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前看报纸,看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据统计”,一笑之后,大都忘却了。近日翻阅一张报纸,有一“据统计”我可是把它抄下来了。文中说“据统计,全世界左撇子数竟达4亿。”初一看,心里蛮高兴,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左撇子。有这么多“同类”,还能不高兴?可后来细一想,心里不禁有些疙疙瘩瘩:4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也是个几十年的左撇子了,可是从来没见上面哪个部门的同志拿着笔儿本儿的问我“是不是左撇子”的。中国10亿之众,我看了几十年报纸听了几十年广播,还没见有统计左撇子的新闻。是联合国哪个部门统计的  相似文献   

2.
以前看报纸,看到一些不切实际的“据统计”,一笑之后,大都忘却了。近日翻阅一张报纸,有一“据统计”我可是把它抄下来了。文中说“据统计,全世界左撇子数竟达4亿。”初一看,心里蛮高兴,因为本人也是一个左撇子。有这么多“同类”,还能不高兴?可后来细一想,心里不禁有些疙疙瘩瘩:4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我也是个几十年的左撇子了,可是从来没见上面哪个部  相似文献   

3.
1979年春天,我冤案平反以后,由于过度疲劳等原因,旧病复发。在治疗和休养期间。单位党组织十分关心我,叫我安心疗养,不要考虑工作,可是我整天闲着,心里很不好受,今后怎么办呢?熟知我的人跟我说:“拿起笔写作吧”。我清楚自己的功底,也深知手写字变铅字的困难。何况我身心不佳,天天服药,头脑昏沉沉的,能写什么呢?“人生在世,总要有一个支撑点呵!”妻子说:“就写写吧,即使不能见报,常写写,对将来工作是有益的。再说,通过看书、学习、写作,你的生活也会丰富和愉快些。”言之有理,我决心拿起笔试试。  相似文献   

4.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同志在一次全国性的“十佳”评选活动中,幸运地进入候选之列。作为所在地区进入候选名单的惟一代表,自然就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格外关注。当地数家媒体报道时,都在标题位置用同一句话提醒当地读者:“请您投某某某同志一票”。应当说,当地人物在全国性评选中入围,确实是一件值得当地人骄傲的事情。从内心来讲,笔者也为入围的那位同志高兴。但在高兴之余,笔者却想给这些媒体提个醒:其一,从当地脱颖而出、入围全国的评选,说明那位同志已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可从全国范围来衡量,是否也同样出类拔萃?其二,投谁的票,不投谁的票,读者心里自会有一…  相似文献   

6.
去一个单位采访。正谈时,对方忽然问:“你写这稿子要钱不要?”问得我一愣。脑子转过圈以后,忙回答:“不要钱”。对方好心地说:“如果要钱,俺给钱。”我一再解释:“不要钱。我写的是新闻报道,不是做广告。”  相似文献   

7.
一次“解渴”的采访袁建达读者爱看“解渴”的报道,记者也盼望“解渴”的采访。这是我和李克夫作为随行记者采访北京铁路公安局铁鹰小分队打击流窜犯的一点体会。11月下旬,当副总编辑李仁臣把这个“抓活鱼”的任务交给我俩时,我的心里是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在当...  相似文献   

8.
2014年10月26日《成都商报》一篇文章说:“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誓不两立.”同年10月27日《新京报》也有一篇文章说:“朱亚文扮演的……余占鳌,为了给被朱豪三手下诱杀的好友四奎报仇,与朱豪三势不两立.”说的是同一件事,一篇用“誓不两立”,一篇用“势不两立”.哪个对,哪个错,还是二者都对?还是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这两条成语吧.  相似文献   

9.
版面要活,要人耐看,就要有好的点子。为此,报社领导和编辑们动了不少脑筋,开办了一批与群众、与实际贴得较紧,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栏目。 3月初,北京日报二版拟开“快腿跑新闻”的现场新闻栏目。领导上看我能跑路,肯吃苦,且年轻,就将任务交给了我,栏目的名称也就定为“徐快腿跑新闻”。我心里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作为新闻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幸运地得到了一次这么好的锻炼机会,当记者,谁不愿意有个显身手的舞台呀!紧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严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公今度的话:“中国老百姓对铅字的东西抱有无限信仰。”然而,也有对铅字不那么看重的,其中不少就是白纸黑字的制作者们。报刊上差错之多、  相似文献   

