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和”为美 ,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 ,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 ,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 ,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的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 ,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 ,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 ,因此 ,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 ,即达到政通人和 ,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多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与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和雅”说的核心是“中和”精神,即中国美学以无人合一的和谐为基本内容的审美意趣和审美理想。“和雅”追求温润和谐的审美之境,要求衰而不想,想而不怒,主张人与人之间自身与心灵之间的和谐,减少人与自由和社会的矛盾冲突,以求得自心平衡。内外平衡,主客一体,而进入一种中和之境。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和谐”美学和中国古代“中和”美学是中西美学史上的双璧,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和西方不同民族在哲学观、美学观及思维方式上的相异与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因此,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即达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我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是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和谐”美学和中国古代“中和”美学是中西美学史上的双璧,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和西方在哲学观、美学观及思维方式上的相异与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儒家学派当中伦理美学思想的开创者与奠基人。孔子所谓的美是伦理道德化了的美,孔子所谓的艺术是伦理化道德了的艺术。“以仁为美”,“以和或以中庸为美”是孔子伦理美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这一思想贯穿渗透于儒家礼乐文化观及社会美、人格美、艺术美及人与人的关系美之中,表现为多侧面、多层次又围绕一个轴心展开,进而通向“中和”、“和谐”的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论"阴阳两仪"思想范式的美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方文化和美学观念中,“阴阳两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文化命题。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哲学,而且也反映了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美学思想范式。其美学意涵主要有四:一是“耦两”美观念,即强调在相反相对的两种矛盾因素之间思考美、创造美;二是“中和”美意识,即讲究在两两相对的矛盾因素之间实现均衡持中、不偏不倚的和谐之美。其核心范畴是“中”。三是“刚柔”美理想,既讲究阳刚与阴柔这两种审美理想之间的相成相济,又有偏重阴柔之美的趋向。四是“虚实”美境界,在阴与虚、阳与实的对应中,既强调虚与实之间的互用相生,又讲究以虚为体、以实为用,从而推动“意境”美学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刮起一阵美甲热潮,新颖时尚的美甲使身体末端部位——指甲闪亮登场,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眼前,使人们关注到身体末端体部位之美。身体末端之美与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可从这二者中寻求到一定的理论支撑。由此,可发掘出“身体末端美学”这一全新概念。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为桥梁,深入研究“身体末端美学”之意蕴内涵,在寻求共性的同时更挖掘到“身体末端美学”的独特意蕴,它不仅体现出对身体美更加深入细致的追求,闪现着中国传统尚“微”审美意识,而且还反映着女子自我身体意识的深度觉醒。  相似文献   

11.
“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传统武术,在“和”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的浸润下,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美、“以和为贵”的武德美以及“中和适度”的艺术美的基本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在众多的审美范畴中,“和”或“中和之美”又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审美范畴,它肇始于先秦“中和”思想,历代又有许多精僻详尽的论述。在此,我不想论证“和”的源流,而只想拍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象征诗派的理论柱石──契合与融合与“与”的相容性,以期对象征诗派与象征诗美的表现形式作一种传统化的审视。一、“和”:一种古典的审美意象中国的艺术精神主张主体和客体的和谐。而文学艺术作品的勉力——“神”在主体和客体的交接、交汇、和谐中.“‘重庆炳先生在片神”的概念的艺术转化》中认为:中国艺术…  相似文献   

13.
"适"是《吕氏春秋》中所蕴含的一个推陈出新的美学概念,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中和之美"的内涵,更是由此激发了审美活动中对于生命本体的重视。《吕氏春秋》中的"适"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意义,首先是体现于音乐美学中的"音适"与"心适"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融合于"重生"思想之中表现对生命本体自然本真的追求;再者是熔铸理性的自然人性美上升为家国一体的人文情怀。由此不断探索和挖掘出"适"这一美学思想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独特的生命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教作为中国土生长的宗教,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美学思想反映了传统化的民族特色,对现代人追求美学的生活极具时代的实践意义,道教美学的“善-美”、“生-美”、“真-美”,最后归宿于“至道-至美”,以及大道可以修为,人生之美可以寻觅的“有为”思想,对现代人回归大自然,寻求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的高度和谐统一,体味真实、鲜活、生机勃勃的生命存在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于“美”字的解释众说纷坛,却陈陈相因。从“美”字之发生境域的角度入手研究,可以探知“美”字的本真意蕴。体现在构形上,“美”从羊从人,“美”的本真意蕴别是一种复杂的意象。在带有羊角头饰的人形这一发生境域当中,同时涵盖了“美”所代表的美学和“羌”所代表的丑学。因此,“美”实乃美学与丑学的合题。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借用西方的美学观念重新发掘中国的古典美学,以之对抗鲁迅为代表“五四”时期对立冲突之美、力之美和恶之美的美学观。朱则是“借西扬中”,其美学观分明具有一种浓郁的现代意味,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美学传统的奠基人。孔子不仅提出了不同于善的纯粹美、形式美的概念,而且提出了道德美这样的本质美、理想美思想,于是,人格美的修养就是仁内礼外、文质彬彬,文艺美的创造就是美善相乐,审美反应即是寓教于乐。此外,孔子提出的“辞达”美思想则体现了美与真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散文展现的是汪洋避阖、仪态万方的浪漫主义风格,《庄子》的“朴”的美学观念又呈自然、直率、真实、无为的倾向,庄子超迈放达,穷通物理的人文精神是孕育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美学维度的共同土壤,浪漫主义风格与“朴”之审美维度分别体现的是灵动之美与虚静之美,终成《庄子》之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