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正杨绛先生的这篇《老王》争议最大的是对"愧怍"一词的理解。尽管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但笔者始终认为还是没能真正抓住"愧怍"一词的内核。要证明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再厘清一下杨绛先生和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片段一:乘客一般不愿坐老王的车,而杨绛先生是"常坐",而且,一路上都能"说着闲话"。老王能在与杨绛先生的闲聊中,把自己的身世遭遇都告诉杨绛先生。  相似文献   

2.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深受学生欢迎的散文。杨绛先生以饱含深情的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组她一家人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断,表现了这位被社会冷落的普通劳动者的不幸遭遇和善良品格,唤起读者对老王的同情和敬重,谱写了一曲凄凉的人性美赞歌。阅读《老王》,必须注意杨绛先生对老王不幸遭遇的叙述。文章开篇就介绍“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这两句看似简单的叙述,不仅交代了老王的身份,而且深刻地  相似文献   

3.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叙述了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几个小片段,表达了作者的反思与救赎的情感。教学生阅读《老王》,就必须抓住散文的特点,既要有作者意识又要有读者意识,还不能脱离文本本身,即文本意识,才有利于全方位的理解文本。《十位名师教老王》中,十位特级教师执教《老王》,为我们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杨绛用平淡如水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不仅高度赞扬了老王善良的品质,还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这些情感都寄寓在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中,语言质朴却饱含深情。  相似文献   

5.
<正>杨绛先生《老王》一文的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历来是大家关注的关键句,“她究竟在愧怍什么”是大家研究的核心问题。反复阅读作品可知,杨绛愧怍的是她在与老王交往的过程中感情付出的不对等:老王待她如亲人,而她待老王只是比对其他人多了些关心,并没有把老王当亲人。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前,杨绛在与老王的交往过程中内心是平静的,只是同情老王,善待老王,关心老王,在物质上时不时接济老王。在老王送给她香油和鸡蛋之后,杨绛的内心不再平静,而是经历了“抱歉—不安—愧怍”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6.
“如何进行现代文学作品的有效教学”,是我从教以来一直想要探究和试图回答的问题.以八年级课文《老王》(作者:杨绛)为例谈谈我的做法.这是一篇散文,讲述了作者杨绛一家和一位职业卑微、身体残疾、生活困苦但为人善良的车夫老王之间交往的几件事情.这是作者“以善良体察善良”的一次情感之旅.  相似文献   

7.
杨绛先生的《老王》是在1984年写下的一篇"忆旧之作",叙述的是作者一家和北京一位拉平板三轮车的老人"老王"交往的故事。作者以纯熟的手法和冷静的笔调,将老王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剪裁在一起,展现了这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艰苦生活和善良品性,  相似文献   

8.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名篇。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收录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质朴纯真的语言讲述了在那个年代杨绛先生一家与老王之间发生的故事,揭示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主题。其中关于"愧怍"一词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9.
记得那次在上杨绛先生所写的《老王》这篇散文时,我先让学生在默读中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的善良,哪些地方写出了老王的善良。在学生逐个发言交流后,我又问学生,“我”作为一个作家,一个翻译家,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不错的家庭(杨先生的丈夫是著名的国学大师钱钟书),  相似文献   

10.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作品最后,"老王"拖着命悬一线的病体,来到作者家中。他来干什么?杨绛先生的理解和写作是,"因为他来表示感谢","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杨绛先生说,老王是来表示感谢的。既然是感谢,显然在杨绛先生看来,作者及其一家有恩于老王。杨绛  相似文献   

11.
本人有幸代表学校参加了县高中语文优秀课评比。讲授的是杨绛先生的《老王》。几个日夜的忙碌之后。现在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以前这篇课文的教学了。  相似文献   

12.
张冬梅 《考试周刊》2012,(45):10-11
杨绛先生的《老王》被称为是一篇人性美的赞歌,她笔下的老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三轮车夫,生活穷困、地位卑微、身有残疾,但真诚善良。作者选取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看似平淡,但很有挖掘的地方。文章通过多层次的对比,展现了老王的善良与悲苦。进而表现人物高贵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13.
<正>【案例背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单元,该单元精选的五篇课文都是通过对生活中不同类型的普通人的叙写来表现、阐释"爱"。其中杨绛先生散文代表作《老王》以患有眼疾、生活艰苦、地位卑微的三轮车夫"老王"为对象,将其与自己以及自己一家人的交往点  相似文献   

14.
<正>1980年末,钱钟书在给杨绛《干校六记》一书的小引中郑重指出:"《干校六记》理论上该有七记。"他觉得杨绛漏写了一篇"《运动记愧》"。在他看来,作为参与运动的一般群众(事实上他们夫妻应当归属于受冤枉、受挨斗的右派群体中),他"惭愧自己是个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杨绛没有忘记钱钟书的殷情嘱托,在1984年3月,她认真写下《老王》一文。文中,她怀着一颗内疚不安的心,回忆了在文革那段特定的历史时期里,与一位长期关照他们夫妇的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对老王善良人性的赞美与感激之情,同时也  相似文献   

15.
马志伦 《现代语文》2011,(6):110-111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记人散文,作者在写老王这个人物时,大多是用描写和叙述,很少议论和抒情,表现老王的"苦"与"善"都是让事实来说话,正因为如此,老王的不幸命运和内在的善良品质更耐人寻味了。  相似文献   

16.
【文本解读】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 它是一个卑微群体的缩影。 老王既贫且贱,既孤又残,可以说,他是生活在社会底层那一类人的代表。老王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只能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在贫...  相似文献   

17.
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一切是多么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勇于反思,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8.
杨绛先生的《老王》中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充满张力,从老王看自己、别人看老王和作者看老王三种观察视角,可看到三个不同的老王,而在作者与老王、老王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中蕴含着老王这个形象丰富的解读可能,也能通过作者外冷内热的情感进入文本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9.
尹环 《考试周刊》2012,(62):22-22
杨绛先生的《老王》以作者一家与三轮车夫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这个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中不改本性的纯朴善良,平淡的文字中深含的礼赞悲悯情怀和批判精神足以涤荡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老王》教学可采取两种路径,一种是传统途径,细读课文,细致批注,对课文的线索、重点段落和结尾再三品味,感受人物形象,体悟课文主题;一种是创新路径,先用杨绛的口吻说说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再以老王的视角表达与杨绛一家相处的场景,形成“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