自由观思想对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影响,他的自由观思想存在一个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本文就孙中山的自由观思想做一个浅显的剖析。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早年曾接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接受过深刻的近代西方教育,他一生抱着爱国、救国、治国的强烈思想愿望,力图效法西方国家,能在中国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并努力提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水平与素养,大力发展经济与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晚年曾确立过联俄政策,并将之付诸实践,联合当时社会主义的苏俄进行革命斗争,这是国内外史学界几乎公认的。然而,对孙中山晚年为什么转向联合苏俄等问题,国内外史家却有不同的解释。本人拟就孙中山晚年联俄的动因、目的及其思想实践等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以期说明孙中山联俄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这里既有他思想上对苏俄革命事业的认同,又有他寻求苏俄帮助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也有他遭帝国主义列强冷遇后的觉悟,还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化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第一条通道。多少先进人士为了打通这条通道,提出了各种施政方案和经济纲领,并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未能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个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这未曾动摇和减弱先进人士要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豪情壮志。本世纪初,中国革命先行者的目光与思路开始转移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条通道上来——社会主义中国化。1905年5月,真挚地同情欧洲的社会主义,并立志谋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的革命家孙中山,风尘仆仆地来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造访了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并向该局的书记胡斯曼同志扼要地表述了他自己的一些社会主义的观点,也提出了他如何改造中国的一些设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在其进入中国之后,引起了理论界的许多关注。分析后现代主义人物哈贝马斯社会思想的主要内涵,并且找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契合点,从其思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出发,认识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在其进入中国之后,引起了理论界的许多关注。分析后现代主义人物哈贝马斯社会思想的主要内涵,并且找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契合点,从其思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出发,认识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法和理论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阶段:接触,影响,接受,确立。1912年前后,李大钊通过《〈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这篇文章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使李大钊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用社会主义的立场去考虑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有了接受的倾向;1918年,他系统地接触了俄国革命的资料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并在文化讨论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开始,在这篇文章中,他不只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还在社会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920年《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是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标志着李大钊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