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第一章《乙瑛碑》概述隶书萌芽于战国,成熟于两汉。由于历史的原因,鲜有传世的西汉碑刻,而简牍隶书于西汉中期率先渐趋成熟。东汉兴碑,碑刻隶书进入鼎盛期,也是碑刻隶书大放光彩的黄金期。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关于"书法必先学正书"的倡导,风靡书坛,流衍千年,至今不衰。今天以科学态度看来,不少人对赵构此话的理解上有片面性。一是,赵构不但提出"先学正书",同时还  相似文献   

2.
<正> 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四大书体(真、草、隶、篆)之一。它的发展和成熟,主要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桓帝、灵帝之际,已经发展到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完美精丽的鼎盛时期。东汉以后,各朝各代都有工隶专家和作品问世,但都跳不出汉隶的范畴。其影响也无法与汉隶相比。因此,对隶书的继承,应该以汉隶为主。汉代留给我们优秀的隶书遗产很多,计有金属铭刻、印玺、简牍、缣帛、瓦当及碑刻。特别是碑刻文字,多为汉代名家和书坛高手书丹,精工刻制的,因而,它是汉隶的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期,此时期,与闳放雄大的"大汉"意识相关,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对"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也都体现了"尚势"这一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通过学习清华简《系年》了解到出土简牍帛书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继而通过了解其研究历程,总结出土简牍帛书和考古学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正>文字发展到汉代,以隶书为代表的今文字成为官方文字,文字已经完全符号化,并且书写方式的笔画顺序和运动节奏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横平竖直、体势方正成为这一时期文字的最基本特征,并且形成了具有装饰性的笔画——掠笔、波磔,这种向背开张的体势逐渐成熟,隶书由此而成熟定型。汉隶以摩崖、碑刻、竹木简牍为三大宗,每一宗都品类丰富,风格多样,或生拙,或谨严,或奔逸,或醇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是汉字隶书楷化、行书产生的关键时期,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研究这一时期文字所需要的材料大致分为出土材料和传世材料,其中出土材料又大致可分为碑刻、简牍、残纸、写卷、铭文、法帖、玺印和小件杂刻等,传世文献又可分为字书、旧注和传世文献用字等。  相似文献   

7.
隶书充分反映出了汉字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属性。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书在其中萌生。到西汉时期,隶书趋于定型和成熟。在使用过程中,隶书达到实用和美的和谐统一。东汉碑刻文字说明其艺术性达到高峰。隶书最终以美为归宿。隶书的艺术性,使其具有强大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张明堂的隶书书法风格独特,人称"铁笔隶书"。"铁笔隶书"既有汉碑典雅、庄重的形态,又有汉简、帛书潇洒飘逸的神韵,更有甲骨、金石文字的筋骨和意趣。"铁笔隶书"源自中国传统书法的隶变,诠释了隶书书法的深刻内涵,是当今书坛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9.
从小篆到隶书,历来被视为汉字字体与书法演变过程中两个前后递进的阶段。这一观念长期妨碍了人们对新出土的简牍帛书文字作出公正的评价,北魏的郦道元曾在《水经·觳水注》中记述了临淄古冢桐棺上发现东周隶书一事,可惜后人宥于成见,未予重视;1980年四川省青川县战国土坑墓中的古隶木牍刚出土时,一些考古工作者仅以字的形体判断,误以为是秦朝建立以后的文字,使墓葬年代的确定走了一段弯路。出土的大量文字资料现已彻底纠正了人们的误解和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图书的产生,大约在文字产生之后的商代,图书的完备形态是简牍和帛书。古代因社会动乱和故意大规模损毁图书的灾难曾多次发生,为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而抢救、搜集、整理图书的举措也接连不断。这些史实,对今天从事图书出版和图书管理的专业人员都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草书     
汉代简牍中,有的隶书简略草率,可以说已是草书的开端。西汉元帝时史游(生卒年不详)编的一部教儿童习字的书《急就章》(原名《急就篇》),字体是由隶书简约草化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曹全碑》是隶书发展过程中技法最为成熟的代表作之一,它以流畅华美、秀逸多姿而著称于世。加之刻工精良,保存完好,又存有较多字例,历来是进入隶书学习的优选范本之一将《曹全碑》与风格接近的碑刻进行分析对比,既可以更加明了其笔法、结构的特殊属性,又能为临习、研究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13.
李学勤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属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他在甲骨学、青铜器、简牍帛书、古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学术史、年代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4.
李学勤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属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他在甲骨学、青铜器、简牍帛书、古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学术史、年代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5.
李学勤先生的主要学术研究属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他在甲骨学、青铜器、简牍帛书、古文字学、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学术史、年代学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相似文献   

16.
周平  夏时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6):108-111
作为儒家思想的表现载体的庙堂汉碑隶书是书法艺术走向自觉和成熟的结果。同时也因其典雅恭谨、沉古遒厚而成为隶书的标准和极则。但标准和极则带来的局限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使隶书体一度淡出。直到明清碑学兴起,人们才又重新审视隶书,并促发了隶书艺术的复兴。尤为可喜的是近代以来,秦汉简帛书法的大量出土,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隶书艺术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正陈嘉书友的楷书对联,取法东晋时期著名碑刻《爨宝子碑》。此碑厚重古朴,结构方拙,点画形态多有隶书笔意。作者能够较好地表现《爨宝子碑》的基本艺术特征,用笔方拙且不失生动,在表现线条点画形态的同时保持较好的书写感。如:"庭""凤(凤)"等字  相似文献   

18.
<正>【作品概况】《居延汉简》,中国汉代居延、肩水地区出土的简牍,统称居延汉简,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时代约自西汉武帝末(公元前1世纪)至东汉中期(公元2世纪初)时作品,总数约3万枚。隶书章草。《居延汉简》是已发现简牍中数量最多的,分竹、木两类,竹质称简,木制为牍,通称为简。大部分简牍长23厘米以上。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相似文献   

19.
张燕 《文教资料》2009,(26):36-38
两汉是汉语上古音与中古音变化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从诗文韵部、注音材料、简牍帛书、梵汉对音、方音五个方面出发,叙述了汉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汉魏六朝碑刻文字以其丰富的字体和字形材料,被誉为一部汉字史,其隶书或楷书碑文中常常夹入一些小篆、六国古文、隶古定字,考查这些古文字的类别、来源、流变及意义,可以为碑刻文字研究提供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