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标将语文学习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写结合"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双向提升途径。读写结合继承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无论在时代性和人文性方面更加注重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学生课外读写指导的过程中,我尝试构建以自主读写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努力实现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零距离,以读临写,以写促读,以期培养学生读写的综合能力和自学习惯,探索实施读写迁移的新途径。现以课外阅读文选中的《恰到好处》(见《附录》)一文为个案,以思一辩一读一写四环节为操作程序,就自读指导策略的优化问题略作述评。  相似文献   

3.
黄丽霞 《小学生》2010,(10):52-52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制约语文教学效益的瓶颈在于“读”和“写”。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行有效地读写结合的语文训练呢?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已经愈来愈得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认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又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课标中多次提到读和写,这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必然实践的两种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中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观念逐步淡去,对于当今的初中语文课堂而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语文素养有没有提高,越来越看重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在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也都是给予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架构,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变革,其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读写迁移,即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读和写加以合适移动,使其能够互相融合,发 挥出更加高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归根到底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人文意识。鲁迅先生所指引的"多读和练笔"这一语文教学之路,至今仍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法宝"。阅读和写作犹如语文教学这只大鸟的双翼,彼此必须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7.
林锋 《新教师》2019,(12):32-33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读与写。语文教材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承载着教学的价值和功能,每一篇入选教材的课文皆是文质兼美的文本范例。因此,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教材文本中读与写的联结点,构建读写相融的课堂情境;要帮助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将经典的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积累下来,并通过优化读写环节,进行言语实践训练;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正>读写联动,即教师通过文章之载体,出发于文章内容,将教学设计与之相关的"读"与"写"的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从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维一体角度,通过对文本的研习,实施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课堂读写联动,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因此读写联动是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以法布尔的《蝉》课例研究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构建读写联动课堂来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核心  相似文献   

9.
读写结合活动需要精心设计,水乳交融,才能成为推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提升、点燃学习热情的助力器和催化剂。倘若生搬硬套或蜻蜓点水,会适得其反。要做到以读促写,自然拓展,忌割裂文路,破坏意境;要难易适中,层层递进,水乳交融的读写设计,能够以"读"点燃学生"写"的热情,用"写"检验学生"读"的成效,让阅读与表达相得益彰,实现互促共赢。  相似文献   

10.
"读写结合"是语文作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将阅读教学中的读和写巧妙地结合起来,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增加学生的真实情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应关注表达的呼声已久,不少教师也逐步跳出了内容分析的老路,关注表达形式,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把关注表达等同于总结写法,致力于分析文章写得好在哪儿,仅仅把语文知识、语言规律的传授作为目标,忽视了对所学语文知识的运用,影响了教学效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进一步明晰了"关注表达实践"是语文课程的必由路径。语文实践无外乎听、说、读、写。其中,"写"是实现方法迁移,促进能力习得的极其有效的手段。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好教材的例子功能。以读促写,就要防止两个"脱离"。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把研究聚焦于"怎么教",忽视了对"教什么"的思考,造成了"非语文与泛语文"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了课堂虽然热闹,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提高缓慢,学生学了几年的语文,仍然是"书读不好,文章写不通"。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我认为是教学内容选择不当造成的。语文教学内容还没有着落、还稀里糊涂、还有扭曲...  相似文献   

13.
吴威 《成才之路》2011,(10):31-31
一、朗读重要性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多数老师只关注学生写的能力,至于读则很少有人重视。有人做过调查:  相似文献   

14.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目标,而阅读和写作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如何借助阅读和写作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二点:一.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写作资源,以读促写;二.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性写作,以写促读。这样,通过读写双向沟通,可以实现读和写的和谐发展,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刘秋娣 《辅导员》2014,(10):97-97
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1,(50):23-24
阅读与写作作为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两大重要教学点,对学生获取语文知识、夯实语文基础,提高语文技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认识到读与写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读与写是相互独立也密切联系的。读为写提供素材,写则是读的升华。语文课堂如若想要取得良好效果与教学质量,就必须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因此文章通过研究多种读写结合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希望可以促进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最终达成语文课堂质量的提高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7.
颜炜婷 《成才之路》2023,(15):116-119
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根据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读写现状,精心设计读写融合教学活动,运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加强读写结合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读中学写,以读促写,就能帮助学生搭设好习作支架,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使他们不再害怕习作,爱上写作。  相似文献   

18.
本色语文     
琅琅书声春风里 语文学习,"读写"而已,语文教学,导读导写而已."读",是语文学习的主线,是素养的储备积累和能力形成的主渠道;"写"是读的自然结果.所谓"思维训练""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云云,全在"读写"中.这是首都师大附中语文老师的共同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叶传标 《生活教育》2012,(14):49-50
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常规模式。读是吸纳,写是输出;读是写的本源,写是读的目标。同时,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写也是为了更好地读。读写结合,读写相互促进,这是提高读写能力的不二法门,这已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只有在实践中方能提高的语文读写能力,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用实证的精神在操作层面探索多种途径,找到学生读写结合的兴奋点、契合点,让学生在读写中学会读写,在读写结合中提起兴趣,提高读写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20.
在生本教育理念下,阅读教学中的"读写互动"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要手段。那么这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进行批注式阅读、加强口头表述练习等方式来"读写互动",以"写"来加深对"读"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