11.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12.
“你喜欢什么书?”这个问题我本来答不出,现在试一试。先说空话,再举实例。我所喜欢的书就是读了和没读不一样,而且还可以时时再读,每次都和没再读不一样,因此心里很高兴,这样的书我喜欢。我不喜欢的书是读了和没读一样,也不想再读,若再读还是等于没读,因此心里不高兴,不用说,这样的书,不读也知道讲什么的,我不喜欢。举一个例就是《论语》。小时候读过,和没读过不一样。有些话,有些  相似文献   

13.
1983年夏天,在忙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里,经常能接到这样的电话: “请帮我买一套《外国文学》卷,可以吗?”“现在北京市脱销了,我有个亲戚,因工作需要,能不能协助想个办法?”“什么时候再次印刷?怎么个预订法?要不要把书款先寄给贵社?”国外有的专家也写信来问讯。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个怪癖,看到自己认为优秀的文章或书刊。总不愿“独吞”,往往拍案而起,匆匆迈出书屋,极力向友人推荐,与人同乐、同受用。学生时代我便醉心于新闻,但苦于没“师傅”,自个儿“摸着石头过河”好几年。早就渴望能有个写新闻的朋友聚聚聊聊。可茫茫人海,哪个是朋友呢?自己摸着石头渡过的惊喜,河水冰冷刺骨的感受,向谁吐诉呢?  相似文献   

15.
我姓更名正。你大概知道吧?我常在报刊上露面,有不少读者认识我。 记得那些年,我的性格很内向,不愿抛头露面,又不善于与编辑搞交际,所以,了解我的人很少。最近几年可好,编辑不怎么管我了,我又缺乏自觉性,常常在报刊的旮旮旯旯遛达遛达。不是吹的,这年头,你“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哪个能离开我!离开我谁能玩得转?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苦衷亦随之而来、露面吧,  相似文献   

16.
谈“味”     
大家在一起看报时,常常议论:这篇新闻写得有味,那篇稿子没有写出味来,那么,究竟什么是“味”,怎样才能写出“味”来呢? 所谓“味”,我理解主要是指新闻的可读性,具体地讲,它包含四层意思:一是有情味,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可品味,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三是耐寻味,能引起读者的遐思;四是足回味,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当然一篇新闻报道不一定上述几条俱全,只要具备一二,便可成为有味的稿子。怎样才能写出“味”来呢?依我看: 第一,要学会品味。据传,山西杏花村有位专管品酒的老人,每次酿出的酒,他一品就知道多少度,实际测一下,分毫不差。记者、通讯员想要写  相似文献   

17.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我在二十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一百多篇言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朋友问我:“你的这些言论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言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言论来。那么,言论的“由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纵观我自己写的这些言论稿,其“由头”有20%是从报纸上“拣”来的,有70%是从生活中“抓”来的,还有10%是顺应时节“变”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正面宣传果真能起到正面效果吗?我看未必,比如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北京人到唐山遭到几个坏人围打,被唐山的警察“解救”出来。这个警察怕这几个坏人再来,就把这位北京人护送到了车站。北京人对警察非常感激。这条新闻无疑是表扬警察的,但是仔细想一想,社会治安怎么到了这种境地?假如警察不护送,坏人就有可能再来,坏人的邪气何等猖狂!当然,类似这样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在广播电视中播放,随便就可以举出一堆例子:如告诫小朋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来了生人不要开门;在打黑中查出了多少窝点多少枪支弹药;住宅小区安上了电子眼;市场上的假贷如  相似文献   

20.
听说又有了“记者节”,我心里好高兴。盼望了近二十年,终于盼来了。重 新确定“记者节”,是经过国务院批准的,这是党和政府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新闻界的器重。记者又有了自己的节日,怎不令人高兴呢? 说起“又有”,是因为过去曾经有过“记者节”,那是进步的新闻工作者与国民党当局斗争来的。“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政府颁布反动法令,严密控制舆论,迫害新闻记者。新闻界爱国人士则强烈反对迫害,要求言论自由,要求宣传抗日救亡的权利。在这个大背景下,杭州市记者公会率先于1934年8月通电全国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