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到今,人们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善于审察案狱判决公正严明。 辞书载: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西京杂记》卷三:“有方镜广水尺高五尺九寸,……人有疾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杀之”。故有“明镜高悬”之说。  相似文献   

2.
生活的深重     
一个人觉得生活很深重,便去见哲人,寻找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另一头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他有什么感觉。那人说:“越来越深重。”哲人说:“这也就是你为什么感觉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  相似文献   

3.
给顽石以生命“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宣扬佛法无边的高僧自以为创造了奇迹。其实那几块散布在山脚边的可怜巴巴的顽石,叨光了虎丘山上导游的一张天花乱坠的嘴,让人恍惚看到了那么一点儿点头歪脑的意思,姑妄信之罢了。照我说,真正通了灵性的石头该是在雕刻家的斧凿下进发出火花来的大理石块。古希腊雕刻家运用斧凿槌子,像  相似文献   

4.
特长     
某局长:“听说你们馆还缺一个人?”张馆长:“是啊,现在正在物色。”某局长:“我向你推荐刘部长的女儿。”张馆长:“她有什么特长?”某局长:“喜欢看小说。她一见小说就  相似文献   

5.
“讲故事”近年来成了电视荧屏上一种蓬勃兴起、方兴末艾的“叙事”样式节目。看惯了煽情、眼泪、刀光、剑影,人们似乎更想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凡人的酸甜苦辣,于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一夜之间走进了千家万户,从中央到地方,讲故事之风吹遍了每一块荧屏。它使人们穿越虚假矫情,真实地看到了自己额头上打下的烙印、眼角边岁月留下的沟壑、眼睛里流溢出的欢乐,而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但是许许多多或悲或喜、或远或近、或平淡或曲折的故事中,有的让人过目不忘,有的则如耳旁微风,看来,故事并非全都好讲,关键看你如何选择,怎样…  相似文献   

6.
调侃长文     
最近看到两则调侃长文的记载,很发人深思。长文之憾清人梁章使在其《权联丛话》中,转引了这样一则故事:山东岸生张大美奉关帝十分虔诚,病中梦入关庙,见关帝身清朝衣冠在那里理事。有顷,呼张名语之曰:“吾庙中楹柱对联肤泛俚俗,甚不惬意。你与我有香火缘份,现在你为我改一下。”张跪诵一联云:“数字三分,扶汉室削吴吞魏,辛苦备尝,未了平生事业;志存一统,佐熙朝伏冠降廉,成灵丕振,只完当日精忠。”关帝十分赞赏,便说:“此四十二字,你明年当知好处也。”次年乡试,首场构思未就,倦而假寐。梦关帝以肘推之曰:“起,起!你…  相似文献   

7.
“你,会读报吗?”朋友,假如有人向你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一定会觉得奇怪。的确,很少有人会承认自己不会读报。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报纸上的文字;有些朋友在这种阅读中也自发地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可是,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地、大量地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些现象:有的人,面对着报纸上五花八门的内容,不知从何着眼;有的人,站在阅读栏前,挤到哪儿看到哪儿。结果,看花了眼,问他“今天报上有些什么重大新闻”,则茫然无从回答;还有些人,拿到一张报纸,粗粗查看一下影剧广告,使丢在一边,  相似文献   

8.
〔原文〕邵茂齐有言:“天上月色能移世界。”果然!故夫山石泉涧,梵刹园亭,房庐竹树,种种常见之物,月照之则深,蒙之则净;金碧之彩,披之则醇;惨悴之容,承之则奇;浅深浓淡之色,按之望之,则屡易而不可了。以至河山大地,邈若皇古,犬吠松涛,远于岩谷;草生木长,闲如坐卧。人在月下,亦尝忘我之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细看电视连续剧《战国风云》,其中有一个“和氏璧”的故事,不禁为文王慧眼识宝拍手叫好。由此联想到我们基层通讯员,练就一双慧眼,善于识别外层石头包住的“宝玉”,写出有价值的新闻,又何等重要。所谓“慧眼”,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敏锐观察力。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只有见人之所未见,才能言人之所未言。同样接触一个问题,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在别人觉得司空见惯的地方发现它的不寻常的意义,才能有与众不同的独到的见解。因此可以这样说,“慧眼”就是见人之所未见的一种能力。记得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报纸编辑,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捕捉、感知能使人心动的信息,从众多的来稿中选出最新、最实、最具吸引力的信息进行整合编发,让受众在第一时间看到有导向价值、新闻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东西。报纸编辑处在“集大成”和“总把关”位置。因此,提高报纸编辑的理论和业务素养是办好一张报纸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1.
曾经远眺的二十一世纪就这样清晰地来到身边,随之而来的是令我们措手不及的现代文明。“我会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但诗歌却是我精神的自留地”。我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所以从骨子里看我属于被动“革命”的保守派。现代社会里逐渐淡化的人情,逐渐升温的竞争,使我被古典诗歌所营构的田园生活所感染,并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表达的是人们无邪与纯真的爱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忙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则让我们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无间……少受人…  相似文献   

