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玉裁的“以声为义”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依据声旁,由声求义”;“不限形体,于音得义”。本文就《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条例,对“以声为义”说及其得失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论声训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相对于“形训”和“义训”而言。其主要原理是“声义同源”。它是中国古代训诂家对汉语声义同源规律的一种素朴的,直接的体认和解释。并非一切以音同、音近之字相释的训诂形式都是“声训”。因为取音同、音近之字相释只是“声训”的外在形式,在非“声训”的全部内容,更不是“声训”的本质属性。“声训”的性质、旨趣是以音同、音近之字来揭示语词在其命名之初的“所以然之意”,即命名立意之义。这一点,才是“声训”与“形训”、“义训”之不同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3.
马克冬 《河西学院学报》2008,24(1):80-82,116
广义“因声求义”说是上古的声训、以宋代为主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说的合称。文章从语源学、词族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及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源学、词族学与广义“因声求义”说加以对比。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右文说”、“借声兼义”、“相反为义”等观点,提出了异议。文章指出“声符兼义”的“声符”和形声字的概念不相同,不能兼义。认为一些所谓“兼义声旁”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同类”现象,是一些牵强附会的“同义”现象,是一些随心所欲的“借声表义”。真正的表义声旁,必须和形声字的概念相同,只有“加形定义”的形声字才有表义声旁。  相似文献   

5.
《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奉唐太宗诏命编撰的《五经正义》之一,“因声求义”是一种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关系,通过声音来探求词义的传统训诂方法.《毛诗正义》中孔颖达“因声求义”的训诂实践,实际是对东汉郑玄“因声求义”训诂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又为清人“因声求义”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孔颖达“因声求义”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传统训诂学关于音义关系的研究,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清代学者的“声(音)随义转”说,实即近、现代学者“义通(同)换读”说之发轫。“义通(同)换读”现象不容否定,“声(音)随义转”说亦当肯定。  相似文献   

7.
清代学者的“声(音)随义转”说,实即近、现代学者“义通(同)换读”说之发轫。“义通(同)换读”现象不容否定,“声(音)随义转”说亦当肯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先探讨“声训”的内涵及性质问题,然后将《释名》的训释条例归纳为六个方面.认为《释名》是一部以声训为主而兼用了义训、形训的语源学专著.本文还对“声训”和“因声求义”的关系进行了辨析,认为“声训”是一种训释条例,其表现形式多为判断式,而“因声求义”则是一种训诂理论和方法,其实质是“就古音以求古义”,其运用主要是破假借以求本字,探寻连绵字的流变,确认字词的同源、同族关系.  相似文献   

9.
“浑沌”一词的释义各种版本多是意向性的,玩味其释义的依据常人则更无可确知。加之典籍所用文字,仅有已经多次变化之语义缘故。本文从“军”声、“屯”声人手,从字族角度对“浑沌”一词自然语义作了一番试探,得出从“军”声字有“圜围”义,“屯”字本义即“难”,“难”义废。又“屯”或作“纯”,由“纯”义引申出“聚全”义。与《集韵.混韵》所释“浑沌”,“元气未判”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方以智“因声求义”的实践,认为方氏不但在“因声求义”的范围上大大超过前代,而且在方法上亦有所突破。并且由于其对古音学的重视与研究,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称方氏是清代王氏父子之前较为科学地运用“因声求义”的第一人当不为过。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联绵词是复音节单纯词,内部构造具有不可分析性,音义结合具有任意性,但由于汉字形、音、义的特殊关系,我们仍能根据联绵词的字音和字形探求其意义信息。通过分析大量词条,我们发现:联绵词大多“义存于声”或“义寄于形”,因而表现出“因声知义”或“因形显义”的理据性。“因声知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音节的声音组合表意,“因形显义”的联绵词通过两个汉字共同的形符类聚表意。  相似文献   

13.
本在揭示“方法”一词的内涵和分析传统训诂方法鼎足三立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义训”的缺陷,并提出“引申推义”法,以与“以形索义”、“因声求义”并列。  相似文献   

14.
“农”声字的浓厚义与声符字“农”的本义。引申义有一定的关联,其声在其本义“用力耕作”中所含的勤勉笃厚义作为语根,引申而有厚义。汉语中的“农”、古越族中的“侬”、吴语中的“侬”似有着亲属语言间的关联。在“我”成为通称后,“侬”则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并由己及人,由尊己到尊人,由谦称自己到尊称对方。“农”的释义可为:①勉,勤勉。②族称。寓义繁衍兴旺。文字产生后,表族称的“农”遂以“农”为声,加人旁而为“侬”。④指从事耕种之人。⑤勉力耕作。⑤农事,农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古汉语“声义”的研究,建立并逐步完善汉语的声义系统,同时通过声训联系一组或一批同源词,从而获得共同的概念,以便有助于古代汉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古音与训诂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音义之间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古代学者提出“义存乎声”,因而可以“因声求义”,这是训诂学上的一个伟大发现。因声求义的目标,在于根据早期的语音关系,探求它的信息内容。就古音以求古义,是对“义存乎声”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学习训诂学应该具备先秦古音知识。训沽所用古音知识,要求了解声韵系统,确定字的声韵类别,掌握声韵转化的具体条件,对音转义通现象作出合乎规律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是三种基本的训诂方法,本文结合对“(?)”类字本义的讨论而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理论前提及其在应用时的边际条件。  相似文献   

18.
《埤雅》是宋代名的训诂学作,它详尽地探索了声训方法中最高深莫测的“声旁训义”的释义方法,建立了科学的“有声即有义”的声训体系。为宋代人的小学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形声字声中有义之说实起自宋人王圣美的“右文说”,至清代王念孙著《广雅疏证》,郝懿行著《尔雅义疏》,将以声求义的原则贯串于训诂之中.至杨树达先生,更广搜例证,制订条例,以便初学.本文将杨先生制订的以声求义的条例归纳于下:  相似文献   

20.
清代小学名著《方言笺疏》中注明“某与某同声”、“某与某同韵”、“某某双声”、“某某叠韵”、“声之轻重”、“声之侈弇”的地方共59例,除叠韵外,多与古音不合,或令人不知所云。分析其原因,是对古音把握不严,概念模糊;滥用以声求义方法及缺乏历史观念诸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