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想大力发展综合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跟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说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显著标志,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这里结合我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体会,谈谈对创新素质培养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不能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新课程标准下的政治课教学,也离不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如此重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这是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此,就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特别强调“创新”,并告诉国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那么,历...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效有趣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巧妙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途径不少,笔者多年的探索如下。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把创新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人类逐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以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石,没有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创新精神的匮乏创造能力低下,在我国是不争的事实,它是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产物。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熔基总理也指出:“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是党和国家的声音,这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学科的历史教学法,面对世纪挑战,必须毫不含糊的作出自己的回答。必须通过我们的创新教育,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唤起学生的创新个性、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会学生的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关问题发表一己之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又已成为民族发展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3.
<正>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校各门学科的共同任务,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语文学科的教学,更应该责无旁贷地完成好这一任务。 一、要树立并强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观念 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并强化语文教学为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服务的新观念。 (一)这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但这一切必须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基础。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知识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正如江泽民主席所指出的:“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二)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工程,起决定作用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人的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为此,江泽民主席提出:“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显然,“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以记忆储存知识为主要特点,以?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试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和研究,谈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中学教学中,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大显著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有创新才有腾飞。”知识创新的基础在教育,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临近,社会对人才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创新能力是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应从学前教育抓起的。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教育要创新,就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而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历史教师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刘伟 《中小学电教》2010,(11):77-77
<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在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面前,我们要大力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适应形势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