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皖北优秀传统文化是皖北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将皖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体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既传承弘扬了皖北优秀传统文化,也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加强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举措,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类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并明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同时,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集中表现在对"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和"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大问题的回答上。关于传统文化有何价值,习近平主要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作了阐述。关于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着重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重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些论述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大发展大变革,加剧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紧迫性。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成为当代教师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夯实文化根基、信仰之基是铸魂育人的首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教材、课堂、学生头脑,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厚植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一、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鉴于各级各类课程在吸收和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的现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从小学到大学各个学段的课程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  相似文献   

7.
怎样铸造民族信仰,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大家一直关心探索的问题。历史教学内容广泛,蕴藏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从导言课与优秀历史传统文化的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切实体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弘扬哪些方面呢?如何来弘扬呢?下面我们展开来进行论述。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是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首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  相似文献   

9.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 法治教学之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对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高道德 与法治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多次谈到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在1990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化艺术工作座谈会》上,李瑞环同志在讲话中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瞩目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把弘扬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搞高到战略任务的高度来认识这是十分重要的论断,把弘扬民族文…  相似文献   

11.
陈芳芳 《教师》2023,(24):9-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需要一代代人传承和弘扬下去,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近些年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耦合。文章主要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路径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更有利于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该课程教学资源,增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育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令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骄傲与自豪。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得到了各级政府及相关组织的普遍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传统文化教学在新时代面临更大的挑战,形势不容乐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体会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达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历史教育肩负着国家认同、国民素质培养的任务,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成为近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识。教育部2014年3月份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措施,正是适应这一趋势的时代要求。历史教学根据传统文化的不同内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重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使人们的目光投向了经典文学。人们在认识和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寻找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根,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已经成为共识。新课程标准一些教材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证明"经典诵读"的种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周凯婷  朱中文 《科教导刊》2023,(24):122-12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加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古诗词教学能够唤起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继承国学经典,增强民族自信。文章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诗词赏析”课程为例,通过阐明高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融入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江树忠 《儿童音乐》2010,(10):53-55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弘扬民族音乐,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如果教师仍用老一套的教学方法去完成初中第三、四册的戏曲教材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那么,教师如何让学生不喜欢的"戏曲课"变成学生喜欢的音乐课呢?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内容。在新形势下,加强对青年学生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尤其必要,它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作者所在的学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对高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和精粹,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在历经数千年的积淀后,渐渐形成了我们民族的风骨和气度,成为培育我们民族的品德和精神。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在教学中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通过一定途径的学习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养料,提高学生尊道贵德、律己修身、诚信如礼、天下为公、以义制利等方面的道德人文素养。以下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林小燕 《教师》2023,(8):120-1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高校的众多专业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大学生更要承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文章论述了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特征,并简要分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之处,针对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进行了论述,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其民族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