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雷 《收藏》2006,(5):119-119
书画交易古已有之,但是,画家卖画按“平方尺”算价钱,却不知从何时起。仔细想想,“平方尺”实在是个有趣的概念,书画交易中(尤其是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常常是“某某多少钱一平方尺”,越大越贵,而画的质量常被抛到一边。同一个画家,画同一个题材,甚至画面构图也完全相同,但价格总以大小来决定。大画不一定难画,小画也不一定好画。画大画需要画家具备豁达的心性和对画面出色的驾驭能力;而画小画要画出大气象,也绝非易事。有人擅长画大画,有人小画画得好,若都以“平方尺”论价,还真很难说出谁吃亏谁占便宜。  相似文献   

2.
吴本新 《收藏》2007,(2):78-81
基本特征 经过民间画师的不断创造和努力探索,梁平年画的技艺日臻成熟。梁平年画在用色上强调强烈的对比,追求红火、热烈的喜庆效果。它用色不多,以佛青、煮红、品绿、槐黄等为主,大都属于单色和间色,在画面上较多大面积地使用原色,因而醒目但不刺眼。如在传统梁平年画里,大门两边的文门神、武门神的官司袍和甲胄上,一边是大块煮红,一边是大块佛青,两大冷暖色块的对比十分配上上,花边也辅以粉红和品绿。  相似文献   

3.
《收藏界》2007,(9)
油画《金山》在整体上采用明暗运用的手法,画中山体明暗交界线呈浓重的过渡对比,有序和谐的光感效果,用画面大片的暗部衬托明亮的山顶,令人感到画面光线耀眼而不失柔和。整体画面以黄色和蓝色为主色调,画家运用浓重的蓝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富丽堂皇的金黄色调,忽厚忽薄的笔法,运用光与颜色的结合,又使色彩与山体形状有机融合,造就出质感  相似文献   

4.
刘岩 《收藏》2009,(7):8-10
北宋灭亡时.曾供职于皇家画院的画家李唐开始了逃亡颠沛,一路以卖画为生。这样的生活,让他一改传承自五代宋初范宽、李成的细密笔法,他没有条件慢慢地画.所以独创“大斧劈皴”,并因此引领了南宋时期的绘画风潮。  相似文献   

5.
袁崇和 《收藏》2009,(3):185-185
非常高兴地见到了于文昌的作品集,立即进入了读画境界。这帧画集辑入作品30多幅,以虎画为主.工笔写意兼而有之.虎的重点十分突出.确实是“少而精之”。  相似文献   

6.
海方的画     
沈鹏 《收藏》2007,(1):40-43
海方的画有三个特点:一是造型准确、生动、丰富多变,这主要得力于他写生的功底和生活基础坚实,二是人物的适度变形,充实了画面的生活感,也有现代感,三是大胆用色,用墨用色服从于内容,给予视觉上的直观感,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天玉  杨建军 《收藏》2007,(12):105-105
半年前的一天,我和朋友在一位老乡家看到一幅画,虽然画面很残破,但画上的梅树很特别,题字也很怪。经过讨价还价,我们就把它买了回来。  相似文献   

8.
《收藏界》2013,(9):2-2
著名书画评论家孙克先生很高兴看到李传新的作品,为他画中明丽抒情的水乡风光所感染,更为他成熟的艺术功力和笔墨修养所动心。画面中的太湖帆影、虹桥卧波、青瓦小楼清新自明丽抒情的水乡风光  相似文献   

9.
这是中国乒乓球前世界冠军们一张难得的合影。画面正中的是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他端着酒杯.发自内心地笑。就在半小时前.他还不知道他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七十大寿。  相似文献   

