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而与人口比例成反比的是:农民的声音在电视上却是最弱的一个群体。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的声音很少在电视上听到。农民话语权正在被媒介其他话语权湮没。这种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种传媒能够像电视那样深入人心,更没有一个像农民观众群体那样庞大的队伍。农民对电视的关注,是电视对农节目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对农节目走向成熟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3.
农民平等话语权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我国农民群体在社会生活中话语权明显处于弱势,至少是无法享受与城市人口同等的话语权.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应该为农民群体分发"扩音器",使他们的声音能被社会各阶层听到.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选择电视担当为农民群体代言媒介的理由,并就农民电视台如何为农民群体行使话语权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法东 《记者摇篮》2009,(7):75-75
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符号系统,一个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一个作用于人们的视觉,虽然国内外理论界对电视中谁是“老大”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但是我个人认为,声音和画面在电视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不分伯仲,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9亿多农民,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电视媒体比报纸、广播、网络等其它媒体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所接受。声画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直观具体、视听兼备这些独特的优势,使得电视在农村具有更广泛的受众。农民钟情于电视,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电视新闻节目、专题节目、娱乐节目和农业科技资讯有较强烈的需求。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的信息资源与受众资源会更加丰富,不论是从争取农村受众群体的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来看,电视传媒都应该创造性地通过喜闻乐见的节目,积极主动地…  相似文献   

6.
李晋林 《现代传播》2001,(5):139-141
电视导播工作是一种艺术,它依靠一个多才多艺的、能把艺术的潜能同灵便的技巧和电视意识结合起来的艺术家.电视导播的思维和眼光必须预先于摄制集体通过电子设备的操作呈现最终结果之前就形成。电视的本性要求导演通过监督一个制作群体,并且操纵复杂的机器来表达一个视像。导播必须把意图交代给摄制群体,同时,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并运用声音来辅助视频完成节目.所有这一切首先产生于导播的思想之中,然后,由一系列的设备和制作技巧来把这些设想体现到荧屏上去。 导播要同时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观看监视器:导播至少要监视2-3台…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空前发展,农村经济长足进步,农民生活极大改善。但是,即使如此.农民仍然是一个弱势的群体。所以,电视传媒必须对此投以更多的关注、关怀这片热土,为农民兄弟多办实事。 一、从思想认识上做到“三贴近” 山西电视台的《黄土地》,作为一个开办较早的农村电视栏目,在贯彻落实“三贴近”的原则上,不但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而且成为引领农村电视节目发展的名牌栏目。  相似文献   

8.
电视专题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主要品种之一,是一种包容量大,形式手法丰富,主题性鲜明的电视节目形态。在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中,如何处理好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历来是个重要的问题。一部好的电视作品势必要动用电视的多种表达方式,形成一个完美的综合视听休。 一、在电视这个视听综合艺术里,声音和画面同是重要的表现手段。 对于一般电视节目,人们习惯上将各种构成因素归结为两大类语言: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画面语言包括画面的色彩、构图、影调、光效以及字幕信息等;声音语言包括同期声。解说、音效、音乐等可听手段。电视语言中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民,9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6,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存在。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没有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任何大事都难以成功。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理应关照好农民这一最大收视群体,然而,全国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却不是很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王雁 《视听纵横》2003,(4):95-96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看,广播媒体是单介质媒介,只靠声音一种方式进行传播,没有电视生动形象和报纸详尽深刻。广播的传播是线性的,稍纵即逝。另外,整个社会重电视轻广播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广播的社会影响力相对报纸、电视来说较差,广告的经营规模也没有报纸、电视大。因此,很多人认定广播就是一个弱势媒体,甚至在谈及广播发展时也往往是“弱势媒体当自强”的自哀自怜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从农民工“跳楼秀”谈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然而在社会上却是声音最弱的一个群体。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话语正逐步被媒介主流话语所湮没,农民正面临着沦为现代社会失语者的危险。本文从近两年频频发生的农民工“跳楼秀”事件入手,列举了农民话语空间被限制、农民话语被掩盖、被扭曲的各种现象,初步分析了隐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力图从媒介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电视是通过双向媒介--图象和声音作用于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形象,快捷是它的优势,真可谓“咫尺屏幕,广阔天地”,其弱点则是,传播内容稍纵即逝。正是因为众多的人在观看一个小小的屏幕,这就要求电视工作必须处理好视觉与屏幕的关系,把握电视技术特性,并重视宣传效果,通过屏幕传达观众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使电视得到充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广播不同于报纸,报纸靠的是文字,广播则凭借声音来表达思想内容的,两相比较,各有千秋。广播也不同于电视,电视是图象与声音兼有,在这一点上它优于广播。但是,广播如果充分发挥它在音响上的功能,那么,它的作用也是电视所不能替代的。在传播思想文化的媒介形式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各种收听、收  相似文献   

14.
电视的声音是指记录现场的声音,人的语言,环境声响,生活中真实的音响效果。具体地讲电视节目的声音包括主持人说话的声音、被采访者的同期声和解说词的配音以及拍摄现场的音响效果。由于现场的音响在很大程度依赖于艺术的支撑,一旦突破技术的屏障,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问题的解决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其他三项声音的重视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电视台个性化传播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传播科技是指支持传播活动进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科学技术.①传播科技的进步促进新闻报道的变革,对新闻报道的报道方式、写作手法、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以来传播科技的发展与新闻报道的变革 1.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以声音和图像为主.广播和电视报道使新闻报道的符号由文字转变为声音和图像.广播中不仅有人的语言,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给受众身临其境的感觉,电视的画面形象生动,给受众带来直观的现场感.随着有线电视和卫星的广泛应用,电视逐渐成为人们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广播向“专门化”和“本土化”发展,面向特定的群体发展新闻广播、音乐广播等.以文字为依托的传统报业也在新闻报道声音化、图像化中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发展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6.
要探讨一个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因素.首先必须弄明白观众看电视这个行为的科学表述。简而言之,看电视是一种个人的体验.个人的感觉.是电视这个物体(中的图像、声音)在人身上产生的(生理、化学)刺激、反应。一般情况下.单个人的收视反应,对专业研究人员来说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只有当个体集合为多数,当个体反应集合为群体反应时,研究人员才会对其中的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女性电视栏目的定义和生存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的电视中,一直缺失女性的独特声音。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自1958年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在近40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央电视台曾经诞生过各类对象性栏目,如儿童栏目、少年栏目、青年栏目、老年栏目、工人栏目、农民栏目、军人栏目、民族栏目、残疾人栏目等等。但作为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性群体,却从未有人把她们纳入关注视野。  相似文献   

18.
在生死线上挣扎的 农民报群体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国土面积大部分是农村,人口大多数是农民。基于国情,相应地存在着一个农民报群体。  相似文献   

19.
电视对农节目现状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人们接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很多,但是对于农村居民而言,电视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有效的传播工具。有调查数据表明,农民群体通过不同传播媒介获取信息的比例为:电视95.7%、报纸17.2%、广播12.2%、杂志13%、互联网1%。目前我国的电视对农节目处于尴尬的初级发展阶段,如何在众多不利因素中寻求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有序增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吴世文 《声屏世界》2008,(10):59-60
随着电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日渐壮大并走入人们的视野,电视知识分子逐渐成为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从两年一度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生产的“余秋雨现象”到《百家讲坛》栏目制造的“易中天热”、“于丹热”,从厦门DX事件、“华南虎”照片事件到年初南方发生的特大雪灾等,其中不乏电视知识分子的身影与声音,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8.0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