12.
《有话则短 无话则免》、《“杞人”忧“地”》、《来一个“精官简政”》……看到这些涵义隽永、耐人寻味的小言论题目,无不感佩作者的机敏和睿智。大家知道,这些小言论题目都是作者将某个成语或俗语改换一两个字而成的。如“有话则短,无话则免”,原来的俗语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杞人’忧‘地’”原来的成语为“杞人  相似文献   

13.
“讲故事”近年来成了电视荧屏上一种蓬勃兴起、方兴末艾的“叙事”样式节目。看惯了煽情、眼泪、刀光、剑影,人们似乎更想在电视上看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凡人的酸甜苦辣,于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一夜之间走进了千家万户,从中央到地方,讲故事之风吹遍了每一块荧屏。它使人们穿越虚假矫情,真实地看到了自己额头上打下的烙印、眼角边岁月留下的沟壑、眼睛里流溢出的欢乐,而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但是许许多多或悲或喜、或远或近、或平淡或曲折的故事中,有的让人过目不忘,有的则如耳旁微风,看来,故事并非全都好讲,关键看你如何选择,怎样讲出来使它们更动听。  相似文献   

14.
叙事文九篇     
黔敖施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礼记檀弓·八十二字) 齐国闹饥荒,黔敖在路旁施食,见一饿汉蒙着头,靸拉着鞋,茫然地走来,忙备好饭,端起水,叫他道:“哎!来吃!”“我就是不吃‘哎’来的饭,才走到这一步的。”饿汉横了黔敖一眼,这样说。黔敖劝他,他仍不吃,终于饿死了。曾子听说后,叹了一口气道:“何必呢,‘哎’你不吃,劝你也就该吃了。”则天改字天授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国字中或,或乱  相似文献   

15.
《陕西档案》2010,(1):61-61
16年来,Inakadate的农民们每年都会玩些新花样。他们用的“画布”是一块在超过15000平米的地,以至于你得登上当地的一个小观景楼才能看到全貌。  相似文献   

16.
初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十五章第三段写到“文采同志”闹的又一个笑话:另外一次,他在一个县委家里吃饭,想找几句话同主人谈谈,他便说:“你的胖胖的脸很像你父亲。”那个主人很奇怪,问:“你见过他老人家么?”他指着墙头挂的一张木刻像说:“这不是你父亲么?你看你的两个眼睛多像他。”不防备把一屋子人都惹笑了,坐在他对面的人,忍不住把满嘴的饭菜喷了一桌子。“天呀!那是吴满有嘛,你还不认识,同志,亏你还在延安住过。”“吴满有的像我看得多了,这个不是,这真不是你父亲么?”这段文字两次提到的“吴满有”,在1950年后印行的《太阳照在桑干…  相似文献   

17.
最强点名     
《云南档案》2012,(9):58
<正>大学哲学课老师上课从来不点名,可是他每学期都会用数码相机来给上课的同学随手照三次集体照,然后本学期最后一节课时让所有的同学去认人。如果能在两张照片中找到你自己,那么恭喜你,这学期考试你通过了;找到一张,补考;一张都找不到,你  相似文献   

18.
郑美虹 《兰台世界》2004,(11):21-22
“人事档案”作为人生经历的记录,在计划经济时期被视为人的“生命线”,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人员流动日趋频繁,随着频繁的人才流动,随之产生了擅自“弃档”、“扣档”、“建档”、“造档”等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人事档案可否“隐退”、能否“克隆”等思考。人事档案究竟是一张有价值的名片,还是一块可有可无的鸡肋?笔者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对于我们大多数作者,他是一位和善而又顽强的编辑。他用他的学问、热心和蔫蔫的坚持性征服了许多作者,使你一看到他就觉得还欠着《十月》的文债。他不吵闹,不神吹冒泡,也不是万事通、见面熟式的活动家,但他自有他的无坚不摧的活动能力。”这是王蒙为张守仁的散文集所作的序中的一段。作家的笔,最善于画像,看了这一幅,你就可以想象出一个活脱脱的张守仁来。  相似文献   

20.
杨润 《新闻界》2002,(1):42
妻子下班回来,忙不迭地从小拎兜里拿出一张在本地颇有影响的报纸,严肃地对我说:“你看,报上说妻子讨厌的丈夫有五种,我对照了一下,你至少占其中四种,真不得了!”我拿过报纸,见上面《生活参谋》栏里,赫然印着一个标题:《妻子最讨厌哪几种类型的丈夫》。下面列着五条,仿佛一些法规条文。我很小心地像镜子一样逐一拿来给自己照了照,果然发现,除了“动辄骂甚至打妻子”一条外,其余如“争强好胜”、“不善揣摩爱人心理”等等,我均不折不扣地可以对号入座!我知道这“参谋”荒唐透顶,但又怕跟妻子解释不清,于是半晌后才怯怯地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