10.
张宜欣 《收藏》2014,(9):164-165
当代油画,画家探索的风格多样,具象的、意向的、抽象的……孟新宇的创作样式是直抒胸臆,画的是将自然融于画面的“别样风景”,山、水、庄稼、炊烟、菜园、花枝、云、马……这些元素“融合”的画面很有中国画的写意韵味,但却又是实实在在充满厚重肌理的油画创作。他常常运用中国画的构图方式,这种视角有中国式韵味,同时,他对画面的整体感也很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李如 《收藏界》2014,(7):104-105
陈独秀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作为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他才华出众,思想犀利,在旧中国的泥潭中趔趄向前,步履蹒跚,一生充满传奇和争议。本画以写意的方式,刻画了陈独秀先生年轻时的精神状态,画中的陈独秀先生神情肃穆,眼神中充满着智慧和坚毅。自由奔放的绘画笔触和大虚大实的处理手法,使画面生动传神,似乎能让人看到陈独秀先生性格的刚直及其一生的传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设计者苏海一:将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重要讲话的历史照片再现于第一幅画面上,以他的形象作为主体突出在画面中央,体现出邓小平同志在此会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用红色浪潮为背景来渲染主题,不  相似文献   

13.
正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第二届院展,中国美术馆中央大厅两侧,一面是刘万鸣的几幅巨制花鸟,一面是赵建成的巨制先贤人物画。刘先生墨色精微,深沉博大,与赵先生相映生辉,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正大气派。2014年第三届院展,依旧在同一地点、同一位置,刘先生画作气象之精彩,令观者叹服。刘万鸣作品以花鸟走兽为主,画中意象,情态生动、鲜活有趣,极尽传统笔墨兴味。他笔下的花鸟,常在古雅诗意的画面情境中,流露  相似文献   

14.
王洪续 《收藏》2006,(2):39-39
随着画轴徐徐展开,只见1米见方的赭色布质画面上,一位左手握长枪、右手持马鞭的武将戏装画像呈现在人们面前。据画上落款推算,画像已有160岁。 此画发现时,题款处有两个黄豆大小窟窿,画左侧有三四处纵向裂纹。画主金先生送到装裱店进行了修复揭裱,才显出它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5.
赵秦 《收藏》2011,(12):134-135
我觉得华新的每张画都值得在画面前站一段时间。细细地品味他的一点一线一笔一墨。华新的绘画,不像当代许多画家那样越来越浮躁,而是越来越安静了,越来越深入了,这个是很值得关注和肯定的现象。他有两种差距比较大的绘画风格,一种我觉得可以叫做“笔”系列,  相似文献   

16.
《收藏》2016,(23)
正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吴冠中(1919~2010年),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从而形成了自身独具的艺术特色。而他画笔下描绘的江南水乡,则是他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题材作品。他用纯熟的画技,精妙的布局,准确有力的线条和柔和的色调,将江南水乡的无限风光和魅力展现在笔墨丹青之上。且从早年秀丽的江南风景到晚年的抽象线条,都是用最简单的点、线、面、色之间极富节奏与韵律的形式架构,画面洋溢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无穷的诗情意韵。因他生于江南、长于水乡,对故乡有着浓厚的深情(图1),故他画笔下的江南水乡又总流露出情真意切的雅致。  相似文献   

17.
初国卿 《垂钓》2004,(9):58-59
钓鱼是唐宋以来中国纸绢画中的一种常见题材,同时也是中国浅绛瓷画中经常出现的画面。  相似文献   

18.
潘深亮 《收藏》2001,(7):17-20
任颐(1840~1895年),初名润,字伯年,号次远,青年时代因崇拜费晓楼才华,改号为小楼,别号山阴道人、山阴道上行者等,浙江山阴(今绍兴)人。长期寓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他十几岁时毅然投奔太平军,直到天京(南京)沦陷,才回到家乡,寄居宁波四年。这段火热的斗争生活,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擅画花鸟、人物、肖像和山水,尤以花鸟、肖像著名。他勤奋好学,不断从传统绘画和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吸收营养,融会贯通,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的画以清新、活泼、笔墨生动、构图新颖、赋色明快称雄画坛,是“海派”  相似文献   

19.
朱浩云 《收藏》2007,(2):66-69
整个元代尽管不到百年,但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注重笔墨情趣,融书法入画,强调文学修养和诗、书、画的统一,开创了文人绘画的新纪元。钱钟书先生曾说:“元人之画,最重遗貌求神,以简逸为主,元人之诗,却多描头画角,以细润是归,转类画中之工笔。”  相似文献   

20.
棋谱     
《围棋天地》2006,(15):17-17
棋谱,是艺术品。一位画家说,电视围棋节目中的终局定格画面——亦即棋谱——“好看。这就是一幅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